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隆帝大概是自纪泓煊和纪泓焕来到金陵后,就一直没睡一个安稳觉。他招了一批又一批的大臣进御书房议事,为的就是商讨怎样才能,兵不血刃的牵制住北疆局势。
宗玄奕持中立态度既不反对也不支持,纪泓烨就更是消极了,大有让圣上放过镇北王府的意思。
永隆帝努力压抑着自己的脾气,直到北疆那边最新的消息传来,说是北燕王廷已经有不少人,对徐锦策俯首称臣。
他再也控制不住了,在御书房中大动肝火,把书桌上的所有东西都掷在了地上,摔了个稀巴烂。连带着第二日早朝,整个人都是乌云盖天,文武百官没一个敢吭声的。
“徐锦策,朕本敬他年少成名,怜惜他有将帅之才。谁知他竟然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北燕好好一个民族,他说灭就灭了。怎么,难不成他还想在北方称帝,与我大宁平分秋色!”
永隆帝脾气发完了,等了半天也不见有人说话,一时怒从心起,他站起身子,从台阶上一阶一阶的走下来。
自他登基之后,从来都是高高在上,用俯瞰的姿态看着下面的文武朝臣。这还是他第一次,和自己的这些朝臣保持平视。
他缓慢的走在朝臣们中间,看着他们一个个禀气凝神,心中不知是喜是忧。喜的是,当他还是皇子的时候,他就想着自己有一天,必然会坐上这个位置。到时候,他要所有人都畏惧他。
而这一刻,他却又有些担忧了。他觉得这些人都怕他,不敢对他说实话。他如今的身子已经大不如前,他虽然不想承认,但也不得不承认,他只怕是时日无多了。
他成为大宁之主的时候,大宁是何等的繁荣强盛?举世都要来朝拜,而如今呢,小小南楚,不过区区弹丸之地,却已经能对大宁造成威胁。
大宁现在连储君都没有,浔王是众多儿子中最像他的,把皇位传给他也未尝不可。可惜,浔王受控于宗玄奕,宗玄奕若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他不是成了大宁的千古罪人了吗?
永隆帝心痛了,他走到纪泓烨身边,看着这个还未入而立之年,却已经成为内阁首辅的青年。这样的旷世之才,也许能被委以重任。
“纪卿,你说该怎么办?”
纪泓烨低垂着眼睑,拱手行礼,缓声道:“臣以为,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
“你是想让朕教化徐锦策?”
“臣是有此意。”
永隆帝又转身,问站在他另一侧的宗玄奕:“大相公怎么看?”
宗玄奕同样拱手行礼,也是低垂着眼睑,不敢冒犯圣颜,声音冷漠:“臣和纪首辅有不一样的看法。”
永隆帝似乎就是在等这个答案,他又踩着一阶一阶的台阶,坐在了那把象征地位的龙椅上。然后展了展袖口,说道:“大相公,但说无妨。”
“北疆是我大宁的国土,镇北王府再是受拥护,也是我大宁的臣子。圣上是一国之君,想要做什么直接吩咐就是了,谁人若是不遵从,那便是藐视皇权。”
这话表面上是对永隆帝说的,但实际上是冲纪泓烨来的。俗语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两个权臣,总要决出个高下不可。尤其是纪泓烨势力已经足够强大,足以和宗玄奕平分秋色。
孙文杰出列,身姿笔直,态度恭敬:“臣有话要说。”
永隆帝面上看不出神色,冷声道:“准。”
“微臣不赞同相国的说法,君臣之间不是主仆关系,不能以绝对命令的形式,而是要以教化为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所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便是这样的道理。”
宗玄奕身后也有人出列,说话亦是不留情面:“圣上是大宁之主,日理万机,我们做臣子的自然是要为其分忧。按照孙大人的话来说,圣上还要挨个教化臣子,那怕是分身乏术吧!”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不是用心教化,又怎能得到真心相待?若是臣子从不问缘由,只一味的屈从,那和奴隶有什么两样?”
宗玄奕把目光转向孙文杰,这个纪泓烨的得力助手,他早就看不顺眼了。若不是因为他父亲在都察院树大根深,他都不知道要死几次了。
他眯了眯眼睛,模样看起来十分危险,声音也是阴恻恻的,暗含压迫:“孙大人,你口口声声说君仁臣忠,可是在指责圣上圣德有失么?”
这顶帽子一般人还真不敢往孙文杰头上扣,这样的话除了宗玄奕,也没人敢说出来。孙文杰自然不能认下,当即反驳道:“相国不要断章取义,臣绝不敢指责圣上。”
“你贵为朝堂二品大员,对圣上的决定尚且不敢置喙。那徐锦策乃是北疆之主,圣上对他寄予厚望,他却敢藐视皇恩,难道还不应该惩罚?”
宗玄奕平时是不说话,但凡是要说话的时候,那气势还真是无人能及。一则是因为他极具才华,博古通今,状元郎的身份可不是白来的。
二则是他如今权柄在握,说话底气自然足,也没什么可避讳的。他的这份锐利,朝堂上任何人见了都要避着,从未有迎锋而上的人。
就在朝堂上安静得没有一丝声响的时候,纪泓烨缓步出列。他的动作不快不慢,仍然带着他平时的优雅,他对着永隆帝行礼,说道:
“北燕人生性凶悍、骁勇善战。有这样的人做邻居,北疆确实没有片刻安生。之前北燕人屠城之事大家也都知道,手段如此凶残,侵略性如此之高,势必不可能同我们大宁和平共处。”
“北燕人是有错,即便是要吞并他们,那北燕原有的地方也该归属大宁。徐锦策如今却想把它据为己有,他是向天借了胆子吗?”
“相国大人口口声声说徐锦策,要把北燕据为己有,请问可有证据?”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路人指的是谁,相国您么?”
“徐锦策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看在眼里。要吞并北燕这样的大事,却不见他请示圣上,全凭自己一人做主,难道这还不算不忠?”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北疆距金陵甚远,一折一返没有半个月绝对做不到,但战争是刻不容缓的。”
“纪首辅处处为徐锦策说话,可是顾念旧情?如果本相没有记错,那徐锦策之妹,可是纪首辅的发妻。”
“你我都为人臣,国事和家事自然要分得清清楚楚,还请相国不要混为一谈。”
“我怎么觉得纪首辅是在顾左右而言他?”
“相国多心了。”
“纪首辅还真是良善,北疆人之只知镇北王府,无人识圣恩,这难道不是徐锦策有意为之?”
“相国这话说的就更没道理了。在场的文武百官都是读书人,有幸能面圣,感受圣恩,这自然是难得的福气。
但我大宁幅员辽阔,百姓众多,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也是情理之中的。有多少人穷其一生也看不到圣上一眼,甚至无缘踏入金陵。
他们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过着日出而落,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每日为生计奔波,只知道太平盛世,人人有衣可穿,有饭可食。哪里管得了这天下是谁的?”
“纪首辅,你这话可是大不敬了。”
纪泓烨对着永隆帝又行了个礼,语气十分真诚:“圣上若是不信,不若抽出几个县,派人去调查一下。当地的百姓是不是只认县丞,对其他的一概不知。
不是他们没有敬畏之心,而是他们就没有那样的意识。人分三六九等,圣上于他们来说,那是高不可攀的,甚至是想都不敢想。
都说不知者无罪,难不成,只是因为他们无知,就要说他们有不敬之心。想必这也算天大的冤枉了。”
宗玄奕忽然觉得无话可说,他还从来没被人这般堵过。他恶狠狠的看着纪泓烨,仿佛想用眼睛将他生吞活剥了。
朝堂上两个人对峙着,一个眼神阴翳,凶狠非常,另一个面容平和却气势赫然,由不得人质疑。差不多的年纪,同样的人中龙凤,却是两段截然不同的风姿。要真想分出个高下,还真是难上加难。
永隆帝沉默了一会,终于说道:“纪卿这句不知者无罪,甚得朕心。但是,徐锦策这一次行事确实莽撞,北燕想要求和,他怎可一律拒绝。所以还是要商量出个万全之策,解了眼前这个局面。”
永隆帝此话一出,众人便知道,圣上这是不想用武力惩治北疆。不过话说回来,大宁如今国库空虚,也没有善战之师,即便是想要打,也没有百分百的胜算。更何况,如今虎狼环伺,打一场仗要付出太多。
这时浔王出列了,说道:“依儿臣看,徐锦策也是心中有气。之所以会君臣间生了隔阂,无非就是因为距离远,沟通来往不畅,平时不够亲近。皇后娘娘身边只有一个九公主,如今也长大了,娘娘想必也孤单,不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