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历2月19号这一天,阳光高照,气温醺暖。
连日的大太阳早已控干了路上的水分,道路两边的麦田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青翠,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而在北塘炮台东北50里,宁河大营东南50里,东洋‘征清大总督府’的‘征清大总督’小松宫彰仁亲王,也在望着绿油油的无边原野而感叹。
清晨7点,在声声‘呜呜’的汽笛鸣响中,日军混编舰群抵达唐河口海域。
随即,西京丸,伊势丸、共代田丸、万国丸,四船放下八艘小舢板,载着64名士兵,朝着寂静的唐河口划去。
而这个时候,在唐河沙河入海口一带的黑沿子村,尖坨子村,看到日军舰群扑来,村子里面早已经是闹翻了天。
日军从山海关一路杀到唐山,然后又一路朝西杀去,杀得尸骸盈野,血流成河,此事早已传遍了北直隶。
现在看到日军军舰到来,两村的百姓无不是惊惧之极,赶紧收拾着屋里值钱的东西,用独轮车推着屋里仅有的粮食,拖儿携女的逃难而去。
而这个恐慌波,也将随着两村百姓的四散,迅速的朝着各处传去。
上午8点30许,日军先头舢板抵达渤海湾近岸冰带,放下48名日军士兵,登上渤海湾的冰面。
然后朝北行军,登上大陆。
10时许,日军朝着东,西,北,三面进行侦查的士兵,在海岸摇旗示意:附近没有发现清军踪迹,可以安全登陆。
考虑到渤海冰层近日正在大量的融化,第6旅团长奥保巩中将随即下令,部队沿唐河,沙河之间的海岸,进行分散登陆。
首先集中船力,运送步兵第13联队1大队,及1大队所需的过夜物资登陆。
之后,运送骑兵第6大队本部,及第2,3中队登陆(第1中队在大连湾,跟随第6师团的第12旅团)。
在奥保巩的命令下,抵达唐河口海域的16艘运输舰,9艘护卫军舰,纷纷放下小舢板,朝着山口丸,金州丸,三池丸,3艘运输舰聚拢,准备运送步兵1大队登陆。
中午11点30分,第一批600日军步兵登上海滩,随即,士兵在各队指挥官的命令下,朝着四周陆地纵深进发,负责警戒。
下午14点30许,日军第二批步兵顺利登陆。
至此,日军第13联队1大队全军登陆完毕,在步兵第13联队第1大队长渡边之步兵少佐的命令下,开始建立滩涂防御阵地。
不过经历过威海卫陆战的第11旅团的日军士兵和军官们,显然并不把这件事情当做很重要的事情来做。
在他们的眼里,大清最精锐的陆军和海军都如此的垃圾不堪,在这个空无人烟的海滩,能有什么威胁,值得他们要认真的建立一排滩涂阵地呢?
之所以还建立,不过是养成的习惯而已。
当然,可以建造的随意一点,稍微有些大致的模样,也就说得过去了。
下午17点30许,夕阳已经渐落,海风吹在身上已经开始显得冰冷,这一批舢板船运送着骑兵第6大队本部,及第2中队的253名士兵和军马,抵达海岸冰带。
小松宫彰仁亲王,奥保巩,大寺安纯,伊东亨佑,出羽重远,伊地知幸介——,一群日军海陆将领也乘着舢板船,兴致勃勃的登上了海岸大陆。
作为军中重将,他们今夜不可能在岸上过夜,说是上岸现场查看敌情,其实不过就是在海上呆烦了,想踩一踩大清北直隶的土地。
“真是一片无际的沃野!红墙黛瓦,麦苗青青;——村落之间本该鸡犬相闻,怎么都没有炊烟?”
小松宫彰仁亲王举着望远镜赞叹道:“这些大清百姓还是不知道啊,咱们东洋这是带着友好的诚意回家认亲,帮助他们赶走压迫在他们头上的满清。”
一边的几个日军海陆将领,都肃然着脸色,默不作声。
他们都是真正的军人,不是不要脸的政客,满嘴谎话而能毫不脸红。
山县大将从山海关一路烧杀抢掠,所过之处如蝗虫过境,十室九空,尸骸遍野。
此事早已引起了国际上的轩然大波,西洋各国纷纷发表谴责。
甚至在津门逗留的西洋记者和军事观摩团,已经发表声明,绝不再进入第1军和野兽为伍。
加上之前第2军在金州的屠杀,此时帝国陆军在世界,在大清国,早已经是声名狼藉。
哪有百姓不要命了,还敢在村子里安心的烧火做饭?
“哒,哒,哒——”
在夕阳之下,刚刚上岸的日军骑兵,以5骑为一个小组,朝着北,西,东,三个方向各自散去。
按照命令,今夜他们将在三个方向搜寻二十里,然后再返回报告。
当晚18点,小松宫彰仁亲王,奥保巩,大寺安纯,伊东亨佑,——
一群日军将军乘船,开始返回军舰。
在夜色之中,日军步兵们抱着大量从唐可口北面空无一人的村子里收刮的木材,燃起了堆堆熊熊大火。
到了夜晚21点,所有的日军骑兵全部安然返回,报告周围没有发现任何清军的踪迹。
并且抓了六个大清百姓到海岸,由会华语的军官一一盘问之后得知,这附近这几个月以来,就从没有清军出现。
得到了这个本有预料的情报,登陆的日军就更加的放松下来。
在他们骄傲的心里早已断定,除了山海关那一支追在第1军屁股后面的清军,可能有一些战力,其余在整个直隶省,大清再无任何一支真正能战的军队。
所以,大家都放心的睡吧!
星垂平野,很明显,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
要不了多久,就是桃花盛开,柳树吐芽的春天了。
而那个时候,大清也一定诚惶诚恐的赔钱割地投降,自己也可以带着荣耀和银子,回家看自己的家人父母老婆孩子了。
春梦依依。
津门。
李经方率领着车队,在18号下午,抵达津门东北郊外的月牙河畔。
在哪里,沿着月牙河上,集聚了数万津门的官员家属,普通寻亲的百姓。
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抱着乳儿的妇女,有待嫁闺中的含羞少女,有十来岁瘦的跟猴子一样的半大小子——
人人都是一脸的交集,惶恐,强忍着压抑的悲痛,还有渺茫的,希望出现奇迹的渴望。
“来了!”
“来了!”
“来了!”
看到漫长的车队逶迤而来,人群顿时给点燃了的油桶一般,‘哄’的一声大喊,纷纷拔腿朝着车队冲去。
是巨大的惊喜,还是无尽的绝望,此时就要见到分晓。
不久,泣声震天。
不是找到尸骨的哭啼,而是对亲人死而不见尸骸的痛涕。
抗倭军车队的归来,彻底的击碎了这数万津门军属最后的幻想。
从今夜开始,将是满城白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