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川侯和承恩公之后出言的,是仪鸾卫大将军宋定边。
宋定边是赞同前两者的奏言,同样请求永昭帝恢复汪印官职。
理由,也是认为汪印武功高强,可以很好领导缇事厂,是缇事厂督主的最佳人选。
宋定边的奏言,让永昭帝本就起伏的心更加震荡。
他没有想到,连宋定边都这么说!
要知道,永昭帝能够认命宋定边为仪鸾卫大将军,当然是对其信任有加的,他信任的人也如此推崇汪印……
永昭帝的心情复杂不已,一时难以判断宋定边这样建议的目的。
是宋定边真的出于为朕着想才这样建议,还是在朕不知道的时候,宋定边与汪印有了某种联系?
中枢三主官恭敬伫立着,颇有一种任它八面来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淡然,仿佛没有察觉到殿中的风起云涌。
其余朝官都低着头,恨不得当自己不存在。
这个事情,他们都不敢参与,只默默等待着结果。
临川侯府和承恩公府这代表两大尊贵的势力,还有代表着皇上亲兵的仪鸾卫大将军,那么结果会如何呢?
永昭帝依然没有表示,宣政殿越发肃静了。
直到内侍唱了退朝,永昭帝的表示只有这么一句“朕已经知道,此事容后再议。”
退朝之后,永昭帝将宋定边唤来了紫宸殿。
宋定边当然很清楚永昭帝为何唤他来,进殿没有多久,便开口解释了。
“皇上,臣接任仪鸾卫大将军之职时就说过,缇事厂和仪鸾卫是皇上的左膀右臂,臣认为汪印就任督主,能更好为皇上分忧解难。”
宋定边语气恳切,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将在宣政殿中的话语陈述了一遍。
“如你所说,除了汪印,竟没有旁人能够就任督主之职了?”
缇事厂是一股庞大的势力,这股势力只能为朕所用,却只能由汪印执掌?
岂有此理!
宋定边还是很镇定,不疾不徐回道:“回皇上,臣倒不这样觉得。没有人是不可代替的,只是当下,汪印更适合罢了。缇事厂能发挥最大作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永昭帝想了想,隐约明白了宋定边的意思。
只是当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换了别的时候,当汪印没用的时候,自然就可以替代了。
现在看来,的确没有人比汪印更适合了,万一缇事厂出现混乱,那后果并不是他想看到的。
说到底,汪印和缇事厂都是为他所用,这股势力越大,那么用处就越大。
就现在看来,毫无疑问的是,缇事厂在汪印手中会比在别的人手中更强大。
只是,他还得再想想,个中利与弊。
将汪印复职不难,再将汪印夺职也不难,但是这是第二次了,总不能再有第三、第四次。
官职的予夺,总不能像儿戏那样。
~~~~
汪印虽然不再是缇事厂督主,但是朝中的动静怎么能瞒得过他?
原先临川侯府送帖子表示的时候,他是不理会的,现在其在宣政殿上奏言了,并且还有承恩公附议,他不想理会也不行了。
他当然不会觉得这两者奏言是真的想帮助他,临川侯府是什么居心暂不能说,但是承恩公府参与此事,定然不怀好意。
他就任缇事厂督主,明显对韦皇后一系不利,按理说,韦皇后一系绝不希望他复职的,还应该趁此机会将他踩在脚下才是。
但他们出言相帮了,此举……用意也并不难猜。
多半,是想将他捧起来,借以增加纯妃的威胁,为后面的太子之争作准备。
他倘若不再执掌缇事厂,那么就不再是纯妃背后的势力,倒显得清清白白了,以皇上最喜欢二十一皇子的心,说不定很有可能会册立其为太子。
韦皇后一系绝不允许这样的可能出现,他们要利用皇上对他的猜疑忌惮,从而令皇上猜疑纯妃。
庞大的势力是个个倚仗,但有时候也是个威胁危机。
汪印当然不会按照他们的想法去走,他对这两者保持着高度警戒,但是宋定边也附议了,就当真是令他不解了。
宋定边是门下侍中顾名璘的人,宋定边的附议,是出于其自身呢?还是顾名璘的意思?
自宋定边就任以来,缇事厂和仪鸾卫的关系缓解了不少,如今宋定边经常带着仪鸾卫外出操练,显然是想从各方面提升仪鸾卫的本事。
仪鸾卫是作为皇上亲兵而存在的,一开始便得到了皇上的厚望,但这都是外在的。
仪鸾卫最核心的,并不是要得到皇上的信任,而是本身有足够的能力。
这一点,前仪鸾卫大将军杨善心看不清楚,宋定边却看清楚了。
并且,宋定边带兵练兵的情况他也颇为了解,在他任后,仪鸾卫的风气转变了,士兵们的能力也提升了。
对宋定边这个人,汪印还是很欣赏的。
他出列附议,是像临川侯和承恩公两者那样别有用心吗?
“半令,你是怎么想的呢?缇事厂该怎么办呢?”叶绥这样问道。
她并为为此忧心忡忡,半令是否复职,就算没有旁人的提及,他们也要考虑了。
半令肯定舍不得离开缇事厂,也不舍得缇骑们,只是这样起起落落,全凭永昭帝的意思,这到底……
为人臣子,或许就是这样。
半令已经被夺职两次了,这一次复起,还会有第三次吗?
重新执掌缇事厂,有什么利弊呢?
汪印淡淡答道:“本座是有一些想法了,但没有最后决定。”
他当然要重新执掌缇事厂的,但是不是现在,他还没有想好。
京兆朝官的心思,他还得再探探……其中特别要谈清楚的,当然是宋定边为何会附议。
汪印还想着找机会去会一会宋定边,不想宋定边却给汪府送来了拜帖,道是想给上门给汪印拜年。
拜年……自汪印出现在京兆以来,还从来没有官员敢前来汪府拜年。
这宋定边,有意思。
汪印接下了帖子,朝门房宁安吩咐道:“帖子本座接下了,请宋将军三日后来吧,本座备下酒菜恭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