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 章 长城阻路难离齐
作者:平安战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102

齐闵王十七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赵、韩、魏、秦五国合纵攻齐。乐毅一举攻下七十余城,齐闵王仓惶逃奔,最后逃至莒城。齐国将亡,楚顷襄王为本国计,派将领淖齿救齐。齐闵王听到此消息,就像一个快要淹死的人看到一丝生还的希望一样,为了获得这救命稻草而变得丧失了理智。他将齐宣王时齐国因垂沙之战获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了楚国。

垂沙之战是战国时代的一场有名的夜战,此战打出了齐国20年不变的边境线。周赧王十四年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三国部队进攻楚国,楚国派大将唐眛率军抗击齐、韩、魏三**队。三国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双方夹泚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境,下游至襄樊入汉水)列阵,相持长达六个月。?齐宣王对战事的拖延不耐烦,于是他便派使臣周最到阵地以苛刻的言辞催促匡章赶快渡河作战,随後,匡章命人寻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於楚军放箭射守,派出的人不能靠近河边。后来,在当地土著的帮助下,匡选派精兵乘夜从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军发起突然袭击,在沘水旁的垂沙大败楚军。楚将唐眛因为联军六个多月没有多大的动静,放松戒备,等知联军上岸後才仓卒调兵应战。楚军大败,死者数以千计,楚将唐眛战死。垂沙之战以後,联军乘胜攻占垂丘、宛城、叶城)以北的大片土地。此战过后齐楚边境近20年不易,齐国边境驻军一直威压楚国边境驻军。

齐闵王的作为是让齐人在楚人面前的骄傲消失的做法,自然遭到了人民的反对,但齐闵王一意孤行他还任命淖齿为相,使得民心尽丧。最终齐闵王被淖齿所杀,而此时他也显示出了此行的本意:无心救齐,却有心与燕国瓜分齐国。在战争中楚国以助齐之名占领了淮北等大片土地。

齐襄王即位后,相国田单带领军队东征西讨,驱逐占领齐国的五**队,一直没有顾到南方的楚国。当田单赶走盘踞在齐国的五**队后,所有的齐国君臣才发现楚国已经尽占淮北之地,将边境线推过了齐长城。于是刚刚与五国血战后的齐国健儿又奔赴到南方,收复被楚国占领的土地,齐军以哀兵必胜之势浴血大战几场之后,齐人将楚军赶到了齐长城以南,收复了长城以北的所有土地,在此与楚军形成了对峙,于是他们在此处建立了防线,齐长城也因此成了他们的边境。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齐宣王时期,分东西两段,西起黄河河畔,东至黄海海滨,齐长城多依山势而筑,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故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但长城所经沿线亦有平坦之地,所以做为齐长城的整体建筑结构设计、城墙结构各有异。随山势而筑地段城墙多系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块砌成,一般不用灰浆等物凝固。而平原低谷地段所筑长城又多夯筑而成,土筑的城墙也称钜防或防门。或城墙的建筑材料而言,多就近取材,山岭地段所长城墙,因取石之便,即用石砌;平坦地带,因无石便取,即用土筑。齐长城建筑充分利用山险代替长城的作用又能节省人财物,城墙是长城的主体;烽火台多设在山岭的高巅之处,是军事设防传递信号的设施;而关寒和防门多设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国境的必经之地,也是长城的要冲地带。此处一般修筑两层城墙处,还多配设关卡和防门齐长城建筑在起伏连绵的山岭之中,

综观齐长城的建筑结构设计,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点,齐长城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同时也是齐民的伟大力量与智慧的结晶。

春秋年间,列国诸侯,竞相争伐,有的凭河建立堤防,有的沿山设置屏障守卫,他们所谋取的仅仅是自身的安全,到了战国,车战退出了历史舞台,骑兵和铁器运用渐广,战争范围,也因此为之扩大,于是有长城之兴筑,以阻挡敌**队的攻打,防止对方兵马在平原之地任意驰骋,齐国也因为这个原因建筑了齐长城,此段长城的功用主要是为了防备南方的楚国。

在世界的漫长历史上总有许多与大多数人们的潜意识观念相反的现象。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长城的建造往往充满了死亡的身影,因而许多人都认为长城是君主们逼迫老百姓建起的。然而问题来了,齐长城建立的过程当中,齐国的史书中并没有大规模的死亡的记载,也没有逼迫百姓造成民怨沸腾的记载。以宣扬爱民著称的儒家诸圣们也没有指责齐国建长城耗费民力,以宣扬兼爱著称的墨家们也没有指责甚至没有提及齐国建长城的形为。其实,不仅仅齐长城,赵长城,燕长城,楚长城,都与之一样,没有死亡的记载,圣人的指责,仿佛在国时代,建长城是一件普通而安全的事。眼光放至后世,汉长城,唐长城,明长城似乎也没有民怨沸腾的记载。整个中国五千年历史似乎就只有秦朝建长城弄的民怨沸腾。当我们的思绪想到这儿时,我们就因该考虑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

赵捷前世曾系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在他的观念里,有着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齐国的长城建立时没有民怨是因为百姓清楚长城的建立是保护他们齐国人自已的土地,再加上当时齐人的向心力是极强的,齐国百姓以为齐人而自豪,以为齐王的子民为骄傲,因而他们甘心建长城。赵,燕,楚也与之相似。而秦国建长城民怨沸腾是因为向心力不足,山东六国之民并不认为自己是秦国之民,自然不会为保护秦王和秦国的利益而尽力,而秦国人要求他们尽力,于是矛盾产生了,而这个矛盾只有随着死亡才能结束。不久之后,始皇死,二世立,而山东六国复立。与之相同的原因还有隋炀帝挖运河。

许多人认为长城的建造是帝王的一相情愿,长城很容易变攻陷,它是帝王害怕的表现,是一项错误的政策。其时不然。

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表现在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

长城更不是帝王害怕才建的。凡建长城之时,必是中原强胜之时。秦时是在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之时秦王下令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汉武帝时是在匈奴退出漠南漠北之后,武帝才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赵武灵王时是在“变俗胡服,习骑射”,灭中山,逐林胡,败楼烦之后,赵武灵王才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事实上,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修筑长城的本意,是针对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因为对于敌人,倘若你大兴师征之,他肯定会遁逃伏慝,不可能靠一役杀尽你的敌人。而大军离开后逃跑的敌人又会来临;把大军长期驻扎在这里,又影响国内生产和其他地方的防御,因此先民们想出了办法:只有筑长城才能防住敌人。\"\"长城的建筑就是为了凭借设施,以最少的人,最少的财货起到最大的作用,省人力,省钱财,防敌人,休兵而息民。

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在大部分人眼中,他们认为长城是古代国家防御外敌的最前线,就是一条线的防御建筑,游牧民族进不了中原是因为长城上驻扎了许多兵,他们在长城上防守,其实则不然。

长城不是防御的最前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军队一股深入到极远处,一的前线都在长城以北几百里以外。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以长城为线将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简单而言,长城就是一个后勤基地,屯兵地,军队背靠的坚城。

赵捷此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防御体系,而他要穿的过去,自然是难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