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节 劝说
作者:引弓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560

呼延庚在汴梁不认识什么人,张叔夜给了他另外一份任务,去襄阳面见李纲,说服他支持太子即位。 与他承担类似任务的,还有张仲熊去西面范致虚部,张伯奋去东面至今没动静的东道总管朱胜非处,刘子羽则去拜访宗泽。

呼延庚回到张崇家中,向张崇讲述了张叔夜的决定,问道:“兄长,你真的不在劝进表上列名吗?”

“我不列名了,我们家有你成为太子的心腹,已经足够,我可以安心的做一个学士,做一个直臣,万一被康王翻过局面来,也有一个挽救的余地。”

张崇顿了顿,又说:“你们要注意郑太后。”

“兄长何以教我?”

“官家尚在人世,朱皇后便弃之,另立新主,虽说有种种权变处,总归以妻代夫,不合礼制惹人非议,若是此事有太后主持,便会小一些阻力。”

“那如何去劝说郑太后呢?”

“你去见圣人,让她如此这般……”

“我未必见得到圣人啊。”

“呵呵,为了太子的皇位,她必见你。”

呼延庚接着说了要去见李纲的事情,张崇说道:“这件事情你要小心了,李伯纪素有官声,而且无论谁为皇帝,李伯纪都是当然的宰执之一,你一定要把他拉过来。”

“李少常素来刚健,只怕不好劝说。”

“李伯纪这样的名臣,极有主见,你是劝不动他的,只有如此如此……”

第二天早上,呼延庚便道宫门去求见,现在宫中戍卫是徐宁总管,见是呼延庚求见,便请内侍为他通禀了。朱皇后又在睿思殿隔着屏风召见呼延庚。

呼延庚到了殿中,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开口,然道说,我们要拥戴你儿子当皇帝,郑太后这个难关,你要搞定。肯定不能这么说嘛。

朱皇后等了一会,见呼延庚没有动静,偷偷的透过屏风木板上的缝隙望了一会呼延庚,轻声问道:“呼延庚,金兵都退了吧。”

“是,都退了。”

“张相公、王节帅、折相公、刘知府安好?”

“都安好。”

“呼将军家中可安好?”

“谢圣人垂询,她们都好。”

“庶康,你找我何事?”见呼延庚回答得这么木然,朱皇后终于忍不住了。

“呃,特为太子登基事来。”

“昨日张相公已经提过了,庶康,我们之间说话可以爽直些。三请三让,总要一步步来,是张相公让你带话吗?”

“不是,是末将想建议圣人,请郑太后出来主持公道。”

朱皇后长年在深宫中,这类宫斗的小心思一点就透:“好主意,我知晓了,庶康,你有心了。”

呼延庚道:“太上皇北狩,郑太后最担心的便是往后没了依靠……”他本想建议几句,朱皇后咯咯咯笑了起来,打断他:“你们在宫外乱猜,听起来真有趣。慈圣的心思,我比你清楚,我自会请她站出来,你放心吧。”

“末将献丑了,圣人没有别的事交代,末将就告退了。”

“稍等,你这次立下诺大功劳,要什么封赏?只要张相公肯报上来,本宫都照准。你只管找张相公要。”

“谢圣人。”

朱皇后等了等,没听到呼延庚再说什么表忠心的话,便轻声说道:“庶康,愿你勿忘麒麟阁之约,去吧。”

呼延庚又到枢密院,向张叔夜辞行,看张叔夜有没有什么要交代的。

张叔夜叹了口气,递过来一张军报。

“致虚军出武关,至邓州千秋镇,金将娄宿以精骑冲之,不战而溃,死者过半。杜常、夏俶先遁,致虚斩之。孙昭远、王似、王倚等留陕府,致虚收余兵入潼关。”

呼延庚心想,前两天听说范致虚收复潼关,感觉此人还挺厉害,没想到被完颜娄室一支偏师杀得大败,现在躲回潼关去了。

“洛阳我军还未收复吗?”

“叛臣高世由与完颜娄室一同弃城而走。”张叔夜道:“我已请王节帅修书一封,让彦修带上,交给西河访察使张灏。”张叔夜言下之意,范致虚已不重要,现在陕西实力派的代表变成了张灏。

呼延庚出了枢密院,叫上随行的军汉,打马出城。

在路上他想:“张灏已经与另一个时空不同,至少从河东捞回三万多敢战的西军老底子,张灏也有一份功劳,永兴军经略使范致虚战败,让张灏的地位提升,而张灏对王禀又执子侄礼,看来范致虚之败不完全是坏事。”

紧接着又责骂自己,怎么可以这么小人行径,宋军的损失,就是绝对的坏事。

五天后,呼延庚正面迎上了李纲,原来李纲见到张叔夜派去的信使,便让大军慢慢起行,自己带着亲随和卫队,先行赶来,没想到大家在官道上正面碰见。

“呼将军,你是从太原冲杀出来的?”

“正是。”

“快与我说说太原的情形。”救援太原失败,一直是李纲的一个心结,他见到太原冲出来的人,便报了一线希望,期盼着真实的情形不像传说中那么惨烈。

呼延庚想起张崇对他的叮嘱,李纲此人极有主见,要对他讲实话,让他认为拥立太子是真正的于国有利,让他知道张叔夜、王禀都是国之栋梁。

“金贼围太原八月,城中已经断粮,军民以老鼠、树皮为生,战马只能吃树皮和荒草。既便如此,也无一人要投降金贼。……太原城破,满城军民只有王节帅的数十人冲出重围,其余数万人都殉城了。”

李纲听到这里,不由得叹了口气:“也是我李伯纪无用,空有二十二万援军,却无统御之将,解不了太原之围。”

“幸好汴梁有张枢密,王节帅主持大局。”呼延庚又讲了汴梁的战局,李纲和金兵交过手,自然知道能够击退金兵,张叔夜等人的功劳有多大。

“当时二帝弃城,张枢密当机立断,拥立太子监国,总算稳住了满城人心。”呼延庚开始讲到正题。

李纲一拍桌子:“王宗濋这奸贼,官家真是被他误了。”

金兵第一次南下,王宗濋就带着赵桓逃跑,被李纲拦回来了,结果这次王宗濋还是把官家给害了,李纲心中暗想,是不是天意如此,王宗濋就是来害赵桓的。

“请太子登基,劝进?”李纲听呼延庚建议他劝进,盯着呼延庚上上下下看了一遍,呼延庚感觉像被两道电光扫过。

赵桓对李纲是有知遇之恩的,但李纲没有怫然作色,只是叹了口气:“唉,要放弃官家了,官家终被奸臣所误,也是他自误啊。”

呼延庚什么话也不敢说,李纲道:“先回汴梁,待吾面见张相公,再做打算。”

呼延庚踌躇了一下,才道:“康王也要回汴梁了。”

李纲一听就明白了,张叔夜想在赵构回汴梁之前,将赵谌推上皇位,造成既成事实。如果要等李纲回到汴梁再商议,时间上怕来不及。

“康王、康王。”李纲回忆着赵构的形象,他跟赵构接触并不多。他现在脑子里反复思量,到底谁当皇帝对大宋比较有利。

呼延庚说道:“末将听御史中臣秦桧说,太子与康王登基,各有三利。”其实呼延庚和秦桧没打过照面,但分析皇位竞逐的利害关系,这种奸臣形象还是秦桧担任比较合适。

“秦桧?”李纲对秦桧印象还不错,宣和年间,有一个刚从太学出去的小官儿宋昭上了一道奏章议论伐辽战争的失策,受到朝廷严厉处分。引起了太学生的公愤。

秦桧也跟着声色俱厉地谴责当道者“钳塞言路”,表示要和太学生们共祸福。

所有的学官都与学生对立,只有秦桧明显地站到太学生的立场上,这使他在同僚之间受到讥刺、指斥,日子不很好过,但因此获得学生们更多的信任。也让李纲注意到这个“同路人”。

“不知秦中丞说各有哪三利。”

“太子登基,名正言顺,人心安定,此其一也;太子与皇后危难之时坚守汴梁,深得民心,登基顺应民望,此其二也;太子幼年经历危难,深知民间疾苦,有利于社稷,此其三也。”

“不错,太子登基,续正统、顺民望、利社稷。的确有这三利。那如果是康王继位呢?”

“俗话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

“呼将军,你不用再说了,李纲不乐闻也。”李纲听都不愿意听了。当年太宗赵光义继承太祖之位,随后相继逼杀了赵廷美、赵德芳、赵德昭三位潜在的皇位继承人,这类事情,日常臣下们提都不会提,更遑论拿出来举例。

呼延庚看到李纲这个态度,心里有数了:“李相公可再行斟酌,末将先回复张相公,说李相公不反对立太子。”

李纲笑道:“天家承续,岂是我等臣下反对得来的。”

“末将告辞。”

呼延庚回到汴梁,向张叔夜禀报了李纲的态度。

又过了几天,张伯奋、张仲熊都带回了张灏与朱胜非的回信,张灏唯张枢密马首是瞻,而朱胜非则说,他和朱皇后是同宗,不便表态,不过,他也给了另一条消息,康王赵构先不到汴梁,而是去南京应天。

呼延庚记得在另一个历史上,赵构也没有回汴梁,而是把宗泽派到汴梁担任东京留守。

求红票、月票、收藏。祝大家除夕之夜阖家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