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章 接风
作者:一寸相思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185

越国的皇城像是水中一座巨岛,其上亭台楼阁也多临水而建。李系舟跟随英王乘坐越国皇帝的龙船,沿水路行进,进入荥都再入皇城,都不用更换其它交通工具,真是水乡泽国与陆地上的城池迥然不同。

李系舟觉得整个荥都就好像世界文明的水城威尼斯那样的规模,但是建筑风韵更接近中国江南,如同周庄放大几百倍,特别是皇城内的各种建筑极尽奢华,简直是将紫禁城搬到水上一样。

越国荥都的繁华和别具风味,几乎将夏国雍都比了下去。李系舟满心欢喜,这趟出国旅游果然没白来,他一定要抽个空闲抓紧时间把荥都好好逛逛。

此时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皇城内却灯火辉煌,亮如白昼,城楼岗哨上士兵列队庄重森严。

龙船靠岸,这御岸码头比寻常码头要高许多,探出的岸角与龙船甲板平接,都是上等木料修筑,坚实光泽,中间还为皇帝专门设了御道,铺了厚厚的红绒地毯,寻常人是不能踩踏以彰显皇帝的特权和身份。

早有越国的文武百官站立在岸上等候,经过一番隆重的迎接礼仪,越国皇帝带着夏国使团一行人浩浩荡荡进入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

此殿名为安泰殿,殿阔九间,重楼叠宇,金碧辉煌,这是皇城内专门举行大型宴会的场所,三面环水,一面与御岸码头相接。环水的三面皆有石桥连岸,通向其它广场宫殿。

进入安泰殿,越国皇帝在最上首龙椅上坐定,英王率夏国使团在左侧落座入席。

李系舟对于宫殿之内的排场倒不是很关心,他的注意力都被桌上各色精美食物吸引,光看这些点心水果就可以想见随后筵席的丰盛,他只等着越国皇帝发话酒菜上桌开吃,便可以一饱口福。

谁料越国皇帝却道:“英王殿下请稍坐片刻,昭国使团随后便到,届时宾客齐聚安泰殿,朕定然好好款待大家,尽一番地主之谊。”

英王心道,明知我们夏昭两国正在交战,还将使团安排在一起吃饭,越国皇帝到底做何打算?昭国使团因为晚到一时三刻,就不能由皇帝亲迎,换成太子,仪仗排场恐怕要下一个档次,但是由皇帝亲迎的夏国使团风光过后还要老老实实等着昭国使团到了才能开席。从一开始越国皇帝就是想让我们两国使团为了求亲之事明争暗斗愈演愈烈,他越国作壁上观,等着看笑话么?

李系舟是真的有些饿了,望着桌上的开胃点心,左顾右盼妄图趁人不备先偷吃一口垫垫肚子。无奈英王经过刚才遇刺事件,更是不敢让李系舟离开身边半步,英王是众人焦点,李系舟自然是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根本没有偷吃的机会,只能将口水往肚里吞。李系舟暗骂:昭国人动作真慢,越国皇帝的安排也欠考虑,这又不是等吉时结婚,先来先吃岂有让宾客干坐着的道理?幸好李系舟穿越前领教过在某餐馆里因为人多厨少被晾了一个多小时才上菜的待遇,基本上能调整到正常的心态,貌似神情自若从容淡定,面上还带着微笑。

越国皇帝好像也意识到这一点,立刻命人献上歌舞,分散大家的注意力。

这一招对别人不一定有多少作用,可是对李系舟仿佛旱地甘霖。李系舟坐的也算是VIP席位了,看得真切品得细致,美女婀娜,丝竹鼓乐,声色俱佳,真堪称精妙的歌舞表演。

越国皇帝好音律,舞乐品味相当高,便是久惯声色的英王看了这样的表演也是耳目一新,赞不绝口。

一轮歌舞过后,英王兴致勃勃道:“越国人杰地灵,陛下的宫庭歌舞更是聚天地精华,犹如仙音神韵,不说别的国家,就是我夏国也未必能及。”

越国皇帝当然爱听奉承话,尤其谈论到音乐歌舞,更是漏*点澎湃。他心想,听说英王是文不成武不就,整日吃喝玩乐,但今日看来欣赏水平不低,对宫廷礼乐有所涉猎,莫非也是爱好音律之人?想到这里越国皇帝笑道:“英王殿下过谦了,夏国乃中原大国,音律文化礼乐歌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越国的许多乐器曲调都是从夏国学习而来。殿下出身皇族,自幼受到熏陶,想必精通音律,不妨品评一二。”

英王察觉越国皇帝谈起音律眉飞色舞,言语间也是对夏国尊重吹捧,充满善意,看来是打算营造与夏国情谊深厚的局面,于是顺水推舟道:“本王母后原是贵国公主,论辈分,本王是陛下的晚辈子侄,初来乍到,年轻识浅,还望长辈多多关怀提携。至于音律,本王只粗通皮毛,哪有资格品评?”

李系舟听英王的话说得相当客气谦虚,还不断与越国皇帝套近乎,心想英王果然有一套手段,找个机会就增加越国皇帝对夏国的好感。看越国皇帝的反应,对我们夏国也不错,这事情没准还真像他们先前推测的那样,越国皇帝早已打定主意把女儿嫁给英王?既然已经定了,为何还大费周章把昭国人也请过来,越国人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今天这大戏唱得是哪一出?

越国皇帝一说起音律哪有那么快就放手的,不顾英王谦让客气,又命人继续演奏乐曲。

英王对于音律的造诣根本无法与越国皇帝相提并论,他本想扬长避短找借口推辞,转移话题谈论别的事情,但听越国皇帝郑重道:“英王殿下,接下来的这首曲子不同于寻常乐曲,是本国最有名的女乐师琵琶独奏,而曲谱正是朕的公主所作。礼教所限,公主不能亲迎众位宾客,所以特意作曲编舞,以表心意。”

英王偷眼看了看李侍读,一副气定神闲等着听的样子,他立刻放下心来,有李侍读在,他有什么不能谈?于是不再推辞欣然受领公主这份厚礼,英王打定主意,如果越国皇帝到时候真要谈论品评乐曲,他就将李侍读推出来应付。

这位越国最有名的女乐师,并非生得美貌,相反长相很平庸又上了年纪,但是穿着高雅气质华贵弹了一手好琵琶。倘若闭上眼睛听,便可以忘却周遭一切,耳中只剩下悠扬琴曲。

越国公主作的这首曲子非常精妙,整体基调华丽又不失灵性,经高手演奏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一曲过后,众人皆不自觉地鼓掌称赞。

越国皇帝很自然地问道:“英王殿下以为此曲如何?”

牛丞相也不失时机地跳出来补充道:“英王殿下若只是泛泛地说好,不谈也罢。”

越国皇帝听出牛丞相言语中刻意刁难之意,本想制止打个圆场,转念又一想,试探一下英王的学问也无妨,便顺着牛丞相的话继续道:“是啊,英王殿下不要太见外,有什么高见不妨说出来。”

英王微微一笑道:“本王觉得公主所作之曲甚好,演奏者也得其神髓,至于陛下和牛丞相期望的更精深的品评,本王身边李侍读博学多才,于音律一道也有所涉猎,殿下不如请他畅谈一二。”说罢将充满期待地目光投向李侍读。

李系舟没想到英王会来这一套,原来这曲子不是白听,还要点评。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李系舟是英王高薪聘的侍读,关键时刻容不得他退缩。亏得他在英王府里已经被宁浮萍考验过一回,心里虽然有些紧张,面上却不动声色,搜肠刮肚想词。

急中生智,李系舟脑中灵光一现,东拼西凑几句名句,侃侃而谈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注1]。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2]。”前四句李系舟还记得出自高中语文背过的《琵琶行》,后面那两句是谁写的早忘了,总之是形容曲子好的话,用在这里应该可以。他说完看了看众人没有不良反应,心想终于蒙上了。言多必失,《琵琶行》全文他可不会背,又再也想不起什么像样的话说,索性闭口不谈玩深沉。

越国皇帝一听这位李侍读果然是行家。琵琶分大小弦,音色特质各有不同,能用短短几字就将琵琶演奏的精妙之处描绘得如此生动,无论是音律文采都不得不让人佩服。更有后面那一句对全曲的综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分明是将此曲比作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天上隐喻皇宫,此曲是越国公主所作,那公主便理所当然是天上仙子了。将公主捧为天上仙子,自承人间凡夫,有幸聆听,欲求再闻仙乐,仰慕求亲的意图不言而喻。越国皇帝原以为紧随英王寸步不离身怀绝技的这位李侍读,仅仅是顶了一个侍读的名字,实际上是英王贴身保镖,现在看来此人文采学识也非常人能及,当真是文武双全惊才绝艳。他不得不对李侍读另眼相看,对英王能有如此贤能辅佐一番深思了。

英王虽然对于琵琶的演奏不在行,但是李侍读最后这一句饱含深意,一语双关的话他理解的意思与越国皇帝差不多,他不禁暗暗赞叹,李溪真乃大才也。

牛丞相则暗暗心惊,夏国果然藏龙卧虎,他早已察觉英王身边的那位李侍读不是一般人,不过单只那份身手就非寻常护卫能及,如今听他对乐曲的见解和赞美中隐喻的深意,此人才思敏捷文采风流,这样一位高人能为英王所用,英王又是怎样的人呢?从之前收集到的那些情报来看,英王不学无术已久很少受到皇帝重视,只是在确定要被派来越国求亲之后,夏国为了造势才对英王的形象重新包装了一下,什么精于弓马骑射,聪颖好学,亲民爱民等等,无非是为英王贴金子。牛丞相判断,英王从遇刺时的镇定到现在应对得体的言行,恐怕都是受了身边这位李侍读的指点才能有如此良好的表现。有李侍读在,英王和夏国使团看来都不好糊弄了。

就在这些人胡思乱想的时候,有太监宣告,太子殿下迎昭国使团已到安泰殿之外。

对于李系舟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马上就要开饭了。

英王心想,昭国使团终于来了,好戏要开场了,他见李系舟满面喜色,想必成竹在胸,他也就放宽心,微笑自然而然浮上脸颊。

太子吴双接到昭国使团之后故意延误时间,想看看夏国使团等得不耐烦的模样,结果他们一行人进入安泰殿的时候看到的却是英王等人笑脸相迎,心下不得不佩服英王好涵养。

[注1]此诗句出自唐朝白居易的《琵琶行》。

译文是大弦的声音嘈嘈像疾风暴雨,小弦的声音细切急促似切切私语。嘈嘈和切切的声音错杂在一起弹,就好像大小珍珠一起落在玉盘上。大弦:指最粗的弦。嘈嘈:声音沉重悠长。小弦:指最细的弦。切切:弦声幽细琐碎。错杂:错落夹杂。

其实《琵琶行》诗文所指的背景是唐宪宗元和十一年深秋,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做司马,在浔阳江头准备乘船送友人,在客船上畅饮时,被一琵琶女的弹奏深深地打动的故事。白居易当天晚上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的长篇叙事诗。诗中对琵琶女高超的技艺给予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对琵琶女的身世寄予同情,同时抒发了诗人被贬的悲愤。全诗在细节描写上堪称技艺超群,人物性格鲜明真切,景物描写很好,同时适当地烘托了气氛,语言具有音乐美,比喻贴切,层次分明,行文如流水,可以看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当然整首诗的基调都不是欢快的,李系舟会背诵全文还不如一知半解只记得一两句更有意思。

[注2]此诗句出自唐朝杜甫的七绝《赠花卿》。

全诗原文:“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在本文中,李系舟窃了名句断章,借越国皇帝曲解了原诗的意思,都是为了情节所需,但不想误导大家,所以将原诗的寓意在这里讲解清楚,做个参考。

**************************************************************

5月13日开始,要在起点首页分类推荐军事历史类出现本文的推荐了。

谢谢大家支持捧场。

争取明天更新一章。

周日晚上出差,周日更新后估计下次更新要等到5月15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