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杯水刚刚喝完,菌柄立马就扑的一声跪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对着沈良说道:“兄弟啊,大哥啊,爸爸啊,你继续讲吧,我想学习。”
此刻正文很是鄙视的看着菌柄,说道:“真是鄙视你,看你那副模样,真是死人一个,居然连爸爸都叫上了,你还有出息吗?”
此刻菌柄反驳道:“你知道什么如果上将军把我带出来了,就是我再造之人,就是我再生父母,就是我的爹啊!”
沈良顿时受不了了,说道:“好了,我继续讲就是。”
菌柄立马刻苦求学起来,竖起耳朵听。
沈良接着说道:“秦军攻下韩国的野王,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束手无策的韩国欲献上党以求和,而上党军民却视秦为“虎狼之国”,转而投靠赵国。上党17城对赵国而言却是“烫手的山芋”:接收,等于与秦国宣战而引火烧身;拒绝,显然是自断双臂。而且,秦国的真正目标就是赵国,与其是否接收上党没有必然联系。
赵孝成王与群臣商议后,最终决定接受上党郡。为此,赵国派出45万大军驰援,领军人物是能攻擅守、战功卓著的廉颇。初战不利的廉颇开始退守,与秦军在长平丹河对岸形成相持态势,闭门不战,一晃就是三年。远道而来的秦军久攻不下,粮草补给困难,为摆脱被动局面,遂实施范睢的反间计。
于是,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听信谗言的赵孝成王准备撤换廉颇,竟然得到了决策层的一致通过。唯一提出不同意见的蔺相如并非支持廉颇,只是不看好赵括!廉颇老将为何如此不得人心?
要知道,秦军以60万大军进攻,赵国以45万精锐防守,在冷兵器时代攻守双方的均衡值一般为2∶1,赵军在军力对比上并不吃亏;而秦国国民经济实力雄厚,战略物资储备充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只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综合国力明显处于劣势,无法支持大规模的连年战争。显然,消耗战对赵国来讲绝非上策。
如此看来,廉颇持续三年的“拉锯战”过于保守,秦军有生力量并没有得到多少削弱,“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过于空洞。战后,秦军承认60万大军死亡过半,主要是赵括接任后主动冲击、搏命拼杀造成的。赵括虽然纸上谈兵,但毕竟血性刚烈。
德高望重的廉颇始终没有制订出一个清晰、积极的战略计划,没有提出彻底打败秦军的战略愿景和配套措施,因此没有赢得老板(赵王)的信任和支持。能攻擅守的廉颇何不主动退守以集聚力量,拉长敌军战线后主动出击?或者通过侧面出击、断敌粮草,或者从45万大军中分出部分有生力量攻秦之要害,甚至同样实施反间计、美人计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老成持重的廉颇着实缺乏进取精神,虽不至于害己,客观上终究误国。更进一步,秦国志在灭赵,经过认真筹划后举全国之力进攻赵国,正面和侧面的、正当的和不正当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伐赵之前,秦王即遣使韩、魏,软硬兼施以使两国不敢救赵。当白起将赵括大军分割包围后,秦昭王亲赴河内征召当地所有15岁以上男丁组成援军,并普赐民爵一级。正是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民兵部队,硬生生截断了赵括与都城邯郸的联系,使白起的野战军顺利完成了对赵军的“瓮中捉鳖”。
再看赵国,由于对秦国灭赵的战略野心认识不足,仓促应战,丢失了晋西南战略要地,以至于无险可守还消极避战。初战不利,赵国统治集团即遣使赴秦试探求和的可能性,这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同时表现出联盟抗秦的反复犹豫。而秦国在加紧进攻的同时厚待赵使,一来以慢赵国抵抗之心,二来做出秦赵和谈的假象,使其余五国举棋不定而放弃援赵。
可以看出,秦国攻赵是蓄谋已久、志在必得的战略计划,是从君臣到子民的全面发动,从国力到外交的系统出击;赵国的抵抗则是瞻前顾后、心存侥幸的战役安排,不论是廉颇还是赵括,基本都是以一将之力抵抗秦之倾国雄师。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人评价:大清是李鸿章一个人与全日本开战,焉能不败?
白起为何拒绝再担灭赵重任
长平一战,赵国家家出殡、户户发丧,战争力量遭到不可挽回的重创,综合国力一蹶不振。杀得兴起的白起主张直取赵都邯郸,一举灭赵。被逼上绝路的赵国也想起了“反间计”。公元前月,一代合纵大师苏代受赵韩两国之托赴秦游说,秦相范雎出于维护自身地位与牵制白起的考虑,向秦昭王建议有条件地同赵韩两国议和。秦王准议,遂与赵韩两国全线停战。白起自然对范雎的罢兵休整之议大为不满,将相开始不合。
秦国罢兵后,赵国决策层内部关于是否如约割地的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议。最终赵王认识到,秦国休战是因力尽兵疲,亡赵之心不死,焉能割六城以资强敌?于是遣使赴齐国商洽合纵事宜,与魏国签订攻守同盟,将灵邱之地赠予楚相春申君以拉拢楚国,并派使节携厚礼入燕韩两国交好。赵国君臣深知,一旦与秦毁约,必然导致秦国大规模的报复性进攻,故而举国上下积极备战,士气高涨誓死抗秦。
秦昭王得知赵国公然毁约,还积极组织抵抗,深感被戏弄,决定命白起为将大举攻赵。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次白起拒不受命,主要理由是:赵本强国,虽然长平大败,仍具相当实力;而且目前上下一心,内修政务,外交合纵,秦国攻赵必败。
公元前259年9月,秦军大举伐赵,赵军则全线收缩,坚壁清野退守都城邯郸。赵**民同仇敌忾,平原君更是毁家疏难,挫败了秦军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到第二年盛夏时节,秦军伤亡惨重,赵都邯郸依然屹立。秦昭王开始迁怒于人,认为范雎误国使秦国蒙羞,白起骄恃不为君用,决定再次任命白起代替王龁出任秦军统帅。让人吃惊的是,白起再次托病拒任,并搬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说法,力劝秦王尽快结束这场没有结果的战争。
秦王软硬兼施,白起却一根筋抗命到底。恼羞成怒的秦王决定剥夺白起的一切官职与爵位,将其赶出都城。随后在范雎的鼓动之下,余恨未尽的秦王赐剑令白起自裁。可怜有“运动战大师”之称的一代名将白起身首异处。白起的死因,在于他挑战了老板的底线。经理人不管如何功高盖世,毕竟要以老板利益和企业利益为重,特别是当企业遇到困难和危机时,更不能斤斤计较于个人的不败战绩和市场声誉。白起打遍天下无敌手,却死于自己的短视和固执。
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其第一目标便是邻近的韩国。
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轻敌出击。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昭襄王亲至河内,悉发成年男子到长平助战,赵军被围困46天,草粮断绝,拼死突围,马服子赵括被射死,白起收赵降兵四十余万,白起认为赵兵不忠,夜里坑杀之,赵国继而衰落。
过程及后果
秦昭王听从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向韩国发起连续进攻。
秦昭王四十二年,伐韩,取少曲、高平。四十三年攻取韩的陉。四十四年攻取韩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企图截断韩的上党与本土的联系。四十五年攻取韩国野王等10城,把韩国的上党与本土联系完全截断了。韩王让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献给秦国以求秦息兵。冯亭不听,却决定把上党郡17县献给赵国。此时赵国的惠文王已死,由其子孝成王继位。孝成王想得到这片土地,征求臣下的意见,平阳君赵豹主张不受,因为会引起秦国来攻,平原君赵胜与赵禹主张接受。结果赵国接受冯亭献地,赵封冯亭为华阳君,食万户城3座,封县令3个千户城,官民赐爵三级。赵国于是派军队取上党,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这样战国时期最大最残忍的一次战争的导火线就点燃了起来。
秦国截断上党与韩本土的联系,目的是要夺取上党,恰如赵臣赵豹指出""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现在上党地入了赵,秦当然不甘心,于是立即派左庶长王龁攻赵长平。赵将廉颇知秦远道来攻,欲速战,就采用坚壁高垒以待秦军疲困,然后再反击的策略。廉颇坚守3年不出击,秦军不能进。赵孝成王多次派人责让廉颇出战,范睢又派人用重金到赵国行反间计,称秦军只怕马服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将要降秦了。赵王中秦计,于是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兵书是读了一些,但无实战经验,是位只会纸上谈兵之徒。赵王要任他为将时,赵括的母亲不同意,赵王不听。赵括母亲要赵王保证其子失败后,不牵连她。赵王也同意了。”
讲到这里,沈良实在是讲不了了,喉咙都快干死了,顿时起身就离开,手上赶紧带着杯水离开。
大步离开。
只是菌柄还没回过神来,如是菌柄回过神来,肯定会拖着沈良继续讲解。(未完待续。)(作者通知:请使用小说app阅读,免费无广告,网页版影响阅读体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appxsyd(按住三秒复制)安装小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