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二征曹操
作者:飞砂风中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211

时间进入建安四年,黄河南北袁曹两方仍然处于高度紧张的对峙状态。边境地区摩擦和规模的冲突已经是一种常态,两方的主力军卒更是摩拳擦掌枕戈待战,但是对于两岸的民众来说,却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曹操所统属的河南之地,从当年黄巾起义至今已经饱受了将近十五年的动荡战火。尤其是曹操统治以来,每年的战事连绵不断,民众饱受征兵纳粮劳役之苦,愈显凋敝疲敞。而一河之隔的河北,虽然战事也不少,但是却不像中原地区这样的频繁和反复。看看袁绍一统河北的过程就知道了,不外乎就是先夺了韩馥的冀州,然后困死了公孙瓒打趴了张燕而已,能用政治手段解决的绝不用武力解决,跟中原走马似的高强烈度纷杂战局没有一点可比性。

是故,河北民众在大战之前的生活却是较为平静的。并没有十室九空般的兵役徭役,也没有压到人眼黑般沉重的纳粮赋税。九成九以上的河北人士对于即将爆发这场足以决定天下走势的大战并没有多大的担心。毕竟目前河北的实力实在不是区区一个曹操能够抵挡的。

如果是一年之前,你曹操扼占南阳,全据司州、兖州、豫州和徐州那会儿,袁绍确实没法将你曹操一口气吞并掉。但是现在呢,你曹操不仅没能平定淮南一统中原,反被张绣反噬一口,元气大伤之际又逢刘备倒打一耙,现今虽说还有为数尚众的人马,但是确实明显的下了一个台阶。

反观我袁氏,一直秉承着稳扎稳打休养生息的发展策略,虽然一统河北的速度实在有些慢,但是却胜在使得河北大致保持着稳定,保留了不薄的底子。现在更是调养了过来,兵甲百万,骑数万匹,钱帛粮谷不可胜数,帐下贤才良将济济,更兼我袁氏威德声满天下门生故吏遍九州,不说拿下区区的中原,按这样的稳中求进的趋势,四世三公五世而为帝都不是什么问题。

是以,建安四年二月,袁绍于邺城高调举行了祭天誓师大典,第二次出师南征。

袁绍这一次的出兵显然不同于上次的突然宣战又仓促休战,却是整合了河北四州的主力兵马,摆出了一口气做掉曹操的架势。

这一次仅仅是一个打头的先锋,就是派出了十万军马!要知道,上次袁绍突然宣战,派出的前部总数也不过数万人,攻占黎阳前后的兵马总计也不过三十万兵马!

十万的先锋军还不止,这一次,昔日与曹操并列西园八校尉现今位居河北大将之列的淳于琼,在这十万先锋军中却是不过位居副将之职,这次担任先锋主将的,却乃是袁绍帐下被誉为河北四庭柱之一的名将——颜良!

不仅仅有超高配置的主副将,这一次袁绍还特意给先锋军配置了一位军师。需要注意的是,这位军师可不像一般的监军参军是没什么决定权的可有可无的角色,却是在袁绍的智囊团都算重量级人物的——郭图郭公则!

因为黄河重港黎阳已经落入袁绍手中,所以颜良的任务就很简单了,进一步扫清曹军在河北的势力据点就行,如果能重创曹操派来的前军那是最好。

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颜良领军南下直扑曹操手下东郡太守刘延的驻地——白马城。而袁绍则慢悠悠领着河北军主力从邺城往黎阳挪动。

刘延是个小心谨慎的人,要不然他也不可能被曹操派到这东郡这种虎口般的地方来,那边袁绍刚有誓师出发的样子,这边的刘延便接到了线报,一边连夜密告许都一边通告附近曹军将领。

曹操放在河北的将领不是别人,正是曹军中以严谨慎行闻名的良将于禁,事实上于禁比刘延更早得知袁军的动向,接到信报就率部朝着白马城移动了。

颜良行军很快,在许都给出回信之前就包围了白马,既不做任何的歇息,更不等攻城器械运到,直接开启了狂攻速战模式。

守在城内的刘延和于禁也是没话说了,人家颜良手下可是实打实的十万人马,而他们两人合计才数千之众,说到底人家确实有强攻滥打的资本。

既然许都方面还没有传来任何的指示,刘延和于禁也只能固守白马城这现今唯一的曹军在黄河北岸的据点了。这两人倒没有一个人自恃自身武勇,因此也从不主动出城作战,两人合作无间一起埋头只顾守城,倒是没给只用梯子和绳索攀爬城墙的袁军机会。

曹操集团的运转效率是极高的,在经过短暂的小型商议过后,曹操一挥手,直接让麾下大将披甲上马,不用开什么劳什子的誓师大会,直接点兵北上抗袁。后勤粮草什么的也不用去规划,留守的荀彧荀令君总是曹老板的坚实后盾。

只是相比河北袁绍的兵马规模,北上的曹军的兵马数量实在可怜。虽然说算得上倾巢出动,但满打满算不过十几万人马,也就比人家袁军的先锋多那么区区几万而已。实在是不看则已,一出动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堂堂中原霸主的军队也这么寒碜了。

只有这十几万人马,曹军也就无所谓什么前锋后军了,直接一股脑在曹操统领下直扑往北。

在现在的曹操眼中,蚊子腿都是肉啊!黄河北岸还有上万的兵马和数万的人口呢,能在河北铁骑下挽救回一点是一点,现在四面吃紧的局势可是容不得一点浪费。扼守南阳需要兵马,稳定新归服的关中也需要人马,防备那狼狈为奸的张绣和刘备背后捅刀子更需要兵将,哪里都没有多余的人手啊!

上一次,袁绍宣而不战的原因曹操是已经想明白了的。无非就是想先让他曹操和刘大耳先血拼消耗一波,然后他轻轻松松率三十万人马直接挺占中原。当然,刘备不傻,知道见好就收的道理。在占据了彭城下邳等徐州重地要郡之后就止步了。而曹操自己更是清楚,经受了寿春之败的曹军主力在淮南张绣军的旁视之下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完胜拥有人和之利的刘大耳。

那么,最好的结果那就是不打徐州了。打了徐州,不论输赢,那么最终不管是自己,还是刘大耳张文锦之辈,都没有在袁绍手底下撑一击的实力。与其这么轻松便宜了袁绍,还不如大家相互之间都有一些默契的好。

当然,袁绍出动了三十万人么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不可能只有一个目标,除却坐收手渔翁之利的目的,袁军也需要在正式发动中原之战之前拿下黎阳这座黄河重港制造停泊足够的船只来保障必需。

只可惜最后次要目标达到了,主要目标却是远远没达到效果。

既然能用的的政治伎俩和手腕都没用了,那也就没什么可拖拉墨迹的了,决战吧!

······

袁曹南北决战拉开了序幕的同时,张绣却是终于回到了阔别数月的寿春。

本来解决山越问题张绣是规划用个一年半载的,但是好在情势并没有张绣想象的那般复杂严重。山越人虽然已经显现出了与普通汉人之间不小的离心性,但是这种趋势却并不是是不可以被扭转的,尤其是在张绣这个最高决策者并不存在对山越的“另眼相待”、张绣任命的江东文武也都相当开明的情况下,山越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山越长久以来被异化的根本原因不外乎在于官府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和利益的需要,而现在张绣代表的中小士人阶层寒门阶级却并不存在对山越在根本上的抵触,那么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这个道理说起来貌似不大容易被人接受,但却是确确实实的。举个例子,以前官府敌视山越,大多是因为本地世族豪强的压力。而世族豪族怕的就是这些不服教化山越人走出山来会侵夺他们的良田,于是一个劲的把穷人往山里赶,一个劲鼓噪官府将山民限制在深山,这才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山越部族。

而现在的江东,是没人敢自称世家豪族的。那么既然不存在抵触山越的力量,接纳山越就是很顺其自然的事情。

再说说张绣任命的这几位主事江东的太守主薄和都尉,文臣如顾雍、韩嵩、何夔、虞翻、阚泽、严畯和步骘之流,武如太史慈、祖郎、全柔和徐盛之辈,要么出身寒门,要么就是开明通达之辈,没一个会拖张绣后腿。既能文治兴邦,也可武平叛逆。山越问题到头来只需要张绣牵一个头做一个统筹规划,剩下的就不牢张绣费心了。

配合的山越部族,分良田给户籍,一切优待。不配合而且还想闹独立的,东莱神将和泾县大帅可是饥渴难耐了好久,另外还有诸如徐盛吕蒙等少壮派青年将领等着想要证明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