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交锋
作者:虚月01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252

反应过来的贺兰敏之一拍脑门儿,完了,最近事情太多,又是刚到洛阳城把李义府给忘了。

李治昏迷之前,许敬宗和他长谈一番就是说的李义府的问题。结果还没等把他的事情提上日程,自己的《西游记》事件就爆发了。《西游记》事件没有处理好,李治突然就发了风疾,紧接着就是和山东氏族谈判,崔余庆封相。

来了洛阳之后,连上整合府上的势力,处理家里的小事儿,准备烧尾宴的事情。再加上李义府和崔余庆斗得有来有趣的,贺兰敏之看的热闹就把他给忘了。

李义府恐怕是在张扬的这条不归路上已经越走越远了。

刚才说打牢里的美女,就是历史上李义府的败亡的导火索。紧接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会接踵而来,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不得不罢相贬官身死。

刚刚想要上前去和李义府好好说道说道这个事情,骄狂的性子什么的先放在后边儿。先把这个女囚犯先给弄回去,如果不弄回去肯定是要被弹劾的。

这里是大唐,这个皇帝是高宗,这里政治清明,最不缺的就是那些敢于直言上柬的忠臣御史。李义府虽然是宰相,但是距离一手遮天的地步实在是太远了,而且高宗治下也绝对不可能再出现一个长孙无忌了。而且他还有一个庞大的政敌,那犯了点错误不被人盯得死死的。

贺兰敏之也不知道他哪来的那么大的心。要是自己被七家五姓给盯上了,说不定吃不下睡不好的就生怕有点儿错被人家抓住了。李义府到好,生怕自己没有错给人家抓,没事儿还要找点儿事出来。

但是宫内的太监,守门的将军已经喊停了。百官列队,准备进宫了。

宰相本来就是来的最晚的一批人,崔余庆李义府都来了,说明时间也就到了。

贺兰敏之站在文官队伍中,得中间靠前一些。算不上是最前边,但是也绝对不靠后,若是他有个爵位什么的,肯定还要再往前提一提。但是现在,就别想了。

上朝的一共有三位宰相,加上尚书,宗正,大理寺卿等一些人之后,就是各部的侍郎,然后才是贺兰敏之。

许敬宗为首,一步三晃的领着百官浩浩荡荡的上朝去了。

既然这会儿和李义府说不了了,那贺兰敏之也不是很着急。毕竟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李义府的性子也不是一天之内就能改的了的。下了朝再说呗。没有事情可想就昏昏欲睡的坐在胡毯上,一边儿听着国家大事,一边儿梦着周公。

对于这些具体的什么财政税收啊,河工治理啊什么的,他一概就没什么兴趣。虽然明明知道将来会用得到,但是就是困得不行,那有什么办法嘞?只能是听之任之,学业不在一时嘛,每天都是这样安慰自己。

身为太子左庶子,他显然是没有什么公务需要拿到大朝会上来说。东宫就在皇宫之内,李弘年仅八岁,每天都守在李治和武则天的身边儿,你让他有什么好汇报的。要是说说学业进程,那每天下了朝有的是机会说,不用急在这会儿。所以他每天上朝就是来打个酱油,听听国家动态,就完全没有自己的事情了。

正在他昏昏欲睡的时候,崔余庆缓缓的走了出来,手中持着笏板:“臣有事要奏。”

“崔爱卿讲吧。”李治好似挥了挥手,不过贺兰敏之石看不见的。上朝的时候不出班奏事的人,不准直视皇帝,这是朝仪。不过李治的声音显得很有精神,没有了前些日子的虚弱之意。

毕竟是皇帝,全天下有能耐治病的人恨不得都在皇宫里。尤其是能治愈风疾的大夫这一两个月不知道来了多少。每日里补品一堆一堆的往嘴里送,谁都能补的精神头儿不错。要是让贺兰敏之吃那么多,说不定晚上都睡不着白天还得流鼻血。

“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已经平定百济,奏疏已经递交于陛下预览。臣这里整理了一份儿苏定方上的请功的名单,请陛下预览。”

王来福上来拿了上去之后,李治也只是示意性的看了两眼,之后会继续审核。放下奏折,看着崔余庆,知道他还有话要说。苏定方平定百济已经不算是个新闻了,当天李治是很兴奋,不过老将军打仗打胜了也算是正常,欣喜了几天也就不在意了。如今崔余庆又拿出来说,肯定是有用意的。

“据苏将军奏折所言,以白身入军,后以功得虚都尉闲职刘仁轨于此战有大功。但因其未有官职在身,不知该如何封赏,请陛下示下!”

重头戏来了,苏定方算不上是七家五姓的人。但是刘仁轨是真的出身于山东,而且山东氏族对他很是看好。要不是李义府从中作梗,这个家伙的官运不会这么差。最起码今天朝堂之上会有他一个位置。

这会儿崔余庆也算是跟李义府撕破脸皮了,自然就想着把刘仁轨重新起复了。而且他自己也争气啊,苏定方确实在奏折中强调了刘仁轨的重大功勋。

平定百济,本身就是大功一件。放在苏定方这种百战百胜的老将军面前自然是无所谓。但是给了如今还没成长起来的刘仁轨,就非常可观了。这么一个功劳,足够他升上中央,甚至是在兵部谋个职位。

“既是苏将军亲自点名,想来功勋卓著。既然如此...”李治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停顿了一下。显然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封赏,给的多了毕竟是个白身。给的少了,又是大功一件。看了看崔余庆既然他说了,肯定是有着想法的,倒是不妨问问。

“众位爱卿,你们之中可有和着刘仁轨相熟的?觉得该给个什么赏赐合适啊?”

这倒是也符合规矩,毕竟皇帝不可能真的明察秋毫对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都熟知。所以往往也会询问百官的意见,谁与其相熟,自然知道他能做的了何事。

看着机会来了,崔余庆微微一笑,刚要张嘴。李义府赶紧抢先走出朝班:“臣和刘仁轨素来有旧,不知可否谏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