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我还是孩子
作者:俗人喝茶      更新:2018-12-29 03:53      字数:2540

大明建国初始,太祖废除宰相,文官被勋贵武官打压。 然而一百多年后,文官抱团可以逼迫皇帝不上朝。大明文官韧性十足。

内阁虽是皇帝任命,但他们代表了整个文官的利益。即便三位内阁阁老和太子关系不错,也不能轻易向太子低头。况且,文官最重要的就是话语权。此举若开,今后谁还敢乱说话。真的要被世人嘲笑官员失去了文人风骨。

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的失败,证明了用强硬手段是无法对付太子。于是乎,官员们暗中达成一致,太子再也无法绕开内阁下达的政令文书。

“杨大人,太子命我等安排河套百姓种土豆。一旦北方灾情过去,朝廷发放土豆让北方百姓补种。能缓解灾情过后一部分的粮食压力。”李梦阳一脸纠结地转述京师来电。

杨廷和放下手中茶杯,认真地问,“献吉以为如何?”

“下官觉得殿下的田赋改革无错。殿下错在太过心急。”李梦阳措辞严谨地回道。

李梦阳21岁中进士入官场,至今也才30岁。他才华横溢,为前七子之一。但性格嫉恶如仇,当官没几年便得罪不少人。因为太子的行事很对他胃口,愤然辞官入河套。他老家甘肃庆阳,过年时回了趟家,家乡已今非昔比。

他从内心赞同太子对大明的改革。可身为官员,也明白不受限制的皇权会弱化臣权。这不管对大明还是天下百姓来说,都不是件好事。他内心真的很纠结!

杨廷和神情无奈:“翻遍青史,如殿下般的太子唯此一例。为何要用常人的眼光判断殿下呢?屠公、周公两人曾与殿下共事,怎么也看不明白呢?”

又被殿下说对了,屁股决定脑袋。身在内阁阁老的位置,不得不为如此行事。

程敏政大人、李公、眼前的李梦阳、唐寅、祝枝山、康海、儿子用修等年少成名的才俊齐聚,仿佛是为了太子殿下而生。老天爷是眷顾大明的。为何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一点?

“大人的意思是?”李梦阳不解地问。

杨廷和苦笑:“本官发发牢骚。献吉按照阁老的意思行事便是了。”

杨廷和对‘太子类太祖’这句话有深刻的体会。文化人耍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有文化!太子殿下和太祖一样,从骨子里透出一股子流氓腔。

最了解朱寿的,果然还是杨廷和。

朱寿收到河套官员的回复,神色古怪地盯着类似‘需要内阁首肯才可执行’的公文。无法执行的政令就是一纸空文。这是权利被架空的征兆。换做别人不是急得六神无主,就是举起屠刀杀得人头滚滚。

屠等人也怕太子把事情闹大,主动跑到朱寿跟前提及河套中土豆的事情。只要朱寿说一句,他们立刻票拟,马上向河套发公文。

屠就差没说:殿下把他们当成秉笔太监也行。

内阁只求朱寿按照正规流程走,别总是绕过内阁、军机处下令。

朱寿神色平静地回道:“本宫知道了。”

屠脸皮一抽,周经等人开始心慌了。太子不会又搞事吧?

只见朱寿拿起书写笔即兴挥墨。很快写完一篇令内阁以朝廷邸报的形式,送到各地的官府衙门。

屠第一个拜读这篇言辞恳切的《告天下书》。

“本宫平生所愿有三:一愿天下百姓吃得饱、穿的暖;二愿大明江山固若金汤;三愿父皇长命百岁。历朝历代不乏有识之士,留下许多治国之道。本宫几乎翻阅过所有此类书籍。很多的改革事前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参考前人的建议,并不是一拍脑袋决定的。”

“大明人口接近一万万,为历朝之最。朝廷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没有前例可循,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过程一定很艰难。空谈误国,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不行动永远不知道错对。”

“土地兼并,祸国殃民。无论前方有和艰难险阻,本宫勇往直前,绝不后退。”

“可本宫忘了,本宫年龄尚小,根本无法服众。或许和本宫一样年龄的,是在学堂读书的孩童,而不是在庙堂指点江山;或许和本宫一样年龄的,是你经常犯错受罚的孙儿,而不是让你受罚的掌权者;或许和本宫一样年龄的,是为了养活家人辛劳工作的青壮,而不是能日进斗金的巨贾。”

“因为本宫让诸位难做了,本宫在此深感遗憾。”

“可此刻,无数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百姓需要救助。请诸位万众一心,救百姓与水火之中。灾情过后,本宫会让诸位像训小辈一样,把本宫教训个痛快。本宫发誓,无论你们骂什么,本宫绝不报复。”

未成年人做错了事年人,一定是成年人的责任!

朱寿很无耻提到身体的年龄。实际上,他前后两辈子加起来比便宜老爹大。

屠不知道同僚们是什么感想,他感觉到了羞耻。过了六十知天命的年纪,却在用手段对付一个有魄力、有担当的小孩子。

好面子是华夏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当官员们意识到他们抱团对付的太子,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时,内心五味杂陈。

朝政恢复了正常。仿佛之前只是稍微卡顿了一下。天知道远在云南的弘治帝,有多紧张小小的‘卡顿’。

太子四两拨千斤的手段,令宗人府的诸位王爷叹服。

“太子或许真能办成田赋改革。届时我朱家江山可保千年不失啊!”晋王泡着辽王从云南带回的普洱茶感慨万千。

朱寿说服宗室的道理简单粗暴,“只有朱家王朝屹立不倒,宗室藩王才可跟着一起吃香喝辣”。

“为了保证我们可以吃香喝辣,少插手朝政。我们还是想着如何把普洱茶推广到各地。”辽王从头到脚抗拒朝政。几任辽王都不是玩政治的料,直到跟随太子做生意,辽王府的惨状才得以改善。

代王敲敲桌子:“怎么没人回答本王朝廷到底缺不缺粮?!本王急忙赴京,一路上都没能休息好。”

“电话里头不是告诉你了嘛,灾情不断,粮食有备无患,永远都缺啊!”晋王没好气地回道。

代王懊恼的敲桌子:“真可惜!鞑靼的满都海太后派使者传话,想用居延海的土地换一百万石粮食。”

“居延海?大明疆域之外。”蜀王挑眉。

晋王眼神一亮:“宗室可以无所顾忌做生意的地方。”

“那里有盐池。”鲁王难掩喜色。

晋王拽着代王往皇宫走:“你不早说!快进宫告诉太子去。”

“可,可,太子对居延海势在必得。”淮王弱弱地道。

晋王瞪他:“是太子用海外利益做交换,让我们放弃国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