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过度解读
作者:晨眠      更新:2019-10-02 22:51      字数:2340

被写烂的题目,又有字数限制,完成稿子不需要多久。

一个小时候,陆续有稿件开始上传到征文页面。

中午,最后一份也交上来了。

十几位评委又花了一个多小时仔细审阅后,再次翻回《免费》页面,一致表态:“这篇就是第一档。”

即使知名作者不参与,能通过初审的三十二人,肯定都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几位熟悉的笔名还是《文学选刊》上的常客。以“爱”为题很容易就能写出一篇文章。

但写出经典好文就不那么容易。

如果不是切身体会,或者情绪恰好处在某个当口,就只有以创意取胜。

挑挑捡捡之后,在场所有人发现,唯一留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还是最初见到那篇《免费》。

“能把商品特征融入母爱的主题,也只有青年人想得出来。”一位评委叹道。

“构思奇特,小选材显出大手笔。”

“我会把这篇小小说交给部里讨论,的确是最好的一篇。”冯副部长看了老先生一眼。

后面两档选起来就比较难了,水平都差不多。

经过激烈讨论之后,三位重量级评委拍板决定了两篇二等、三篇三等作品。

“既然提前完成,就公布吧。”老先生颔首道。

童百龄揉揉眉心:“有这篇短文垫底,总算没有搞成笑话。”

……

六篇文章很快出现在征文页面,关注此次征文的读者纷纷点开链接。

最先引起主意的当然是排在第一的作品。

“免费?什么鬼,爱和免费有什么关系?”

“煽情呗,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写的,能把人看哭的就是好文章。”

“千万不要是狗血的绝症戏码!”

等看到正文后,这些人开始傻眼,“这是谁家孩子,太精明了,我要是有这样的宝贝就好了。”

“唉,你接着看,看完还这么想,我就服了你!”

“智商堪忧,能把孩子养大就不错了。”

接下来,免费账单一瞬间就刺中了所有年轻妈妈的心。

半小时后,征文页面被各种评论挤满了。

“孩子看似精明,实则幼稚,天真的向母亲列出一份付账清单,却不知付出和收获之间,不单是简单的金钱利益关系。不得不说,这是商品式家庭教育的悲哀,如果母亲真的向儿子付了钱,或许能培养他的生存能力,而最后无疑会长成唯金钱论的庸俗之人……”

“狠狠教训一番,怎么样?”

“太粗暴,可能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

“那也不一定,我小时候被老爹用棍棒养大的,如今不也挺好?”

“你打孩子?”

“我?我不行,舍不得,老一辈人下得去手,现在虐待孩子,法律也不允许!”

“那你说个球!”

忽然,一篇长评被顶了上来——《怎么付得清?》

“小时候,每天送我上学,免费;雨中为我撑伞而淋湿半边身子,免费……长大了,千里之外读书,日夜牵挂,免费……爸爸妈妈的账早已付清,我欠他们的帐呢,怎么付得清?”

评论署名“夏有乔木”,是一位国内著名的青春畅销书女作者。

“乔木都来了!”

“把乔木妹子都打动了,看来文章是真好。”

征文办公室,评选结果公布后,评委们继续《免费》展开讨论,几位在职老师最有体会。

“两份账单放在一起,真是感慨良多。”

“前者还有个量化,再多总能付清,后者名为免费,实则无价,无法偿还!”

“这说的也是家教问题,其实在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施加的影响,要比我们老师重要的多……”

“所谓养不教,父母之过,而如今更多的把任务交给了我们老师。”

“出了问题,也推给我们!”

话题渐渐偏离了方向,冯副部长敲敲桌子,不悦道:“这不是诉苦大会!”

一位文联官员忽然道:“难道没有对金钱论的抨击?”

这个问题让在座的老师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回答,童百龄摇摇头,说道:“你这个问题,牵涉到文学作品的二次解读,一部作品创作出来,总会被读者引申出很多额外的意义,经典作品尤其突出。而大多数时候,作者本人并没有什么深意,拿这篇《免费》来说,等于是征文类命题作文,作者或许只是想扣住‘母爱’这个主题,其它解读都可以算再创作。”

“可是,真的能从中读出一些抨击意味……”

童百龄瞪眼道:“我不反对读者再创作,不赞同的是过度解读!”

“单就这篇文章,你可以简单的认为只是表达母爱深沉无声,也可以更深一点,家教应该引导、循循善诱,而不是呵斥、责骂,甚至满足一切要求。但刻意往黑暗面靠,完全没这个必要!”

那名官员低头不吭声了。

童副主席文学理论功底深厚,只是太过霸道,说话往往让人下不来台。

……

沈哲并不知道征文官方对他的参赛稿件,试图进行深度研讨。

知道也不会在意,这是搞文学的通病。

特别是这片土地上,文学工作者曾经是死亡率很高的职业。

文字向来被各种玩弄,“维民所止”都能被解读成“雍正无头”,还有什么可说的。

不过,随后网上也出现了这种论调。

沈哲看到后,哑然失笑,不禁又想到另一篇文章。

彼时空脚盆作家栗良平,收集民间故事而创作的——《一碗阳春面》。也被译作《一碗清汤荞麦面》,由更为感人的几个故事组成,赞颂母子三人面对逆境时的努力,和面馆老板夫妇的人性之美。

说白了就是讴歌“真、善、美”,但一被过度解读,像变了个样子。

亚洲金融风暴,三星集团跌入低谷,巨额亏损。

紧要关头,会长李健熙和副会长尹钟龙向数万员工朗读这篇文章,号召向母子三个学习。

据说,员工受到感召,拼命干活。

数年后,这家企业欣欣向荣,至于是不是文章之功,都说是。

这还不算什么,李健熙吃到甜头,再次组织员工学习,这次学习的是面馆老板夫妇人性化的经营之道。

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愣是变成商场宝典,不知道从何说起。

沈哲后来参加工作后,曾经去过一家公司应聘,当时面试题目就是这个。

——从《一碗阳春面》,谈谈如何吸引客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