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 华皇和凯瑟琳谈历史
作者:轩樟      更新:2019-08-29 10:15      字数:5771

从伦敦到比利时王国,中间仅仅隔着小小的英吉利海峡,并不远,也就是大半天的功夫。

萌总裁望着轮船外面的海面,初夏的天气,偶有几只海鸟飞过,在这个没有怎么被污染过的时代,哪儿的空气和景色,都是很好的。

回头望了望英国的海岸线,华皇颇有感慨,他没有想到身为世界头号列强,英国,也包括小老二法国,这两大列强会如此低劣,完全没有大国气度。

卡特丽娜卡芙公主和洁格格,李泰熙,赵青萝等人,还有一帮总裁秘书处的美女秘书们在整理机要文件,华皇是华国的中心,在哪里都是中心,这就给出外保存文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为每天来往的电报太多,还有华皇在外地做的很多指示,都要记录。

华皇外出,几乎要给总裁秘书处增加一倍的工作量。

轩悦武和一帮随行的工程师们也在紧张的整理文件,大多是参观了各个列强国家的工业之后,做的笔记,还有从各种渠道弄来的各种书籍,因为数量太大,连华皇的几名随行外交秘书也要帮忙。

众人都很忙,华皇自己倒是挺悠闲的,华皇最重要要做的事情就是平静好心情,尽量保持轻松自如的心态给整个国家掌舵,尽管华皇发现越来越难做到,因为很多措施发动下去,不是一下两下能见效的。

凯瑟琳坐在华皇的斜对面,曾思平和索菲亚一个人捧着一本书看,凯瑟琳也在看书。

华皇看了一会儿凯瑟琳,凯瑟琳忽然抬脸看向华皇,弄得华皇想假装偏开目光已经来不及了,只能一笑。

凯瑟琳心中怦然一动,本来只是余光感觉陛下在看自己,没有想到陛下真的在看自己。

华皇看了眼正跟着几名外交秘书在整理文件的李提摩太,凯瑟琳已经很自然的坐到了皇帝的身边。

这下弄得华皇有点紧张起来了,本来只是微微脸红,此刻倒像是感觉脸都发烫了,却随意的问道:“你在看什么书?”

“在看华国建国后重新编订的史料,我这本是明史,各个朝代中,我最喜欢明朝。”凯瑟琳嫣然一笑,其实她是知道华皇最喜欢明史,才特别对明史感兴趣的。

果然,华皇来了兴趣,将凯瑟琳手中的书接过来看,凯瑟琳正看到朱元璋的章节。

华国在建国后,在华皇的指示下,重新修订各个朝代的历史,只有一个要求,务求真实,尽量用硬的资料去佐证,要求编订者不要带有感**彩,两年内终于完工。

只是,华皇要求尽量用硬资料,便几乎将由水分的史料都去除了,也就造成了华国重新编订的史册,非常的精简,大部分都是叙述,甚少有评论的部分,比较晦涩,却增添了许多让人可以自动脑补的空间。

“你在看朱元璋反腐这一段啊?”华皇将书还给凯瑟琳。

“是,我在想朱元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致力于反腐,并且严刑峻法,可是,似乎他死后,并没有留下多大的影响力。”凯瑟琳温柔的小声道,倒像是在和华皇说悄悄话一般。

萌总裁心中惬意,也轻声道:“朱元璋是一个伟人,甚至可以算的上是华夏历史上前三位重要的伟人!”

其实凯瑟琳这么问,也是投华皇之所好,华皇在私下里曾经说过,最该评价入前三名的皇帝,应该是首先完成大一统的秦始皇,然后是真正将中华民族凝聚成型的大汉皇帝刘邦,再后面一个,一般对历史有点兴趣的人,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不清楚了,在华皇这里,认为是朱元璋。

“你这样认为吗?”华皇高兴的问道,“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他的评价并不高,很多历史上的帝王,名气都在他之上。”

凯瑟琳嗯了一声,“我也知道几个。”

“说来听听。”华皇的心情好了不少,发现除了吃凯瑟琳的豆腐,跟凯瑟琳聊天,也是一件赏心乐事。

凯瑟琳想了想,列举了几个她听人赞颂的华国历史上的皇帝。

有人认为是千古仁君之称的宋仁宗赵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洪量宽容。宋仁宗赵桢即位后,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宋朝的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皇帝对属下的不同意见,或任之,或贬官,或免职,而从不杀戮,也从不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造就了很多杰出的诗人词人,写出了流传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有了宋词之盛。

赵祯生于帝王世家,12岁即位,23岁亲政。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历代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两万八千钱,我吃不下。”

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后来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

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只因为我的一碗饮食,而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我于心不忍,因此宁愿忍一时之饿。”

能臣侍明主。宋朝有名的治世名臣几乎都出现在宋仁宗时期。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情急之下唾沫时常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赵祯治国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统。有一次,使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

宋仁宗主张宽容、宽厚、宽松,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论。四川有个秀才屡试不中,便写诗煽动造反,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自觉怀才不遇,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机会,看一下他的表现吧。“于是就给了他个官做。

宋仁宗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在其在位之时就已跨越了国界。宋仁宗在位42年,周围敌国在宋朝边境的驻军逐渐全部撤除。仁宗临终前留下遗诏:丧礼必须从简。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一片悲痛,就连乞丐也都焚烧纸钱大哭。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整个都城,以至天日无光,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带孝帽哀悼。讣告送到周围敌国,敌国百姓竟然自发沿街痛哭悼念,就连辽国皇帝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大哭到:我们已经42年没有兵戎相见了啊。

宋仁宗赵祯的仁德和气量可谓一代明君圣主。虽然没有实现大一统,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时期的宋朝,远比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时期更幸福。宋仁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给后世历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为以后历代明君推崇的榜样。宋仁宗的治国模式至今仍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将国家的文治艺术推向了古代社会的巅峰,造就了古代中国一世繁华,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

也有人认为是绝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出身于官宦之家,天生丽质,聪颖过人。当时皇帝唐高宗多病,武则天用计谋废当时皇后,自立为后,并开始参与朝政。唐高宗死后,武则天连废中宗睿宗二帝,改国号周,自立为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王。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中国古代史最大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虽然,早在贞观年间就提出过“劝农桑”的政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很好的施行。因此,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万户进一步增加到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一成。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唐代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北边一度臣服的东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致书嘉勉。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

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

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史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贞观遗风”。

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是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尤其是华皇现在所处的1879年这个年代,刚刚推翻满清的统治,还有很大数量的遗老遗少,遗老遗少并不单纯是指满人,而是指带有眷恋满清思想的人。

康熙也的确有知道称颂的地方,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康熙自幼好学不倦,意志坚毅。他披上龙袍时还是个孩子,并且祖辈交给他的并不是一统江山。反清势力和分裂割据的活动来自四面八方。这位少年皇帝,14岁亲政,16岁就除掉了压在头上的辅政大臣,从此独揽大权。20岁即迎战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经过多年奋战,平定三藩,统一蒙古,收复台湾,北拒沙俄,维护了统一。

就连华皇也认为康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头脑清醒,文武兼备,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能较好地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东北边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并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基础。

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的第四个皇帝,在位23年。

汉文帝为人节俭敦朴,严于律己,私用物品很少增添。有一次他想修筑一座露台,算了一下需花费黄金100斤,相当于中等人家l0户的家产,就作罢了。他反对厚葬,其墓陪葬品全用陶器,不准用金银等贵重金属。他还主张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宫女遣送回家,让她们改嫁。

汉文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政治上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政权,对外妥善处理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佗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在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汉文帝均及时派兵还击击退强敌。汉文帝废除严邢苛法,带头执行法制判决,并且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人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使汉朝从国家初定逐步走向繁荣昌盛,为后来汉武帝的横扫四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他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对当时农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当时各诸侯王掌握着封国内的政治、经济大权,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政权的巩固形成了严重威胁。汉文帝先后粉碎了刘兴居和刘长的谋反,又接受贾谊提出的分割大的诸侯的建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他还妥善处理好汉朝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佗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继续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都被他及时派兵还击,赶出了塞外。

汉文帝在高祖的基础上,进一步废除了肉刑和诽谤妖言罪等一些严邢苛法。他实行平狱缓刑,约法省禁的政策,并带头执行法制判决,作为一个封建国君,这是难能可贵的。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了贾谊、晃错、张释之、周亚夫等人才,开创了文景盛世的繁荣局面。

“陛下,成吉思汗是不是华国历史上的皇帝?”说到这里,凯瑟琳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