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和其自身有着莫大的联系,马谡的失职并不是主因,诸葛亮作为主帅需要承担第一责任。
【马谡之死】
街亭之战后,诸葛亮准备依法处死马谡,据《襄阳记》记录,参军蒋琬对诸葛亮说:“古时候晋国同楚国交战楚国杀了领兵的得臣,晋文公喜形于色。现在天下没有平定,而杀了智谋之士,难道不惋惜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能够制敌而取胜于天下的原因,是用法严明;所以晋悼公的弟弟扬干犯法,魏绛就杀了为他驾车的人。现在天下分裂,交战刚刚开始,如果又废弃军法,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呢?”
《华阳国志》中也有记载:诸葛亮将要杀马谡,李邈劝告诸葛亮:“秦国赦免了孟明,才可以收服西戎二十余国而称伯;楚国诛杀子玉,不到两代就衰落了。”结果李邈因不符合诸葛亮的意愿,被遣还蜀地。
关于马谡的结果,在现有资料中矛盾很多,类似于周氏三兄弟攻取豫州之事,《三国志》中就有不同的记载。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这点和《三国志·王平传》中的记载相符:“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都表示诸葛亮最终处死了马谡。
而《襄阳记》也有记载: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
联系已经翻译的前文,蒋琬劝谏诸葛亮不要处死马谡,遭到拒绝,也就是说《襄阳记》的记载也是支持诸葛亮处死马谡的,这点《华阳国志》也是一样的。
但《三国志·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也就是表示马谡最终成功逃掉了,可能并没有死。
在其本传《三国志·马良传》(马谡的记载附在马良的传内,没有单独立传)还有第三种说法:“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表示马谡是在狱中病故,而不是被处刑的。
综合而言,马谡被诸葛亮直接处刑而死的概率最大,但不是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例如《三国志·马良传》可以说是马谡的本传,是最直接记录其生平的记录,里面的记载一般都是直接为人所采纳的,却记载马谡是病故,而不是被处死,就已经很矛盾了。
而向朗则因为马谡之事被牵连,有可能马谡曾经逃过,但没有跑掉,后来又被抓回去了。
【失败之因】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马谡虽然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导致兵败,但他还算不上第一责任人,这次北伐失利,不仅马谡在街亭一处战败,赵云、邓芝在箕谷失利,高翔军队又被郭淮在柳城所击败,三路兵败,全线败退,只能说是诸葛亮指挥不利。
就单看街亭之败,诸葛亮也有着直接的责任,要明白一点马谡并不是军中宿将,他能成为街亭主帅是因为诸葛亮力主的。在这次北伐之前马谡先是担任刘备的从事,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多在政务上打磨,在军事上没有任何的建树,这次北伐甚至有可能是马谡第一次领兵,然而街亭位置重要,诸葛亮却把如此重任交给了新人马谡,致使兵败,所以不是诸葛亮的责任,是谁的责任!
说句不好听的,诸葛亮派新人马谡上前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害了马谡,要知道得知蜀汉北伐后,曹睿第一时间就将夏侯楙调离了长安。
街亭之战,在人选方面诸葛亮选择新人马谡本身就是一件风险很高的事情,魏延、吴懿等人作为军中宿将,都是要比马谡更好的人选,诸葛亮在这此时选择马谡,其实冒的风险已经不比出兵子午谷低多少了。
马谡在街亭的失利,其实是可以预见的,毕竟张郃作为曹魏名将,而马谡新出茅庐,结果不言而喻。
不过从这次曹魏方面的反应速度来看,如果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策略出兵子午谷可能更讨不了好,曹睿方面的反应可以说非常的重视和及时,在宛城的司马懿并没有出动,就已经击退了诸葛亮,如果魏延出兵子午谷,极可能羊入虎口,一去不复反。
【影响】
诸葛亮此次北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在襄樊大战后,蜀汉集团第一次对曹魏的大规模进攻虽然功败垂成,但也影响巨大。
本来刘备死后,蜀汉经过多次多次打击,已经落入颓势,对于曹魏威胁大减,所以哪怕诸葛亮来到了汉中,洛阳对此的反应也不大,认为蜀汉已经无力侵边,然而诸葛亮就在此时大举北伐,出人意料之外,曹魏震动,三郡望风而降。
虽然最终曹魏大军击退了诸葛亮,但洛阳对于蜀汉的威胁也开始重新评估,本来以孙吴为主的洛阳朝廷开始将目光由东南逐渐转向了西南,蜀汉再一次开始取代江东,逐渐成为曹魏的头号大敌。
对于蜀汉而言,本来第一次北伐借助奇袭的优势,有希望取得重大战果,然而因为诸葛亮指挥失当,曹魏反应迅速,蜀汉三路均败,最终无功而返,日后蜀汉数次北伐亦未能获得比本次令三郡投降更大的影响。
在损失方面,虽然街亭、柳城和箕谷皆败,但因为王平、赵云等人的得力发挥,蜀汉总体的损失并不大,谈不上伤筋动骨,事后甚至有人劝诸葛亮再次发兵。
总体而言,对于曹魏来说,他们抵御诸葛亮此次的进攻,并且加强了雍、凉一带的防御,而蜀汉方面虽然兵败,但保留了实力,可以很快重整军势,双方这次战斗只是初战,可以预见蜀汉和曹魏方面在陇右乃至雍凉大地上的争夺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