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大乾名士马子升
作者:胖一点      更新:2018-08-26 19:41      字数:2306

《封神》的火爆给马晋带来的,除了名气,还有士林地位和一大笔白花花的银子。

凭借惊爆眼球的六十万册销量,马晋不论是名气还是赚钱程度上,可以说是横压整个士林,傲视群雄。

以如今马晋在大乾的声望,除少许几个老资历的大儒,其他人连他的后脚跟都追不上。

当然,民间的声望不完全等同于士林的声望,但不等同也不能无视。

马晋现在正是声望最隆的时候,无论是身份、实力、名气都属上乘,除了资历差点,其他没什么太大的短处。

但资历一说,向来是都是给那些平庸者准备的,真正有实力的人,从来不靠攒资历往上爬。

能者上,庸者下,天经地义,随着不断高升,其资历自然也随着丰厚,两不耽误。

如果还拿资历说事,愣是压着马晋,先不说马晋那边闹不闹,光是在其他人眼里,大乾士林就能成天下的笑柄。

所以,马晋干下这般豪举,士林改变了以往对其不闻不问甚至略有打压的意思,开始不断开始为马晋正名,短短时间内,马晋在士林中地位急剧上升,俨然是位大乾新晋名士。

………

而士林地位的上升,也顺带着马晋在朝中的人脉极速扩大,尤其是都察院,其本就是朝中有名的清贵衙门,是朝廷和士林牵扯的最深的一批官员。

甚至很多人就是士林中本身的大佬,例如都察院一把手左督御史蔡阳,就是士林中极其有名望的大佬,弟子门生拥趸极多。

其他的官员也都是如此,马晋此番能确立个名士称号,都察院这群自己人可是出了不少力。

毕竟不谈其他身份,马晋本就是都察院的自己人,大家都是同僚,而且马晋在都察院又是出了名人缘好,所以自然有很多人愿意帮他说话。

而有了名士光环的马晋,也一举脱去了关于士林出身过低的弊端。

之前马晋是以举人功名,因功被赐同进士出身入的仕,本来那些同进士就不受那些正牌进士待见,更何况马晋还是一个举人功名的伪同进士,最受正统官场鄙视的“幸进之臣”。

当然,马晋是因为救驾才被“幸进”的,和那些媚言君上的弄臣奸佞不同,所受到的歧视不是很严重………

………

在这个文官以科举论出身的大环境下,大家都比较看重科举榜位排名。

虽然都一样同殿为臣,但无论是官职的升迁潜力还是士林的待遇名望,三榜同进士处处都不如那些二榜进士,更别说那些不入流的举人了。

而马晋虽也是正统科举出身,但其实力不够,正是那些不入流的小举人中的一员?

虽被景康帝赐同进士出身,但就像后世的在职研究生一样,份量着实一般,只是官方认可,而其他人都心知肚明,也就是名头好听点。

也因此,在一些和马晋不和或看重科举功名的官员眼中,这成了马晋的一个黑点。

但如今马晋成了名士就截然不同了,以名士在士林中的影响,足以抵消其科举出身问题。

这不是个小事,官员升迁是很看重这个的,这决定着你在官场能走多远。

………

不说别的,满朝在三品以上的文官,二榜进士占据了八成,剩下的两成才是同进士出身,而能以举人功名混到三品的,绝不超过一掌之数。

至于没有科举背景的文官,三品以上的,更是一个没有。

如今朝中的几个大佬,六部尚书、五位阁老,更是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二榜以上的进士出身,前三名的一榜,状元、榜眼、探花也有两三个。

而这些大佬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科举出身占了很大的便宜,大乾选文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出现一个空缺,有两个候选官员,那科举成绩好的几乎有七成的机会。

除非那个科举出身差的,无论是能力还是品德,都能碾压对方,否则绝对会败于人手。

这些现象俱以表明,在官场,科举出身的重要性,而马晋这次取得的名士身份,就可以抵消这种差距,毕竟名士者,天下士人之楷模,又岂会比不上一个进士功名。

………

在这段时间,年轻的马大名士可没少忙活,结交了不少士林大佬,文豪巨擎,这让马晋在士林的地位慢慢稳固,而其的名声也从民间传入了士林,且越来越隆。

要知道,马晋这些酒可不是白喝的,这段日子,已经不止一个大佬当众夸赞他,为马晋刷名声。

文人名气这东西,非常虚无缥缈,在宣传渠道堵塞单一的大乾,很大的程度上,都是靠前辈名人夸奖或吹捧的一句话,从而慢慢传出来的。

我们在史书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情节,其人年少时曾拜见当地大佬,言行得体,举止大方,得到了大佬的开口赞誉,后传扬开来,其人就变得小有名气了,成为年少俊杰。

当然,以马晋的名声,这些大佬夸不夸都是那么回事,无非是锦上添花,让履历好看一些,以后有人吹马晋时,也能旁敲侧击的引用两个名人,来衬托一下马晋的不凡。

例如那谁谁谁,当初夸马先生什么什么,谁谁又赞马先生什么什么之类的………

………

名声大小什么的,马晋不是太在乎,毕竟从《隋唐》开始,他的名声就与日俱增,几年下来,马晋早就对此麻木了。

此番约见各路大佬,除结识人脉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给《杂志》铺路。

毕竟这些人都是士林一等一的人物,放在外边也都个个名声斐然,是大乾最顶尖的一批文人,无论是学问还是才识,俱是不俗。

而马晋所初定的《杂志》,预计每刊至少需要十几至二十篇的文章,除固定的几个板块外,还需要很多有质量的稿子。

尤其是在前期,最好刊登这些名声大的文人文章,以壮声势。

所以,马晋借吃饭结识为由,约了十几份稿子,无一例外,全是大乾知名的名士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