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邵氏兄弟电影
作者:木幕慕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588

83年香江的电影院很多,其中有五家大型院线,分别是邵氏院线、嘉禾院线、金公主院线、双南院线、安乐院线。

邵氏院线无疑是香江最大的院线,随着邵大亨逐渐向无线电视发展,邵氏影业也在不断减产,至今在香江还有着19家戏院,而在整个东南亚和台湾有着180多家戏院,别小看香江的19家戏院,整个香江目前为止,算上有规模的戏院还不足100家,邵氏却占有接近四分之一。

嘉禾院线是邹闻怀聚集香江众多零散的戏院而组成的院线,其中存在租凭关系,目前嘉禾还没有能力组建自己的私人院线。金公主院线是新艺城的母公司,由雷氏家族收购丽声院线而成立,这两年凭借新艺城出品赚了不少港币,雷氏家族也越发重视电影行业。

双南院线是由长城、凤凰、新联这三家电影公司组建而成,有着深厚的内地背景,81年的“少林寺”正是由他们在香港发行。而安乐院线由安乐影片公司成立,是好莱坞环球影业在香江的发行商,戏院里只上映好莱坞电影。

《疯狂的石头》的宣传进行的如火如荼,tvb大楼顶层办公室里,王铮和邵大亨相对而坐,梨花木做成的茶几上,两杯刚泡好的热茶发出淡淡茶香。

“阿铮,你对如今的邵氏兄弟电影有什么看法?”

邵大亨靠坐在红花木椅上,瘦削的面庞被大号的老花镜盖住,王铮有些捉摸不透他的用意。

“如果和过去相比,邵氏影业无疑是退步了。”

王铮想了想如实回答,70年代,邵氏影城落成,摄影棚数量达到12个,每年平均生产40部电影,直接垄断香江和整个东南亚的电影市场,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好莱坞,而如今被嘉禾、新艺城联合打压下,已没了当初的威风。

邵大亨神情现出一丝疲惫,从1928年推着流动放映车在边远乡镇放映,1930年组建邵氏兄弟电影公司,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从开始的辉煌到现在慢慢变得有些平凡,他已经有些累了,要不是王铮的出现,他会减少邵氏影业的电影生产,将事业重心转向无线tvb,但邵氏影业是他与几个兄弟一辈子的心血,不到最后关头他绝不会放弃。

“哦?说说你的看法!”

邵大亨很想听听面前王铮的看法,他是如此年轻,和自己当年推着放映车的时一般年纪。

王铮想了想,根据后世偶然看过的一些资料,分析道:“邵氏影业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电影设备,在制片方面具有很完善的体系,编剧组、导演组、演员分配、剧务部、厂务部、美术组、布景、宣传等等,这么完善的电影工厂为什么会输给新冒头的嘉禾与新艺城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为什么呢?”

虽然王铮分析的这段话有点像废话,但邵大亨还是饶有兴致的发问。

“因为我们被束缚了手脚,就如我们的电影工厂,生产出的影片都像是一个流水线上出来的,所有东西都一样,没有创新,没有新的思路,而其他的工厂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如果再这么下去,我们的工厂迟早会倒闭!”

邵大亨听完沉思起来,如此直白肯定的言论他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果对面坐着的人不是王铮,他定认为其是哗众取宠,大放厥词加胡说八道。

王铮不给他沉思的时间,继续分析道:“最简单的例子,如邹闻怀创建的嘉禾,一直遵循的外判制片模式,扶持一些小的电影公司,为他们提供资金,让其有独立制片的能力,他们不参与管理这些公司的内部,只负责监制和发行,这样为这些公司提供了空间,让他们不断有新的创新出来。”

听到邹闻怀的嘉禾,邵大亨微微皱眉,但听完王铮的分析他有些沉默。

“再比如和我们直接竞争贺岁档的新艺城公司,他们打破摄影棚拍摄方式,大量选用外景和现场拍摄,突破传统类型,添入时尚元素,外景那种宏大与真实感是影棚无法比拟的,不是说影棚不好,有许多场景还是会用到影棚,但实景才能让故事背景更有真实性,观众更有代入感,如我的电影《鬼吹灯》里面的印度大沙漠和中世纪古城,《疯狂的石头》里面的天后庙。嘉禾和新艺城通过新的制片方式,突破了我们邵氏的大制片厂制度制片模式,赋予影片新鲜的内容,观众的喜爱也是无可厚非的。”

王铮一口气说完那么多,端起面前的茶杯一饮而尽。

而原本还在深思的邵大亨却有点发愣,从嘉禾和新艺城崛起以来,邵氏多年经营而成的院线收入,竟被两个后起的院线嘉禾与金公主超过,他一直没能想明白其中的关节,如今听了王铮的分析,才知自己以前从好莱坞学来的那套经营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新的东西取代。

60年代邵一夫一直在向好莱坞学习,当初他向港府买下清水湾46公顷土地建立邵氏影城,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一个东方好莱坞出来。

“阿铮你的意思是要向他们那样经营?”

邵大亨抱着求教的态度向王铮询问。

王铮摇头:“有些东西是可以借鉴,但我们最大的问题不在这里!”

邵大亨一愣,诧异道:“还有问题?”

王铮坐直身体,神情有些犹豫,但还是郑重说道:“六叔,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和邵氏导演、编剧、演员的签约方式!”

邵大亨微微皱眉,心里大概猜到王铮想说什么,但还是想听听他的想法,问道:“怎么说?”

“演员、编剧、导演和邵氏之间的关系现在都是合约制,由公司制片部制定剧本,提供给导演拍摄,也允许导演自编自导,问题就出在利润上,除了我之外,邵氏从未和导演或者演员分红,而只有片酬与工资。不论影片票房的成绩多么突出,或者失败,后果都有公司独立承担,不让导演共同分享,这样的情况下只会大大消弱导演与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工作态度下是不会有好的电影出来的。”

邵大亨眉头紧锁,当初能给王铮票房分成,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拿到鬼吹灯的电影版权,就是因为对王铮没有看重,拍出来的电影不会有太高票房,才会同意分成。

许冠汶在邵氏的时候,曾提出要求施行外判方式,和邵氏共同分担票房结果,邵大亨当时就一口拒绝。这种事情也发生在大导演李翰祥、张策等人身上。而王铮反而成了幸运儿,能得到大亨的主动分成。

“六叔,现在的邵氏制片厂如在闭门造车,只有进行分成制,邵氏导演在巨大利润的推动下,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要想邵氏兄弟电影长久不衰,全面的改制势在必行!”

邵大亨眉头紧锁,内心极度挣扎,王铮的话虽有道理,但完全颠覆了他的价值观,让他一时无法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