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八章 名扬淮南
作者:城中烟雨听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240

蒲县东南匪患扫除,袁蒿立即向寿春发出捷报,自然要把功劳归到自己头上。蒲县县令韩胤也向寿春发了捷报,他是替名扬表功。两份捷报同时到达寿春,完全不同的说辞让袁继颇为疑惑。

袁继随即请名扬到郡守府来。

他询问名扬:“将军,我派蒿弟前去东南剿匪,如今匪患已平,他送来捷报。可是蒲县韩县令也送来一份捷报,说是你带兵剿除的匪患,我觉得奇怪。莫非将军真的带兵去剿匪了?”

名扬直言不讳:“在下一个朋友正好在那里被土匪绑架,我带了五百人前去救她,顺便把匪给剿了。”

袁继哑然失笑。他僵硬地点点头,说道:“金将军确实善战,以后还要给我淮南将领们多教授一下,免得都是草包。”

“主公过奖。”

袁继干笑了一会儿,突然沉声问道:“可是将军的五百骑兵是从哪里调拨的呢?”

名扬看出袁继脸色有变,心知他从刚才开始就十分不悦,他之所以不能发作,还是慑于名扬在整个淮南的地位。名扬不想撕破脸,才会一再尊重袁继,但是他也不怕袁继。名扬对自己实力的判断是,至少淮南军有两万精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付二十万普通淮南军也不会害怕,即使无法占领淮南,攻破寿春也足够了;淮南六成的经济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只要撤走在淮南的资产和人才,淮南经济在十年内难以恢复。袁氏本来就是名扬为占据淮南准备的备胎,是在刘备无法来到淮南的情况下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不老老实实地做傀儡,还想折腾,名扬岂能答应。

面对袁继难得的“强硬”质问,名扬用一副理所当然的语气回答道:“我的兵,当然想调就调。只调了五百人,并没有多大影响。”

袁继看了名扬好一会儿,然后笑着点了点头,说:“将军说的是,兵从将令,随时都应该做好作战的准备。还希望将军多到前线指导,把我军培养成精锐之师,足以和曹贼对抗。”

名扬说:“击败曹贼,解救天子,本是我的心愿。但如今我为主公效力,主公为保淮南一方水土,不愿引发战争,我也必定遵从主公之愿,率领淮南军保境安民,绝不主动发起战争,请主公放心。”

袁继说:“我也是大汉臣子,也想解救天子。只是现在淮南实力不够,等到将来淮南足以北上灭贼,拯救天子,我也是义无反顾。”

名扬也仔细观察了一下袁继,他一脸看似轻松的微笑,但无法掩饰眼睛里的锋芒。名扬想起第一次与袁继相见的时候,那时的袁继还是一个忍辱负重仍严于修身的有志青年,品质优良却不精于政*治。他是袁家这一代人里的佼佼者,论人品,这个刚刚入世的年轻人好过袁绍袁术十倍,但论统驭之术,他甚至不如袁术,更不要和袁绍相比。

当然,人都是有进步的,现在的袁继会藏情,会心算,也敢于表达意见,甚至开始使用权谋,和名扬明争暗斗。权力是毒酒,明知有毒却要喝,越喝越好喝。

名扬随即向袁继告辞。

名扬走后,袁继召李丰来见,把刚才的对话向他描述了一遍。

李丰说:“主公,就把袁蒿和他的一万人留在东南。这个功劳依然算作袁将军的,并派人大张旗鼓地前去嘉奖。”

“金将军那里,我要不要嘉奖?”

“他私自调兵,原本就没有奉主公的命令,战功也与他无关。主公不必在意他,只管做自己的事情。我们要抓紧时间在这个冬天做好一切准备,开春便可以大展拳脚。”

“军队还掌握在他手里。”

李丰摇摇头,说:“他虽然在军中威望极高,但淮南大部分官兵都是先主公创建的,忠于袁氏,能听名扬调遣的最多不过五万。我们在这个冬天里,悄悄把他的亲信部队分拆到偏远地区去,再守住重要道路和关卡,一旦有变,只要能守住寿春,优势就在我们这边。”

“李大人可是又有了计策?”

“正是。但这个计策……主公还是不要听为好,就交予属下全权处理便是。”

袁继盯着李丰看了一会儿,便闭上眼睛,叹了口气:“李大人,到时请注意分寸。”

“属下明白。”

名扬离开郡守府,来到寿春闹市,东瞅瞅西看看,最后在一家书馆停下脚步。这家书馆是仿造现代的书店经营的,既卖书也租书,店内还提供茶水和看书的地方。一看就知道出自萧元的手笔。店名叫“静心斋”。这个时代,印刷术还未问世,洛云坞虽然掌握技术但严守历史原则不能外传,书籍的制作水平有限,这种书店几乎不存在。北方又洛云坞开了寥寥数家,萧元则在此处开了南方的第一家书店。

名扬跨步走了进去。店中伙计一眼就看见了名扬,赶紧迎他到雅间。名扬摆摆手,说:“我不是来看书的,我想见一见你们掌柜。”

伙计点点头,飞跑着上了二楼,不一会儿传来两个人的脚步声,伙计跟着掌柜身后又来到名扬身前。

这掌柜是一个中年人,一脸猥琐。之前萧元提过他,名扬知道他姓徐,喜欢读书,自己也爱写一些故事,常有作品送到茶馆供说书人讲述。

老徐恭敬地向名扬行礼,问道:“将军找小人有何事?”

名扬说:“我来给你提供一些素材,你帮我写成故事,广为流传。”说着掏出一锭金子,塞入老徐手中,“这是酬劳。”

老徐激动地说:“哎呀,钱什么的就不必了,有故事就好啊。”说着,他把金子放入了袖子。

名扬便和老徐进入一个安静的隔间,名扬向老徐把剿匪的经历叙述了一遍。

次日,寿春城各个茶馆便开始流传名扬剿匪的桥段,老徐将名扬塑造成为一个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人物,匪患汹涌,名扬却不惧艰险,带领五百骑兵七进七出,将四千土匪打得落花流水。更有他仁义纳降,袁蒿背信杀降的情节。

“月未满”的渠道四通八达,无孔不入,故事从茶馆传至街头,从寿春传遍淮南,名扬的声威响遍三郡,但郡守对袁蒿的嘉奖如石沉大海,没泛起一丝波澜。

正当名扬的事迹广为流传之际,他又去了寿春的戍卫大营看望士兵。

当年和名扬一起围捕洛云坞杀手的四个人都因功升职,洪权升为偏将,费勋和牛作金升为校尉仍在营中,李三则调至地方上担任校尉。名扬来访,卫戍营专门中军升帐迎接,在大帐中,名扬和军官们一一相见问候,见到洪权时,名扬多寒暄了几句,显得更为亲切一些。

名扬剿匪的事迹也已经在军中传开,没有人记得袁蒿带了一万人出征,只知道名扬以五百克四千的光辉战绩。有一些军官便开始吹捧名扬,夸赞之声不停,而另一些则沉默不语。

名扬看出来这是两派人,一派看出名扬的强势,便想着讨好名扬,另一派则是忠于袁氏,不想名扬太出风头。名扬在营中也没有多说什么,勉励了大伙儿几句,便要离开。

临走前,他见洪权刚好在身边,便低声说:“洪兄,你我共事一场,我觉得你是一个带兵的将才。有机会,我便把你,还有牛、李、费四个兄弟都调到我身边,咱们继续共事。”

洪权双眼一闪,下意识地想行礼道谢,被名扬阻止了。洪权明白名扬的意思,便只点头不说话。

名扬回城后,专门去看望了一下“静心斋”的老徐,夸赞他的文笔。老徐笑道:“若是将军还有好的事迹,尽管来告诉小人,小人竭尽所能,也会把故事写好。”

名扬拍拍老徐的肩膀,说:“你放心,以后要写的东西很多。你尽快带几个徒弟出来,我已经吩咐萧元收集咱们‘月未满’做的各类善事,很快就会送到你这里来,由你带人写成各种各样的故事,传播出去。”

老徐激动地泪流满面,握住名扬的手,说道:“没想到我荒废半生,还会有被重用的一天。”

“你正是建功立业的年纪,有人马背上争夺天下,有人则以笔为刀,也不失为英雄。”名扬开始给老徐打兴奋剂,描绘美好未来,“以后你的‘静心斋’将遍布天下,这里将不仅仅是一个藏书、读书的地方,更是创造梦想、传播神奇的地方,天下话语集于一堂的感觉,你自己想一想。”

老徐想象不来,但听起来很带劲儿。名扬也不再解释,先让老徐开始一步步地做起来。名扬早就有这个想法,那就是创造自己的媒体,传播自己的舆论。这一切,都从制造新闻开始。

本书源自看书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