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宛陵之战
作者:飞砂风中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06

第十日,预感宛陵城不妙的张绣大大放缓了行军速度。

丹阳郡多山,除了东北部的秣陵等地尚算是平原之外,其余州县包括宛陵附近都是山川险峻之地,加上夏秋之际草木繁盛,极其有利于埋伏。

不过这时候张绣已经距离宛陵不远了,另外纪灵部四万淮南军基本上都渡过江了。大将纪灵亲率两万前军已经抵进到了芜湖一带,其余两万后军在上将桥蕤统领下正在牛渚整备待发。

虽然宛陵丢了,不过张绣仍然完全可以将孙策军堵截在丹阳郡。

次日傍晚,张绣本部赶到宛陵城附近。

天色近暮,就算此时孙策想要以逸待劳攻击张绣,也是不大可能的了。毕竟在古代夜盲症是相当普遍的,即使江东士兵多食鱼荤,夜盲症较北方士卒轻,但是也达不到在夜间大规模会战的标准。

更别说,江东军的长处在于弓射,而西凉兵擅长野战混战,孙策若是执意夜战,无异于以短击长。

当然,也不排除孙策会强袭张绣以挫西凉军锐气的可能。夜间的全军决战是不可能的,但是派遣精锐之众发动夜袭是完全可能的。

另外,张绣故意将抵达宛陵的时间拖到了傍晚,也方便了连日行军的西凉兵恢复一些体力。

等到张绣走一步看三处地小心翼翼终于在天色大暗之前走到宛陵城下的时候,赫然发现宛陵城上插的竟然不是孙策的“孫”字绿底大旗,而仍然是祖郞的“祖”字将旗和自己的“張”字大纛!

张绣的第一反应就是有诈!

以逸待劳不成,就想诈我入城么?

城头上的士卒望见了张绣军,纷纷欢叫起来。不过城内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在张绣听来却是那么的勉强和笑不由衷。

张绣暗自打手势,将太史慈和曹性招到身边,低声吩咐道:“子义,你与在神亭与孙策手下诸将交过手,等下认清楚了,看哪个是江东大将,曹性你便令弓弩手射之!”

太史慈和曹性面色皆是一肃,只是朝着张绣点了下头。怕引起城上人注意,却是并不像往常那般禀手躬身称是。

接下来张绣一边若无其事的带着先头士卒走近城门,一边暗暗晓令调度各部将。等靠近了城头的时候,张绣自己手心却是已然出汗。

张绣军打头一骑闪出,一边纵马直奔城楼底下,一边朝着城头高声吆喝道:“平寇将军已经亲自率军来援了,城门怎么迟迟不开,吊桥怎地还没落下?”

这一骑刚喊完话,城头垛口却是露出一个校尉打扮的大汉,一脸的皮笑肉不笑:“城内人手不够,大将军和诸位兄弟稍候,我现在立马去开城门!”

正说着,城头闸口终于动了起来,护城河的吊桥缓缓放了下来。不过城门却是一直没开。

半响之后那名校尉一脸通红的又从垛口探出头来:“大将军和诸位兄弟见谅,城门太过厚重,我和手下几十号兄弟只从一边使力许久打不开,望大将军派精壮之人在城门那边助推,两边使力好打开这城门。”

听到这儿,张绣终于忍不住了,扯着嗓子朝那校尉喊道:“我手下有一精壮之士,名叫胡车儿,力能使五六百斤,你们莫不是要他去甬道推门?”

距离能有七八十米,张绣等人仍能看清城头那校尉听到胡车儿之名之后脸色变得欣喜起来。只听这校尉喊道:“早就想见识胡将军之威名,今日能见胡将军显示神力,不枉此生啊!”

张绣冷冷哼了一声,低声骂道:“孙策这厮好不要脸,我不过派刺客行刺了他,现在他就要诈杀我一员亲将,打得好一手如意算盘!”

骂完之后,张绣问太史慈:“子义,可曾瞅见东吴大将?”

太史慈摇了摇头,回道:“垛口站着的十余人,末将未曾看到一个相熟面孔,怕是江东兵将躲在了城垛背后,手执强弓硬弩准备埋伏我军。”

张绣深以为然,当即准备给曹性命令,让其先下手为强。不过就在这个当口,城楼上露出一个张绣和太史慈都相识的面孔。

却是张绣任命的丹阳都尉祖郞。

包括张绣在内的所有人懵了。不过片刻之后,太史慈却是第一个反应了过来,朝着城头张口便骂:“祖郞你这贼厮,竟然投了孙策,枉我还曾把你当兄弟,切莫想到看走了眼!”

曹性此时虽然还未得到张绣的授令,但是一听到太史慈一时愤激的言语,曹性便赶紧张口去喊“放箭”二字。

千钧一发之际,张绣却是将自己的分贝提到了最高:“撤!”

张绣没让曹性放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城头就十几个人露了脸,没有浪费箭支的必要。第二,若是祖郞投降了孙策,那么势必有一部分丹阳士卒为祖郞所用据守城池,那么孙策完全可以腾出手率领江东军主力包抄夹击张绣军。

那么现在不赶紧跑路,还等何时?

等张绣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跑到五百米之外,祖郞呆呆站在垛口上,仍然保持着一副张口欲言的表情。

先前那名守城校尉凑到祖郞身边,看着带着尘土远去的张绣军,不仅纳闷道:“将军,就是让他们搭把手推个门而已,至于躲的那么远?”

摸不着头脑的祖郞也是看的懵了,许久才呆呆道:“也许吧。不过每个城门都被我加厚加固了,他们去了其他几个门也是一样打不开啊!”

……

消除误会已经是又一天之后了,张绣以及麾下将士踏进宛陵城,目睹了除西门之外三门没能清扫的满地尸首,这才感受到了宛陵之战的惨烈。

孙策攻打宛陵城采取的是最直接见效同样代价最大也最血腥的蚁附攻城。宛陵附近多山林,孙策军抵进宛陵城下的当日直接就地取材大造扶梯,次日便发起了攻城。

江东六万多主力军队,约有一半都是曾跟随过孙策平江东的可战之士,另外一半也都是孙策择江东子弟中的青壮之众,战力不容小觑。

而祖郞手下的一万多士卒,对比孙策的主力只能说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当然,这种乌合之众并不是据守吴县的那些豪强武装,一败击溃,祖郞手下的部队虽然说成分复杂,但是战力却是堪用的。

首先,祖郞手下有昔日为寇一方的近万贼众。张绣收纳祖郞之后,择其善战之士四千编入丹阳郡兵。其余四五千老弱则设为丹阳屯田军。

祖郞手下这四千嫡系,除了阵法和组织协调稍不如江东军,其实论单兵战力不逊于孙策的江东主力部队。毕竟祖郞比孙策更早出来混,能够在袁术刘繇笮融陆康等几方势力夹缝之间活的那么滋润,在丹阳郡轮番换了好几任太守却愈发壮大的泾县大帅祖郞自然有他过人的本事和手底下一批可靠能打的效命死士。

这一点,少年出道的孙策自己是体会过的。

除了祖郞这四千在丹阳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善战之士,还有原来太史慈手下的士卒。

太史慈在神亭之战败于孙策和周瑜之手之后,一直不服气。不仅对孙策不服气,而且还对自己老乡和老板刘繇不服气。这不,一气之下呆在丹阳不走了。

靠着神亭之战打出来的胆气英名,太史慈招拢了刘繇军被打败之后的散兵游勇,自称丹阳太守,征召丹阳本地壮丁加以训练,交好山越部族,在泾县屯兵开府。到张绣来招降太史慈的时候,太史慈已经是屯兵近五千之众。

这五千精壮,比之孙策手下精挑细选的江东子弟也是毫不逊色。毕竟丹阳之地,多产精兵。这一点张绣自己可是亲身体验过的。

另外还有原丹阳太守袁胤手下的四千多丹阳郡兵。这部分士卒倒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进取不足,“守城”还是有余的。

最后,祖郞手下还有两千多“囚士”。都是祖郞血洗秣陵六城的时候,顺带“解放”了的牢房罪犯。这些人大多是昔日有罪于江东的恶人,被孙策关押看守还没满一年。现在还参与了祖郞清洗秣陵六城世家豪族的血腥行动,与孙策军作战中是最卖力的一群人。

有这么一批单兵战力和战斗意志都不弱的士卒,祖郞能够在孙策不计代价的十来天蚁附急攻中守住宛陵,其实并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然,此战中小霸王孙策未能像以前作战中身先士卒也是宛陵没能失守的一个重要原因。

孙策攻城是围三阙一的最佳打法。阙的那一面正是西面。这就是张绣率军赶到宛陵西门下却未见战迹的原因。

但是其他三门附近,直到张绣进城,仍是尸首遍野。

这并不是祖郞特意向张绣邀功。实际上就像那名校尉说的,宛陵攻防战中幸存的健全之士,实在少之又少。

去除三四千屯守其他城池的丹阳郡兵,据守宛陵的还有万余士卒。但是经历十来天攻城惨战之后,幸存的不过五千之众,其中还大半带伤!

因为西门不大需用防守的缘故,祖郞在这儿留守的士卒也不多。张绣来的时候,六七百士卒里面只有一二百人算是手脚健全的。城门主城楼这儿也只有五六十青壮,确实一时打不开城门。

这也怪祖郞,为了守住宛陵,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在孙策军来之前,已经是拆下了宛陵城内所有世家大族的宅院大门,用生铁铸的堪比短矛的超大号“铁钉”加钉在原城门之上。最后打造的城门,每个都至少半米多厚!至于重量更不用说!

相比之下,孙策军那些从山里砍伐了百年巨树制成的撞门圆木就太小儿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