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点神经质,不过潘文的舰队在离开可疑小行星前,还是顺手将封住水坑的细胞死体给打了几个洞,让水源自行消失,这类怪玩意今天少一个,说不定今后就少几百只大战虫需要对付。
提到让水源消失,不得不说一件事。
在人类社会进入到银河时代以前有大量涉及太空的作品都会描述曝露在太空中的物体比如人类会发生速冻状况。然而其实这种情况只会在有大气的行星低轨道才会发生,再向外,真空环境本身是个绝温环境,热量的损失只能依赖热辐射形式。太空里不是完全真空,不过游离粒子带走的能量仍然几乎能忽略,降温其实是很慢的,就以人体而言,只要不因失压发生内向爆炸,进入到冰点需要十来分钟。
另一方面,该小行星本身与恒心的相对位置不错,核心温度是高于冰点的。反正液态水大部分都会因小行星引力不足逸散到太空里,并不会因冰封的关系留下多少,就算再被可疑细胞改造,回到现在的状态恐怕也需要些时间,短期内不会成为虫子的补给站。
在小行星上获取的实验样本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土壤样本、水样本与覆盖水坑的细胞死体,它们被当做特级危险品处理,在船舱外就进行多层箱体密闭,最外层的箱体采用舱室修补用钢并直接给融成了液态,超过一千五百度的金属液体没什么微型**能混下去。三组样本都是在这种状态下进入隔离消毒区降温后被输送到六号实验室的。
为保证100%达到潘文的要求,六号实验室的改装工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样本到位后两小时内就完成了,主要是六号实验室包含空气系统、门的完全密闭,添置机器人需要的充电桩,并在实验室外,将原本强化玻璃观察区以防辐射瓦加结构钢的形式进行封闭。第二部分的改装则需要等到为完全密闭环境定制的实验器材到位才能进行,在确保内外零接触的前提下,第二部分改装会将实验室相邻的一个舱室封住,在内部开门。
对了,里面还留了颗热效炸弹,是技师们用导弹战斗部改的,一旦出问题,热效炸弹能在无氧环境里在几秒内将实验室内部温度增至三千度以上,熔毁整个实验室的过程也就勉强够管理终端封闭连接实验室的通道并启动冷却系统。除了炸弹,
在这样的安全级别管制下,死体细胞于实验室里被再激活后会飞都没用,剩下的事情交给豆豆去做即可,作为智能主机,遇到困难时可以自行增加数据库获取更多数据,潘文只需要保证储存区余量即可。
离开ct156,舰队才转回交战区,也就是ct154。
相对kt星团的k1星系,ct154才是前往ct星云的近点,潘文先走远点,也是为尽可能远的避过蓝国出来的跳跃圈,假如星系内真有和虫子的战斗,并且一直都没有完全击溃,蓝国进入ct154的跳跃圈肯定很忙。
完成跳跃的舰队第一件事是背向恒星加速,ct154状况不明,潘文可不愿意一头栽进去,只要有了航速,一切就好说多了。
ct星云的恒星普遍偏小,其引力井作用范围自然也小一点,同样是别的星系跳进来,在ct星云会跳到距离恒星更近的地方,可以理解为整个战术面小一号。虽然舰队第一时间向外驶离,还是因为距离恒星不够远,在加速过程中碰上了人类舰队。
本觉得要打一场再说的,但是随后对方的机动状态表示潘文的舰队被别人无视了——或者是被当成自家人了。
相遇的过程前后有三十分钟,最短距离一百万公里,对方就一直没改变航道,也没对潘文的舰队做加密级的询问。如此粗心大意的舰队倒也少有,可也因此潘文察觉到也许有更多的人并没有意识到ct154会出现蓝国以外的舰队!
如果有机会,或许可以摸下鱼?
两支舰队无事的擦身而过,潘文的舰队在之后才达到巡航速度。到达巡航速度,舰队才敢平衡推力让黄金号开始做星系扫描。
因为ct154就是蓝国节目里提及的与虫子有摩擦的点,黄金号花了比平时更多的时间搜集更多份的扫描图并同步分析。
扫描结果没让人失望……可能还是有点失望。潘文很纠结的原因很简单,这里有虫子,但是这里却是被蓝国完全封闭的区域,有虫子也轮不到他放开手脚来做些什么。
根据星系扫描的初步分析结果,可以确定有三个直径在一千公里左右的大号小行星上同时具有液态水和有机质反应。直径一千公里很难拥有大气层,但是若密度够大且磁场够强,将水留个上几千万年问题不大,至于最初的来源,不管是岩石冷却释放,还是被冰核彗星击中,整个太空里水并不匮乏。何况潘文的人才在ct156见过奇怪的水坑,三个目标小行星上的液态水也许是被类似的状态保护起来的。
仅有液态水和可观测到的有机质反应,基本可以判定是虫子的地盘了。按虫子在海默星卫星上的表现做依据,它们会依赖水源对星球进行大面积的菌毯化,也只有这样的表面有机质比例才可能在星系扫描中被捕捉到,在类似大小的小行星上,又没有大气,自然形成的**能扩散到水源外区域的可能性完全可以排除。
除了主观判断,扫描结果还提供了一些佐证,在前后持续时间超过两小时的扫描与分析中,不断有高能辐射点出现与消失,从能量级分析就是明显的战斗反应。
在人类主社会境外爆发的大区域作战,怎么看也不像是个体户的行为,就像潘文自己,在海默星那边如果要战斗,肯定集中在海默星及其周边一两百万公里内,这在整个恒星系里,最多也就比芝麻粒儿大一号,不管出于利用主场优势,还是为保护个人财产,交战面都不可能扩散出去。所以结论很明显,一定是蓝国的家伙在跟什么东西打,虫子这种再生力十分离谱的太空生物似乎就是种很好的对手。
不管是地面上的还是太空里的虫子,潘文都在海默星已经打过交道,能成为目标的虫群除了少量作用于自体的超能力,具备一些片面优势,且不太易被远距离察觉外,其综合能力与人类的战争机械仍然没有可比性,所以虫子一定会使用以量取胜的战术。
对手是以量取胜的虫子,那么不管输赢,人类的现有战舰就很难短时间解决掉整个战斗,被星系扫描这种延迟不低频率却很低的东西频繁扫到战斗反应就更具备条件。
有了基本依据,接下来就是带舰队前往,亲眼看看是不是他要找的家伙。异虫是对太空旅行生物的泛称,历史上也有好几种虫子能与人类在战斗上有所往来,是不是潘文需要盯紧的那群,依赖星系扫描是不可能的,只能靠近搜集更多信息。
对此潘文的期待值还是挺高的,毕竟在抵抗阵线的确见过蓝国采用覆盖式电浆打击的舰船,攻击手段与他在海默星碰上的大型战虫简直如出一辙,若非有特殊需求,重启这种老早就被淘汰掉的舰种实在有点浪费资源。
考虑到可能存在能与整个蓝国私人武装对抗的巨大虫群,潘文的舰队选择与黄道面拉开距离后靠近。黄道面以外的区域天体数量长时间趋近零,ct星云也不存在民航与客运航线,没有利益生产自然危险也会低点,还一份好处,黄道面外的游离粒子密度稍低,有需要跑路时这里也更容易加速。
想法是好的,然而实际情况有点出乎意料,当舰队越过增温点时,似乎立刻就被虫子盯上了。
增温点一般情况下可以理解为与引力井阻碍区的边界,远离增温点的区域都是超空间跳跃的可跳跃区,增温点以内则是主引力区,因为对液体的需求,所有可供改造的天体都集中在增温点内,所以恒星能量的增温区也是该星系的主战术区。
潘文的舰队没有被虫群直接攻击,但是在进入增温点后,雷达多次观测到太空碎片,距离有远有近,最近的一次只有三十万公里。
三十万公里,又在增温区内有明度不低的恒星光,理论上任何直径超过一米的自然天体都能以物理成像直接捕捉,但实际状况却没有捕捉到任何天体或实体。
人类战争武器隐身能力想在三十万公里的距离达到这种效果,只有机雷和某些高成本的特型侦察组件等小体积无人器材能做到。可是机雷因其工作模式不需要信息链,本身也没有动力,雷达和感应器是捕捉不到的,所以机雷可以排除。至于带有光学欺骗外壳的侦察器,出现在这里的可能性实在不大,光学欺骗外壳的成本就足以拉出上百个侦察阵列,这个成本已经不适合在移动战斗中当做消耗品了,一般都是用于永固设施的附属设备使用。
假如是虫子,而它们又是使用光学隐形手段来侦察,那就有点麻烦了。
不管怎样,先把侦察舰和超限机甲都撒出去。
也许是瞎猫碰着了死耗子,侦察舰才进入前出位置,处于为侦察舰护航位置的超限机甲一组中的球形侦察机就捕获了一段持续数秒的画面:一只长的与海默星那边的超能力加速战虫差不多的东西,几乎在被侦察舰雷达锁定的同时开始变化,在几秒不到的时间里,其形体就消失并呈现出星空背景。
看起来像是变色龙,不过太空里简单的模拟背景效果有限,另外旗舰的星图对比结果显示虫子在轮廓完全捕捉不了之前所显示的星图没有任何偏差,意味着其隐身后的形体并没有产生折射,有两种可能,一是它真的进行完全光学隐身了,另一种则是在捕捉到雷达信号后单纯的以两点一线的方式用面对信号波的一面投影反面的星图。
可惜的是这份几秒的画面后,直到舰队路过该点也没有捕捉到该个体的任何信息,都不知道是跑了还是静止在原地。黄道面以外安全是安全,可是参照物都处于同一侧,其他方向很难以“米”为单位做精确定位,想打捞到这个应该还有实体存在的虫子都不可能,因为哪怕它为了避免信息泄露在隐身后全依赖惯性运动,打捞范围也会波及一个行星的体积。
总之,隐身虫的出现提醒着潘文的舰队,自家的航线随时都在虫子的掌握中,信息被动状态下舰队提前启动了战斗值班序列,以免出现更多意外。
类似的隐身侦察点不知有多少,假如范围能覆盖引力井大部分,虫子的主力貌似会很容易打击自己想打的弱鸡并躲过大部队,这样的状态下靠近任何可以作为掩体和埋伏点的天体都不是好主意,三个目标小行星还是远远的确认一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