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贾似道和太学生的故事
作者:小样有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449

平章贾似道曾经给临安太学增加太学餐钱,还放宽了科举考试的恩例。

一个原因确实是现在“临安居,大不易”,太学生们太苦了,让太学生们吃不上饭可不行。

二个也是有用小利引诱青年才俊的意图,看看吧,老夫给你们弄来了好处,毕业当官后,别忘了跟我混。

不管是哪种心理,反正是看你怎么理解了。

但是,这些年轻气盛的太学生们个个都是议政的好手,人人都有治国的各种理念……谁年轻时没有这样过?

所以想让他们不准妄议朝政和妄议官员,太难了。

现在,正有两个太学生萧规和叶李带着十几个太学生上书,说贾似道专权,公然出卖国家利益,竟然能被鞑靼人要挟,把襄樊两城的军国重器石炮给撤下来,劈成碎片!

差点就直接骂贾似道是卖国贼……

一开始时,没有人理他们,成年人都知道,那个石炮随时可以重新打造出来,现在没有必要与鞑靼强盗集团发生事端。

但是这两个年轻人又开始上窜下跳,还在街头演讲呢。

这时候,平章贾似道有些怕了。

大宋继承了中国自周时就有的太学制,也就是后世的大学。

大致始自宋神宗时,又正式设立武学和律学,这样,就成了三学制。

但是在崇尚文治的前提下,武学和律学的地位显然不能与太学比肩。

也是那个时候,太学生们开始糠秕时政,褒贬政要。

宋神宗都说过,太学生好雌黄人物,虽执政官亦畏其口。

大宋的老百姓都认为。太学生们就是无官御史台。

最著名的太学生运动领袖是陈东,他领导了伏阙上书的太学生运动,虽然是一场自发的运动,事先根本没有严密的组织。

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是太学生由个别人的活动升格为集体性的运动,这确是开了先例。

陈东原先只是率士数百。伏阙上书,这算是有组织的。

可当时京城百姓群聚阙廷,不约而来者几数万人,仰天椎心,祈哀请命,莫不欲李纲之相,邦彦之罢。

而且其後乘时恃众,殴击内侍,盖缘平居细民受虐之深。积怨之久,举数万之众,不烦召而群聚帝阍,若出一家,曾无异意者,这个可真不是陈东一布衣寒士所能驱率,只能算是集体无意识了。

当时群众的激烈行为失控,陈东止之虽甚力。但是众怒哗不听!

这个局面是平章贾似道害怕的……而且他也怕影响和推翻了他的公田法。

还是在公元1213年,真德秀使金。得知蒙古攻金,半途而返,主张断绝对金岁币。

当政的史弥远自然犹豫不决。但是朝绅、三学力主真议甚多。

乔行简时任淮南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提举常平,他上书史弥远,主张宜姑与币,使得拒鞑。

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办法,大宋出些钱钞和物资,坐着看两帮团伙打架!

但是太学生们开始信口雌黄起来了。

诸生黄自然、黄洪、周大同、徐士龙等,同伏丽正门,请斩行简。以谢天下!

结果把一条妙计生生给搅了,但凡金能多挺一段时间,最好是现在还在对打,大宋岂不会更好?

钱钞算个甚,都是自己印的……结果引来金就食与大宋,大宋也不得不上了鞑靼人的贼船……现在看来乔行简的计谋是多么好啊。

所以平章贾似道决定好好面对这个太学生们,不可置之不理。

于是,他把带头的两个太学生叫到自己的书房,开了一个小小的沟通会。

平章贾似道开头就提出自己厚遇太学生的行为,因为这些都是事实,两个年轻的太学生也认可。

但是,年轻的太学生萧规说:“足下作相,度己不可以力胜太学生议政,遂才以术笼络。毎每重己恩数,丰其馈给,增拨学田,种种加厚……足下会以为诸生啖其利而畏其威,噤口不敢发一语乎?”

年轻的太学生叶李说:“足下要君去国之时,有谄媚者上书赞美,极意挽留,今日曰‘师相’,明日曰‘元老’,今日曰‘周公’,明日曰‘魏公’……真以为无一人敢少指其非耶?”

平章贾似道当时只能苦笑,一一与他们讲明了撤下石炮的原因,还谈了谈大宋的经济形势。

但是两个年轻的太学生瞪着亮晶晶的眼睛说:“无他,只是足下过于畏惧鞑靼人罢了!何以怕到这个地步!!”

最后,这个事情由大宋官家出面解决了,他毫不客气命令京尹洪起畏搜集他们的各种罪状,把他们都处以黥刑并发配,大宋不缺你们几个人才!

大宋现在真不缺人才。

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在1142年,在临安府重建太学,到现在学生达一千七百多人。

这时太学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太学生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

这些学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用来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也称“三舍法”,

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

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期间各习一经,随所属学官讲授。

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上舍生不再参加公试。

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自考学生;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学生分斋学习,每斋三十人,屋五间、炉亭一间为全斋阅览和会议处,设斋长、斋谕各一人,负责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行艺。

这时的学官与唐代略同,然无助教、直讲,又增学正、学录、监书库、监厨官等。

职员称学职或职事人,有前廊学录、学谕、直学等,大多由上舍生或内舍生担任,每月有俸钱。

工人则称斋仆、贴斋等,亦领“月给钱”。

外舍生入学,须纳“斋用钱”,方能在官厨就餐;贫者减半纳;内舍生和各斋长、斋谕免纳。

平章贾似道当时就决定运用经济的办法来对付太学生,规定凡是有议论朝政的太学生,一律要加纳斋用钱,不免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