第132章 :燎原之火
作者:徐奇葩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917

铁木耳在尉迟肖的“授意”下按照他的意思书写了告全国书,以蒙古帝国大汗的名义要求所有蒙古势力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两国罢兵,其实就是委婉的表示如今大都已经被宋国占领而且大汗和宰相已经落入宋国人手里,现在大汗都被人家攥在手里你们看着办,如果继续和宋国对抗那就是违背大汗的旨意至大汗的身死于不顾,如果还要保存对大汗的大义那就爽快点就近向宋**队投降。

尉迟肖拿着这纸诏书后,让人誊抄了数百份全部盖上蒙古大汗大印,然后由传令兵分发到各地战区,首先就是给身在沧州的大宋帝国皇帝传信,告诉他第一阶段的战事已经顺利结束了,顺利拿下大都和上都等蒙古重要据点,蒙古大汗和宰相等一干众将全部都被宋军俘获,现在就是请示皇帝如何处置大汗和蒙古权贵。

赵昰得到消息后大喜随即在沧州对外昭告天下,在英勇的大宋帝国和联军勇士的舍生忘死的奋战下,历经十天顺利拿下大都和上都等蒙古帝国首都周边地区,并且活捉了蒙古大汗宰相和全部蒙古权贵顺利完成大宋帝国国防部部署的第一阶段战事,为解放全国被异族入侵奴役的中华人民开启了新的篇章,相信只要全国人民不遗余力的支持帝**人的解放事业胜利的那一天将不会太遥远。

在与此同时大宋帝国对还在垂死挣扎的蒙古残余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按照蒙古大汗的旨意立即放下武器听从蒙古大汗铁木耳诏书旨意全部就近向宋军投降,否则将要面对宋军的铁血打击,所有参与阻碍大宋帝国收复故土的地方势力将全部杀无赦。

其实早在大宋帝国皇帝的旗帜自从在沧州竖立起来以后宋国的舆论系统就迅速在长江两岸和黄河两岸发起了舆论战,经过前几年洪门发展的地下组织在向蒙控区内的当地官员和世家进行不间断渗透,在付出巨大的努力后终于在这一时刻发挥了作用。

只要这些地下报纸发放到周边各地被压迫的老百姓手里,在报纸的鼓吹下把大宋帝国说的天花乱坠,只要大宋帝国复辟成功将会给底层百姓以各种优惠和减免税赋等政策,把底层老百姓忽悠的激动不已,毕竟当年在宋国人和现在蒙古人执政后的生活水平实在是差异太大了,在族长的组织下纷纷拿起手里简陋的武器响应大宋皇帝的号召,自发的对自己所在区域内的蒙古权贵发起进攻,一些老百姓自发组成民兵配合宋国正规军充当向导和物资运输。

在大都的周边虽然有当地百姓指引但是宋军还是遇到了一些蒙古的顽固势力殊死抵抗,毕竟燕云十六州已经陷落数百年了,再说手里掌握一些力量的蒙古人可不甘心就这么成为阶下囚,在关乎到自己利益面前王族大义根本就没有人当回事。

出乎宋****人意料的是原来还在愁当地汉族百姓少没有办法征调足够的民壮来为军队服务的时候,很多参与起义的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辽人、金人和鞑靼人,他们不属于蒙古人又不属于色目人在蒙古的四等划分中只是比汉人要高一点,但是他们身份特殊没有自己的土地和牛羊又不允许像汉人那样可以流转到各地寻找合适的生活只能在蒙古人给他们划定的区域内生活,只能充当一二等种族的家奴这些人始终处于压迫的阶层又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为蒙古人放牧然后从蒙古人那里获得一点点施舍。

在看到宋**队来了后又大肆宣传只要抵抗蒙古统治就会得到宋国认可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和牛羊,得知只要拥护宋国政府就可以被认定为宋国人将来将会分得自己家的土地和种子而且税赋减半,既然宋国能够给予如此好的政策反正他们现在也是一无所有与其空着肚子饿死不如跟随宋国人拼一把****娘的。

就这么原本这些作为蒙古帝国基石的这些杂种人也都站到宋国这一边了,很快保定、河间、永平等地蒙古人相继向宋**队投降,这些地方武装在宋军接手后全部解散由愿意忠于宋国的民间武装组织成为防卫力量。

在得到铁木耳的投降诏书后宋军顺着黄河一路向西接连劝降和武力威慑的双管齐下济南府、东昌府、大名府和开封府等地,这些周边原来驻军由于屡次东征日本都被抽调早已经是兵力空虚,当地官员在看到铁木耳的投降诏书后索性就放弃抵抗,直接就交出自己的属地反正只要州县和平解放宋军就不会难为他们。

事实也确实如此只要途径地区的蒙古官员老老实实的接受招降宋军自然是乐的清闲,进城后招募汉族百姓和愿意效忠宋国政府的各族百姓组建亲宋的治安队,抄掉蒙古权贵的家产和粮食分发给穷苦老百姓,由于赵昰刻意让进攻内地都是清一色的宋国士兵,联军士兵的军纪根本就谈不上军纪,再加上宋军会说官话再加上军纪严明,只要军官不下令他们就不会祸祸老百姓,所以从来不为难穷苦百姓这么一来就获得了底层百姓的信任逐渐开始有人加入宋**队,还有一个原因是宋军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和饷银。

自从中华大地陷入蒙古人的铁蹄下之后,处在底层的老百姓生活可谓异常艰苦,对他们来说能够吃饱一顿饭就已经是非常奢侈的愿望跟别提还有军饷可以拿,所以就凭借这一点很多原来蒙控区的老百姓就想着办法逃出来加入宋军,甚至一度就连蒙古人掌握的军队在得到宋**队不但能吃饱还有荤食,最可观的是宋军的饷银比他们的长官都要多。

虽然这些投奔过来的人参军后不可能直接就拿着武器上战场但是宋军需要转战战场就需要运输物资的民壮和站岗警戒的卫兵,以及用来肉搏战的刀斧手和工匠,这些劳力正好被分布到这些营中。

赵昰命令让丁谦率领五万宋军沿着黄河北岸一路向西进发,黄河内还有一支内河舰队随行,原本准备帮着火力支援和物资运输,结果当丁谦率领着军队从济南到郑州再到大同附近的时候已经拥兵三十万了,搞得丁谦头疼不已这么多人粮食补给成了他面对最大的难题。

没办法只得接连催促设在威海的后勤补给中转站派出船只运来粮食的同时把这三十万人里面的老弱病残给运回去,这么多人如果全部投入到战场上声势虽然浩大如果遇到挫折将会引发大面积灾难,由于丁谦为人比较朴实宁愿兵力少一点也不愿意带着这些老弱外出作战现在可好他手下的那五万宋军现在成了为这数十万百姓维护治安了。

山西的守将叫肖乃台,在这个时代可谓不是一般的人物,在他的治下山西算是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山西总督一人身兼军政两把抓两手都很硬,和别人不同的是人家都在自己的首府办公而他却在山西的太原办公,按照他的话说如果太原沦陷了那么山西也就不存在继续抵抗下去的必要了,所以这个时代的山西可以说是一个另类,别的地方百姓怨声载道他这里却政令清明。

丁谦在被数十万百姓的拖累下不敢轻易对大同开战只得一边在晋中休整一边派出使者前去太原面见肖乃台,把铁木耳和伯颜的书信转交给他告诉他天下大势已经势不可谓,如果肖乃台能够归顺大宋丁谦以人格保证其家族的安全,如果不同意丁谦作为大宋帝国的将领必然会率领大军征服整个山西,到时候生灵涂炭的责任将会由他肖乃台一人承担。

肖乃台在见到丁谦的使者后看完书信也知道大势已去了,就算自己不投降一味的坚守下去,以一省之力对抗整个大宋帝国无疑是螳臂当车,在打听到丁谦自从沧州一路过来从未滥杀百姓,并且想尽一切办法为归顺的百姓提供食物和生活物资,甚至不惜动用其战船把老弱病残运往适合生存的南方,再加上这一路上宋军秋毫无犯对投降的蒙古士兵也是礼遇有加所以肖乃台在思考再三后同意遵守铁木耳的旨意向丁谦投降。

随着山西省的顺利易帜,宋国接管中华地区的速度明显提速,越来越多的汉族百姓加入宋**队,在经过仔细甄选后身强体壮者留下,年老体弱的和幼年的孩子全部被有秩序的运往沿海地区,宋国从金州、银州、爪哇州、星洲、婆罗洲、吕宋州等地筹集的物资全部被运往基隆,再由这里运往早已经易帜和夺取的福州、泰州、高密、威海、渤海县和临海镇,其中尤其以威海的仓储规模最大其次就是黄河入海口的渤海县次之,所有从河南、河北两地运出来的大量百姓被安置在青州大名府一带,按照赵昰的意思是先把这些沿海城市发展起来再往内地发展。

同时帝国的舆论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连续报道了大宋帝国海陆军顺利拿下大都和把蒙古远征军给困死在日本尤其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活捉蒙古大汗和所有蒙古权贵的消息被各家报社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婆罗洲以后,整个大宋帝国的老百姓就沸腾了。

各地学校的学生纷纷走出学校到各地传达胜利的消息,普通老百姓得知国家不但打了胜仗还要继续收复全境想必就需要各种物资,所以他们也都慷慨解囊到当地衙门进行自发的募捐,由于宋国目前实行的是商业立国所以有钱人非常多,而这些有钱人在得到消息后也第一时间捐出自己的钱粮。

如此一来各地衙门的粮仓很快就全部爆仓,各地衙门立马把粮食运输到坤甸、古晋、星洲、棉兰、雅加达、山打根、望加锡、巴厘巴板和金瓯等地,有海军专门的运输船把这些物资集中到台湾的基隆,再由基隆转运到大陆各地以支援宋军在各地的作战需要。

由于洪门很早就在长江以南地区进行渗透布局所以,在赵昰和张默在大都一带发起攻势的时候,长江以南地区如同约好的一般瞬间就到处都陷入战火,在洪门的带领下刺杀各个州府不愿意投降的蒙汉官员,夺取各地粮仓分发给当地穷苦百姓,让他们拿起武器去攻打各地要塞,很快华南地区就如同一夜之间全部变天了,十天后只有苏州、九江、江宁、四川等地还在蒙古人手里控制,其他州县全部被洪门和亲宋势力把控。

就算这些地方暂时没有拿下也被掐断了和外界的联系,浦甘趁着这个时机从大理出兵攻打史天泽的复地四川,暹罗和真腊出兵直接攻打镇南关一路向北攻打云贵,由于原本驻扎在镇南关的蒙古守军实力非同小可,虽然在一开始遭受来自东面和南面的共同打击慌乱过一阵,一路被迫向后撤退到贵州才稳住阵脚,并且和四川的史天泽取得联系利用地形的优势和真腊与暹罗联军对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