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玉文化
作者:天下风之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052

中华玉文化经历了神玉一王玉一民玉的三大阶段

一、神玉阶段,距今10000年一距今4000年

首先于我国东北、东南、长江中下游及西北等地蕴藏丰富的五大玉资源的产地之上,促使史前社会有了巨大,惊人的发展,形成三大玉文化板块及五支玉文化亚板块,为中华文明铺设了奠基石。

1、五大玉资源及产地:

(1)“殉玎琪”即东夷玉,主产地今岫岩县;

(2)“瑶琨”即越玉,主产地今溧阳小梅岭、茅山;

(3)“鬼玉”即狄玉,主产地今俄罗斯东萨彦岭、维基姆河流域;

(4)“球琳”即羌玉,主产地今新疆和田;

(5)“谬”即巴蜀玉,主产地今四川汶川龙溪、缅甸密支那。

2、三大玉文化板块及五支玉文化亚板块

(1)东夷玉文化板块

狩猎经济为主,兼种植,距今10000一距今5000年。分布今东三省、内蒙东部、河北、山东及江苏北部,以红山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块、匕、勾云形器、圜形边刃器、龙、鹗等。

(2)淮夷玉文化板块

农耕兼狩猎,距今5300年,分布今长江中下游、安徽、江苏之南部,以凌家滩遗址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玉巫、龟壳、长方形片饰等。

(3)越玉文化板块

农耕为主,距今5500—4300年,分布今江苏、浙江太湖地区为主,以良渚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璧、琮、钺、璜、梳背、锥形器、串饰等。

(4)夷玉文化亚板块

农耕为主,距今4500—4000年,分布今山东省,以海岱龙山文为代表,重要有圭、璋、璇玑、冠饰等。

(5)华夏玉文化亚板块

农耕为主,距今4200—3800年,分布今山西省南部,以陶寺文化为代表,有琮、璧、步摇等。

(6)鬼玉文化亚板块

农耕为主,距今4200年,分布今山西北部,内蒙中部一蒙古高原、贝加尔湖,以石峁文化为代表,有璋、牙璋、刀等。

(7)羌玉文化亚板块

农耕经济,距今4200年。分布今甘肃、青海、宁夏。以齐家文化为代表,有璧、琮、璜、璜联璧等。彩图18璜联璧、璜、璧,天水师赵。

(8)荆蛮玉文化亚板块

农业经济,距今4200—4000年。分布今湖北中部及湖南北部。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巫头像、獠牙面、龙、凤、蝉、兽面等。三大玉文化板块之后先后出现五支玉文化亚板块,处于中华文明的前夜,为其出现作出了巨大贡献。

史前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动力是神。神是巫创造出来的,依靠神的力量统治社会。巫形象见于大溪、凌家滩、良渚、石家河等史前文化.

二、王玉阶段夏商周一南北朝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589年

王、朝廷掌握着生产、使用玉、玉器的大权。三代王玉到了秦汉成为帝王玉。玉器的主要功能为礼器(“六瑞”)、祭器(六器)、仪杖、工具、用具、器皿、佩饰、人物、动物等等。主要论点:玉有德。

孔子主张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东汉许慎又精炼为五德:仁、义、智、勇、洁。孔子及儒家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即将玉从神那里解放出来,交给“君子”,作为德的载体。君子比德于玉,用以作佩,无故玉不去身。

三、民玉阶段

玉除了为王家朝廷专用之外,由于工商业发达,玉器的商品化生产,工商、富户人家置朝廷禁制而不顾,从店铺购置玉器用于喜庆、佩戴、文房、宴饮、鉴赏、收藏等物质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

资料:中国人尊玉、贵玉、重玉、爱玉、用玉、佩玉、玩玉,至少七千年来不绝于史。玉非美食,非华服,非良药,非利器,仍以珍爱如此?何以重如此?有说玉乃天雷生就,乃崇山之精液;有说玉能镇邪,能避鬼凶;有说玉温润光洁,可修德养性;有说玉光剑气,吉祥之辉,悦耳之声,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其奥秘非言语所能穷。哦,真不知是玉有此神奇而被人发现利用?还是人附与了玉这等的灵性神奇?当然,玉本身也非寻常物。其质、其色、其纹、其泽,加之匠心依材治器,诚可谓天然自成图画,无声有韵音乐,一掌中可把握天发灵慧,不言之物却令人心动心幻美意顿生。世人重玉不妄,玉有奇特,玉是值得珍爱。

然而若无七千年前河姆渡的玉饰玉佩,五千年前红山文化的玉龙玉兽,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玉壁玉钺,方寸之玉也成不了这大的天地。《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之地有两百多处,安阳殷墟一座古墓中出土玉器多达755件,蔺相如曾以生命护卫和氏壁,万千兵马相争厮杀只为争那传国玉玺,汉代帝王葬用玉衣、九窍塞、玉晗、玉握欲使尸骨不腐,中国人使玉有了超自然的能力,玉成了带有神秘法力的灵物。

世界上不独中国人爱玉,古代欧洲人,美洲人也迷信玉,认为佩玉可辟邪,还可治愈肾病。但爱玉用玉的日本人、新西兰毛利族人、印第安人、阿拉伯人、西伯利亚人,谁都没象中国人这般建构了丰繁博大的玉文化,中国的玉器在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礼仪的、道德的、艺术的等等活动中,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何以如此重玉与中国为什么创造使用方块图形文字颇为相似,令外国人不解,也给中国的思想者们出了一道难题。新老学者们解构河图洛书,周易八卦,在玉面前似乎说不出多少道理。而玉的长久不衰的魅力,是否正在于此?

今天的华人依然重玉佩玉爱玉玩玉欲罢不止,是否也因好玉者如鱼在水冷暖自知,颇有一点得玉忘言的入禅境界?看来玉中蕴含了中国人的理念、心性、气质与想象,林林总总的玉器展示了东方古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与话语。要今天的中国人不爱玉,是挺难的。

有形与无形,高贵与世俗,财富与审美,理性与迷信,自然物与生命人,在玉上水火交融,在玉上浑然一体,在玉上绽放精神,在玉上放大了智慧,在玉上碾展出七千年的年轮!玉这棵生长在中国的文化大树,老枝凝重,新枝萌绿,即便是进入了后现代或后后现代,克隆羊克隆人克隆各样类形态的文化,大自然造就了每一块玉,却都是唯一性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难以克隆的。玉,使人之为人的内容多了一点份量,多了一点神秘,多了一点密码,多了一点稳定性。

所谓玉文化,是依托于玉石制作的各种工艺和产品而逐渐形成,经鉴赏和审美而不断发展升华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于石器时代便发其滥觞,更随时代更迭而不断发展,经久不衰,日臻完善,不可不谓源远流长者也。

石之美者

夫玉者,质地细密、色泽淡雅、温润光洁之美石也。其储养光华,扣击有声,坚硬似铁,晶莹含翠,在众多石类材料中脱颖而出,备受世人喜爱。国人眼中之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即文化学意义之玉,范围宽广,不仅包括软玉、硬玉,还包括水晶、玛瑙、蛇纹石、汉白玉、绿松石、青金石等品种,而狭义则专指矿物学意义之玉,分为软玉(nephrite)和硬玉(jadeite)。软玉,其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55~2.65,主要成分是硅酸钙之纤维矿物。而硬玉,则专指翡翠,硬度为莫氏6.75~7度,比重3.2—3.3,成分则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硬玉在18世纪后方为中国玉匠广泛采用,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

软玉制品。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之一。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在中国,玉矿带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延伸至俄罗斯地区;二是我国江浙地区一直到台湾;三是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区。而新疆和田、河南独山、辽宁岫岩、陕西蓝田,并称我国四大美玉产地。目前,中国与中美洲和新西兰并称世界三大玉作中心。

以玉避邪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便开始了制玉探索。在先人心目中,自然万物本身皆蕴涵着固有的生命潜能,皆有着与人类相同的灵性。这就是所谓“万物有灵”的观念。而作为生命本源的“灵性”和神秘生命力量,则弥漫于各类物质之中,通过与人类的接触、感应与人相互渗透。于是,原始宗教信仰应运而生。在这种宗教情结的驱驶下,先民们努力营造出一种充满灵性的神秘氛围,其具体体现便是将各种形象通过纹身、佩饰等方式,与各种人类自身以外的神秘对象进行沟通,从而获得万物身上的灵性和生命力。最早的佩饰大多为取自动物身上的实物,诸如动物骨骼、牙、皮、羽毛等。他们认为佩戴此物,便可具有该种动物的灵性与力量。

到新石器时代,由佩戴实物逐渐发展到佩戴各种动物实物的替代品,于是,原始雕塑初露端倪。在雕塑过程中,先民们逐渐认识到,在各种石质材料中,有色美而质优者,并以玉名之。考“玉”字,乃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中便已现身,属象形字,初意为将三块横玉用一条玉贯连起来,乃玉制以器也。玉的雕琢和制作技术发展迅速,在原始社会阶段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就目前已获得的考古发掘实物而论,辽宁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龟形玉饰、凌源牛河梁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蚕等等,皆可证明先民已能熟练运用切、割、凿、挖、钻、磨、抛光等工艺技术制作玉器。在原始巫术盛行的文化环境中,这些佩饰一般被认为是可避邪禳灾之护符瑞玉。

在历史上,殷人信鬼,尤尚美玉,此一时期,玉器制作以汇聚西部所产玉材和东部琢玉技术之双重优势而蔚为大观。在殷墟妇好墓中,随葬玉器多达755件,贵族尚玉之风可见一斑,而动物类玉饰为其主流。随着不同区域文化之间交汇与融合,玉器制作工艺亦逐渐在相互借鉴和整合过程中走向成熟,品类大增,堪称昌盛。因此对玉石质量与品位之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质地坚韧、光泽莹润,色彩绚丽、组织细密而透明、声色舒扬而致远之美石,方可得玉之美名。而产于新疆和田之角闪石,因自如羊脂,光泽温润,被奉为正宗玉材而价值连城。古代巫师赋予美玉以驱邪禳灾的功能,所以社会普遍认为,玉刻龙凤,可永保平安-玉雕神兽,可镇邪除灾,此类制品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玉器主流。

君子如玉

玉之美,出于自然,是由内而外之渗透折射,柔和含蓄,魅力无穷。因此,赏玉之过程,往往是一种特殊审美理念形成并产生愉悦的过程。玉外表温和圆润,本质却至坚至刚,与人中君子道德追求之境界正相吻合。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儒家文化的勃兴,神鬼文化与先民生活渐行渐远,贵族士卿崇尚“观物比德”,标榜“君子如玉”,玉被赋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人间之美质的特征,成为品评人物的道德标准。“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观念,将玉之色泽、质地、形状等比附人品之德、仁、智、义等品德,于是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乃至“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以玉比德之观念影响极大,玉质佩饰也就成了显示贵族身份与教养的标记,而玉玺则是国家和王权之象征。

古人崇尚礼节,先秦典籍中对玉之使用曾有严格规定。据《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官月,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居则设佩,朝则结佩”,“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玉亦可作为贵重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达情谊。《诗经-国风-木瓜》有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琼琚、琼瑶、琼玖,均佩玉也。《秦风-渭阳》有“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作为知识阶层的士大夫,则将自身对理想道德最高境界之追求,比附于玉之坚洁精美,将高尚人格之砥励磨练,寓之于美玉之琢磨精雕。因此,玉又是君子规范道德、。约束行为之标志。古人辨玉,首重其所寓美德,而天然色泽与纹理则次之,使得玉由单纯饰佩升华为实用、审美与修养三位一体的伦理人格风范之标志。中华文化具有早熟性特征,先秦时期便达到了不可逾越之高峰。而其后文化之扩展,无不是对先秦文化之解读与稀释,故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万变不离其宗也。

美玉无价

自古以来,“玉”字在人们心目中就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等。古人更是将玉人格化,赋予它美和德双重性格,正如前引“君子比德于玉”,崇玉之风炽盛,可见一斑。

美玉无价之实例,最为典型者乃和氏壁之身世。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日:“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琢之为璧。因称和氏璧。后此壁为赵惠文王据为已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壁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壁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壁

归赵”。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赢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壁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后经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至后唐时,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其后虽屡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但皆赝品,其身世遂成千古之谜。将美玉与江山社稷紧密相联,且超越朝代更迭而传世,足见玉在古人心灵中的突兀地位,亦是古人心目中道德之地位远远胜过政治之典型例证。

玉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玉器之绚丽纹样,似乎流淌着我华夏先民之灵性,护符与佩饰之中,蕴含着他们纯洁高尚的情怀。我国一以贯之的玉文化品位之高,内涵之富,堪称举世罕见,断无其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