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一件事宁列有一点点印象了,那就是如果告诉你《蓝宇》不是小说不是电影而是事实,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大家都知道《蓝宇》这部电影断背山们都知道是根据网络小说《北京故事》改变的,在九十年代末网络刚开始在内地盛行的时候,这篇小说迅速蹿红。
很多人来到首都读书,经由一些人推荐才知道这部流行很久,赚了太多断背山与萌妹子眼泪的小说。
在一九九八年八月的“花招杂志”曾指派记者深入详查,该杂志曾刊登蓝宇原型,那张照片,年代久远,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末期的样子,一个非常文静清秀帅气英俊的男生骑在自行车上,就在首都大学的校门口靦腆的微笑,照片已经有些模糊泛黄,但那一份恬适怯然着实是令人心疼。
查核“蓝宇”本人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一九九四年的十一月死亡。
小说中蓝宇自称是华大的,其实应该是首都大学,建筑系。
关于首都大学建筑系的很多描写都非常准确,若是一个缺乏经历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例如,首都大学八七年的时候,建筑系男生住在8号楼,这一点很多人都根本不知道,因为现在的8号楼,几年前已经改变成是女生宿舍。
还有,经查证出建筑系87级确实有个男学生姓蓝,人长得颇俊,也是个出色的优秀学生。
而一些宁列所不知道的是,那个时候,据了解,《蓝宇》本由制片人张永宁先生在网络上看到《北京故事》这小说,很被感动,然后才带着小说到宝港找导演关金鹏先生商量开拍,故事剧情再由魏绍恩先生稍微改编。
而且当时,实际上张永宁也用了很长很长时间,非常艰苦地去找这个作者,也在网站贴了许多‘寻人启事’,然后一间出版社是在看过小说后,表示愿意给作者出版这书。
这才找到的。
张永宁后来说:“我是通过它才找到了这作者“灵慧”的。然后我打电话给她...她说:我是作者灵慧,我说:你就是作者?因为传来是一把很年轻的女子声音,我惊讶:你真的是作者?还是作者的女朋友或甚么的吧?她说她就是作者。我说:你怎么可能写出这么深情的断背山恋情?...她支吾了一会,她才坦承:《北京故事》这小说其实是有真人真事。
而故事,经由一位神秘的“陈先生”详情真切口述娓娓说出,再由灵慧小姐刊登于网站上发表的。
而陈先生强调,希望保持低调,不想让人知道他,陈先生愿放弃任何版权,不要提起他是谁。
另外作者灵慧小姐这方面,她委托她的妈妈和她的一个北京好朋友来出面,完成了这个协议的草签。
通过速递,她签了之后,就一手付款,一手交易,然后张永宁就买到了改编《北京故事》的电影版权。
制片人张永宁先生又说,他们手里握有这女孩子的一个声明:
一、这小说我是在哪里发表的。
二、我们有正式购卖电影版权的一个协议。
三、我有她妈妈签的一个收款条。
我觉得这应该是有法律效力的三个文件;在这里我也想向公众公布一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导演关金鹏先生也说得很清楚,如果没有买到版权我们是不可能开拍的。”
从《北京故事》出处的种种资料,得以更加深入的去探索故事主角,故事内容开始时,蓝宇告诉陈捍东是十六岁多,快十七岁。
而他入学是很容易考证的,应该是一九九八年九月,蓝宇是一九七一年下半年出生的话,例如:一九七一年十一月,那么他当时就是十六岁多,快十七岁。
这样的年龄应该是早读书一年的。
最后的年龄小说里面没有交代,蓝宇参加学校什么什么事变之后,西方开始经济制裁。
陈捍东的仓库被烧毁,后面又有下雪时到刘征家里小酌的描写,所以仓库被烧是一九八九年七月到十一月之间,捍东放了一笔人情债,四年多以后收回,就是一九九四年一月到六月,这时陈捍东入,之后呆了三个月,就是一九九四年的四月到九月,这时距离捍东认识蓝宇已经六年多了,这时捍东说,我们认识七年多,我认识并爱上了一个天使……
前后有接近一年的误差,这是因为月份不能精确,所以还是基本上完全吻合的。
小说中陈捍东考上南大,显然不是南开大学,其实就是北大,作者取了反意。
而捍东坐在北大门口等蓝宇,这显然大学,《北京故事》其实是陈捍东先生的心路历程的伤感回忆。
这部电影每看一次都能让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回,那种感受不是简单感动两个字就能概括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看的人都体会到了陈先生对蓝宇的深深思念与眷恋!
“去年初,老张到宝港找我,提出让我来导演《北京故事》,现戏名为《蓝宇》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曾心存犹豫。
记得九零年到纽约拍《人在纽约》,那个时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经验。虽然电影仍是讲中国人的故事,但一个宝港人,一个宝港导演,我觉得仍会跟在外国生活的中国人所感所想有一定距离。所以,《北京故事》的剧本摆在面前,确实举棋不定了好一阵子。”
宁列还在想着事情的时候,对面的声音明显发生了变化,后面声音又继续的发出来,如果宁列还是这是谁在说话而不知道的话,就可以撞墙了。
“当第一遍看《北京故事》这个网上小说时,委实觉得它动人,但也同时惊讶于作者对两位男主人翁在叉叉叉叉事上的描写之露骨大胆,拍一部断背山叉叉电影并不是我的意愿。
不过想到故事中横跨十年的感情关系,倒令我觉得这才是把小说拍成电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