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支舰队在海上快速的航行,一前一后。此时他们都快速的向着北方航行,再有一百五十海里,它们就正式进入万山群岛中。
今天距离李珅向李仲举汇报英军舰队进入南洋已经整整五天时间了,同时李仲举已经率领独立团赶到了香港。
李仲举看着香港的变化,心中确实非常高兴。李仲举看着街上的人们穿着花花绿绿的颜色的衣服,他们同时全都面带笑容,对独立团的到来表示最为隆重的欢迎。
很多老百姓看着独立团的士兵,全都心情异常的激动,因为他们知道天下最好的军队莫过于镇武军,而独立团却是镇武军中最为精锐的一支军队,理应得到他们最为隆重的欢迎。
很多老百姓看到独立团的士兵更是激动的流下热泪,在他们眼中,只有镇武军士兵才能保证他们的安全,才能给他们一种安全感。
独立团士兵看着香港的老百姓对自己如此热情,很多人都感觉不好意思。可是他们又怎么会知道,要不是独立团士兵,恐怕此时香港的老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华夏的老百姓都有一颗感恩的心,谁对他们好,他们就会数倍甚至十数倍的付出。他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一直以来,也不是很高,只要能够吃饱就可以。
李仲举看着这些老百姓和士兵,心中很是欣慰,知道当初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同时李仲举明白,自己此时无论在香港做什么,香港的老百姓都会毫不犹豫的全力支持。
随后李仲举赶往香港炮台。香港炮台是李仲举收回香港,下令让谭嗣同建立的,当时李仲举给予谭嗣同最大的支持,一百门188毫米口径的火炮和二百门155毫米口径的火炮,还配备了五十门可移动的102毫米口径的火炮。
除此之外,谭嗣同还按照李仲举设计的图纸,做好炮台的隐秘工作,一般而言,炮台发炮,敌军短时间是寻找不到炮台的所在地。
188毫米口径的火炮是此时镇武军中口径最大的火炮,这种火炮的初速是每秒620米左右,有效射程是15公里左右,这是镇武军中最为强大的榴弹炮。
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和188毫米口径的榴弹炮相比,除了威力上有些弱而已,其余全部差不多。
10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虽然威力不如188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和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但是这种182毫米口径的榴弹却是可以移动的。这种榴弹炮是装在一辆长2.05米,宽1.25米,高1.1米的木制车中。
10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这时候都已经装备到镇武军的各旅各团,深得官兵的一致喜欢,这种10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敌军看着都会心惊肉跳,更不用说,敌军被这种榴弹炮攻击了。
李仲举看着有些消瘦的谭嗣同,心中有些不忍,但是李仲举也知道,这一切都是谭嗣同心甘情愿的,谭嗣同为了华夏民族复兴崛起,可以付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他也毫不犹豫。
无论怎么说,谭嗣同都是一个令人敬佩,令人惋惜的英雄。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此时李仲举不由自主的想起这一首谭嗣同的诗。李仲举心中默默的想到,这一世自己一定不会让谭嗣同的希望破灭,他一定会带领像谭嗣同这样的民族英雄走向世界,扬我华夏之威、之名,让世界所有国家全都信服。
谭嗣同看着司令李仲举的到来,心中也是非常的震惊,没想到司令竟然亲自来到了香港,看来司令这次是要下定决心,给予英军最为致命的一击。
谭嗣同对着李仲举道,“司令,卑职一切都准备妥当,第101团的所有官兵已经全都做好随时出战的准备。”
事实上,当谭嗣同第一次来到香港,接受李仲举的任务,要求他建立最为坚固强大的炮台,谭嗣同的心中确实非常高兴。李仲举的全力支持和谭嗣同个人的人格魅力,他和战士们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训练,从没有迟到后退一次,甚至有很多时候,他比战士们训练时间都多。
谭嗣同逐渐赢得所有士兵的爱戴,同时谭嗣同对于香港的老百姓也是无比的关心,自己每月的俸禄,谭嗣同都会拿出一半之多赠给贫苦老百姓。谭嗣同赢得老百姓的爱戴拥护。
几天前,谭嗣同接到李仲举的命令,让他准备好作战的命令,同时谭嗣同从电文中已经洞悉,这次自己面对的是何种对手。世界强国英军的无敌舰队,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没有人不知道,英国最强大的就是他们的海军。
所以当时谭嗣同马上组织连级以上所有军官开会,谭嗣同清醒的告诉他们,只要我们坚守阵地,牢牢抓住机会,一定可以让英军舰队无攻而反。
虽然刚开始很多军官被这个消息震惊了,但是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谭嗣同团长都如此轻描淡写,他们又有什么理由害怕呢,因此所有人都信心满满,准备迎接这场战争。
李仲举拍着谭嗣同的肩膀,“复生办事,我很是放心,我相信你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见证。我们是如何打败英军舰队。”
谭嗣同深深的点点头,说句心里话,李仲举没来时,他心里压力是很大的,毕竟这次要面对的是英国最强的军队海军。谭嗣同心中的把握不大,但是看到李仲举,谭嗣同感觉这次一定会胜利。这就是李仲举的魅力所在。
李仲举已经不知多少次,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让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就会完全信任李仲举。这是李仲举非常强大的魅力所在,这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李仲举和谭嗣同的目光不知不觉向着南方看去,他们都知道,距离这场旷世之战不远了,最终两人相视而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