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炮放出去之后,李昕立即拔腿朝着炮位跑去,其余人也紧随其后来到了炮位。
李昕仔细观察了一番,又用手摸了一遍,炮身这会儿因为发炮之后,温度升高了不少,摸上去有点热。
仔细观察一遍之后,李昕长松了一口气,这门炮果然很争气,虽然用的是减装药,只装填了一斤半的火药,但是起码它还是承受住了膛压,炮身整体上没有出现任何的裂纹,成功的顶住了第一次试炮。
随后李昕带着众人前往炮弹落地的地方,众人来到炮弹第一个弹着点一看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一个大坑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翟进感叹道:“这威力太大了,这要砸在城墙上不得砸出一个大洞啊。”
李昕摆摆手:“这也就对一些小城的城墙有用,对大城比如东京、洛阳这等大城的城墙根本没多大用,而且这炮就算是用来攻城也不是用来轰城墙的,是用来轰城垛的,只要把城垛打掉,攻城就容易多了,当然打炮要有这种精准度就要多加练习。”
刘法点头道:“主公说得对,这炮对于大城的城墙没多大用处,用来轰击城垛倒是不错,只要城垛没了,守城士卒就没了防护,那么攻城就比以前容易多了。”
李昕继续说道:“而且其实此炮守城的作用要大于攻城的作用,你们想想如若在城墙上摆上几十门炮,那对攻城一方会造成多大的伤亡,而且此炮还有一种弹丸可发射,此种弹丸叫散弹,专门用来打人的,弹丸波及面大,如果打到人群中效果最好。”
翟进兴奋道:“主公,此炮不知何时装备我军啊?”
李昕笑呵呵道:“我们再试几炮,再谈这个问题。”
后面李昕又带着众人两门炮各开了几炮,六磅炮六度角装药三斤极限射程一千米,平射射程三百五十米,四十五度角仰射射程能达到五里,十二磅炮六度角装药三斤极限射程一千两百米,平射射程四百米,四十五度角仰射射程能达到六里。
李昕拿到了两门炮第一手实验数据很满意,而且两门炮试射多次后炮身并无问题,这说明了铁膜铸炮的优越性,不过李昕也不敢过多的开炮,毕竟此时的火炮散热依靠自身,连续几次试射之后,两门炮炮身已经很烫了。
众人看到火炮的威力之后都非常的兴奋,特别是除了刘法外的几个步军将领,不过他们不知道李昕暂时根本没有给步军装备重炮的打算。
只见翟进兴奋的跟李昕说道:“主公,现在可以告知我们何时装备火炮了吧。”
李昕摇了摇头:“你们步军暂时不会装备这种火炮。”
翟进眼睛一瞪:“主公,这是为何?”
李昕指了指刘法说道:“你可以问问刘将军,某想刘将军应该看出些什么了。”
刘法说道:“某家想问问主公,这两门炮全重多少?”
李昕笑着答道:“小一些那门加上炮车一千七百斤,大的那门加上炮车两千五百斤。”
刘法点头道:“这就对了,目前步军确实不适合装备此炮,我步军目前缺少骡马,装备此炮会大大影响行军速度,而即便有了骡马,在野战中如果遭遇敌方骑兵,我军缺少骑兵,步军如果不能击退敌军,让敌人得了此炮,只会在以后的作战中给我军添麻烦。”
李昕拍拍手:“刘将军不愧是名将,翟将军这会知道某为何不给步军装备此炮了吧。”
翟进顿时如泄了气的气球小声嘟囔道:“是,主公,某家知道了,那今日我们来干什么,看到如此利器却不能装备。”
刘法抚了抚自己的胡须道:“主公今日让我们来应该是为了那个最小的吧。”说着刘法的手就指向了虎蹲炮。
李昕笑呵呵的点头道:“刘将军说得没错,这个小东西某给它取名叫虎蹲炮,是专门为步军准备的,此炮射的是石弹,是由大小碎石组成的,射程一里地,威力虽然比不上大炮,但是杀人跟牲畜是足够了,某开一炮你们看看。”
说罢李昕就用虎蹲炮装了石弹射了一发,硝烟散尽之后,李昕带着众人前往石弹弹着点观察,这石弹威力虽然小些,但是波及面广,弹着点附近石子撒的到处都是,用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最合适了。
李昕说道:“刘将军,此物如何,虽然威力小些,但是波及面广,石弹方圆五丈之内的敌人都可以被有效杀伤,而且此炮全重四十斤不到,一人便可扛起来行走,不会影响行军速度,虽然不能用来攻城,但却最适合用来野战,特别是地形复杂地区的野战,而且石弹可以就地取材,只要带足了火药,不用担心炮弹会被打光。”
刘法点头道:“这虎蹲炮确实好,不但射的远,还轻便,是加强步军战力最好的武器。”
李昕嘱咐道:“这虎蹲炮每发射一次用火药七两,要提前准备好,还有发射前在炮位上要挖一个三四寸的坑,将火炮的炮尾抵在坑里,再把炮口按照预定的高度抬起,然后在前方安装二爪钉,后方安装双爪尖绊,将火炮固定在地上,这样就不用担心火炮发射的时候弹起伤人了,不过即便如此点燃火药之后也要退离火炮五寸远,火炮不能连续发射多次,打个四五炮就要停下等待炮身慢慢凉了再打,不然发射多了炮身热度过高会有炸裂的危险。”
刘法点点头:“是,主公,某家知道了。”
李昕继续说道:“某先给你们步军装备十门虎蹲炮,你们可以先好好想想如何利用虎蹲炮作战,虎蹲炮如何与其他武器搭配使用,等以后军队数量上去了,某再给你们装备更多的虎蹲炮,你们可以从军中挑一些人专门组建一个炮队,过几日你们挑几人来跟某学习如何开炮,等他们学会了再回军中教其他人如何使用虎蹲炮。”
刘法抱拳道:“是,主公,某家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