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1947年春,我家收到了我父的来信,让我们母子三人由蚌埠到南京,乘飞机去北平。
3月上旬,我们到达南京,住在中山路。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与北京、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七大文化古都。东郊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表明35万年前南京就是古人类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
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等名。明成祖时国都北迁,应天府改称南京。太平天国称之为天京、清朝称为江宁,辛亥革命以后再改称南京至今。
南京古为吴地,位于“天下九州”之一的古扬州地域。前495年,传说吴王在此筑冶城。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位置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前333年,楚威王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故南京别称“金陵”。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属会稽郡。
211年,吴大帝孙权在石头山金陵邑旧地筑石头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业”.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为避司马邺之讳,改为“建康”。589年隋灭陈,擒陈后主,平毁城邑宫苑,在石头城置蒋州。唐朝初年置江宁郡,后置升州,再后改为金陵府。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称江宁府。宋置升州,北宋称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元朝时为集庆路。
1356年,明朝定都于此,为京师应天府。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将应天府改为南京(留都)。1645年,南京降为江宁。清初时为江南省省府,以后直到清末一直是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地。1853年-1864年,太平天国也定都于此,号“天京”。
1927年(民国16年)中华民国奠都南京,同年置南京特别市。1929年(民国18年)6月1日置首都特别市。1930年(民国19年)更改为院辖市(直辖市)。1931年,根据民国二十年六月一日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五条,“中华民国国都定于南京”。1937年(民国26年)12月,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发生了“南京大屠杀”的悲剧,国民政府西迁陪都重庆;1946年(民国35年),日本败亡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南京古称建业,亦称金陵,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先后有十个朝代在此建都。她位于长江南岸,地处长江下游,是长江航线与京沪铁路的交会处。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南北要冲和长江下游重要的水陆运输枢纽。
南京依山临江,形势险要,向有“龙蟠虎踞”、“东南都会”之称。
早在三国时,公元222年,吴国孙权在此建都。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南京的名胜古迹甚多,有石头城、凤凰台、鸡鸣寺、栖霞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遗址等。临江绝壁的燕子矶与溯江而上的安徽马鞍山采石矶,湖南城陵矶并称为长江三矶。燕子矶在南京城北郊,峭壁临江,三面环水,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燕子,试图挣脱身后千年的禁锢,掠过滚滚万里的长江,飞向那自由的天空……
中山陵乃是当时人们纪念的圣地。
1947年3月16日,我们全家要到中山陵纪念孙中山先生,在新街口租了一辆四轮马车,于凌晨就前往中山陵吊唁。出中山门,寻陵园路而上。农历早春二月,花草芬芳,空气清新,塔松翠柏高耸云天,轻快的马车在林间的柏油路上奔跑,马蹄“哒、哒……”伴和着车夫欢快的吆喝声回响在山林中,人们仿佛在仙境般的紫金山晨雾中遨游。
钟山古称金陵山,汉代开始称钟山,东晋时开始称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为北高峰,其余分别为西为天堡山和东为茅山,中山陵便坐落于此。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
中山陵坐北朝南,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紫金山南麓。面积约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1月动工,至1929年主体建成。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京运抵南京。三天公祭结束后,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中山陵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还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如为便于孙中山先生家属守灵而在陵墓后上方建造的永慕庐、存储奉安大典纪念物品的奉安纪念馆以及宝鼎、音乐台、流徽榭、仰止亭、光华亭、行健亭、藏经楼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陵东有灵谷寺、灵谷塔,寺内多有古松。陵西有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这里是风景优美的宝地。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沿墓道前行为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再进为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阔约12米,高约17米,一块高约9米的碑石上刻着由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谭延?(另三位是于右任、胡汉民和吴稚晖)。手书的“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鎏金大字。字为颜体。1928年葬事筹备处认为先生思想和业绩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决定不用碑文。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祭堂是仿宫殿式的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祭堂建有三道拱门,门额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代表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的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全文。堂后有墓门两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处,与起点平面距离700米,上下落差73米。顶部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此像系捷克斯洛伐克雕刻家高崎按遗体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圆形墓室内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中国推翻帝制,首创共和的伟人――孙中山先生就安息在这里!
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由下而上仰望山巅,松柏,翠竹簇拥的祭堂,郁郁葱葱,云雾袅绕,如同仙境。我们拾阶而上,来到祭堂。青白肃穆的门头上镌刻着“浩气长存”“天下为公”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金字。一尊汉白玉的中山先生坐像座落在祭堂中央。堂内四面大理石的墙壁上刻写着中山先生生前所制订的《建国大纲》。
排队瞻仰的人群,从入口井然有序地走进墓室,循着通道进入钟形墓室,沿着环形墓道,缓缓移步,瞻仰着慈祥安睡的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1925)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推翻帝制,首创共和的伟人。广东香山人,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从事革命时曾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遂以中山为名。
孙中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少年时代受民族英雄爱国主义的影响,激发了他救国救民的思想。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从事政治活动。
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变法自强的建议。1905年8月,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任总理。其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鲜明地揭出了民主主义旗帜。在与中国改良派作斗争中,捍卫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辛亥革命时期,他领导人民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丰功伟绩。
辛亥革命失败后,他继续奋斗,探索革命道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1924年5月,在广州建立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革命培养了一批政治军事的骨干力量。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先生是一个卓越的不屈不挠的革命实践者。他追求真理,坚持革命,随着时代潮流的演变而不断进步。为了拯救中国,他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直至逝世,还在遗嘱中提出:“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对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先生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孙中山有三大丰功伟绩,是我们永远值得纪念的:即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民主派的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他在这一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