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天下十玺
作者:开先洞人      更新:2019-07-21 20:34      字数:3912

刘正据理力争,又全盘接手俘虏的后续手尾,这才让朱隽收起了杀心,转而把黄巾军俘虏交给了他。

刘正让郭嘉安排接手俘虏的相关事宜。

虽然在西鄂城的战斗之中北军将士抓获的俘虏并不多,只有几千人的样子;但是这是两个不同的军队之间的第一次交易,为了确保交易的成功,刘正苦口婆心的向郭嘉解释了接手俘虏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朱隽见郭嘉出去之后,才取出一份任命书和一个木匣子。然后对刘正说:“佑兴和讨逆校尉部的功劳,我已经表奏汉帝了。这是新的任命诏书和新的官印,你接下吧!”

刘正恭恭敬敬的领受了诏书,并让身后的陈到把木匣子收了起来。

诏书:

查讨逆校尉刘正,佐定青州,再赴南阳;舞阴仗义,博望扬威;宛城益民,屈申至勇。匹夫赵慈,祸乱帝乡;兴汉胆壮,怒斩敌首;朕心甚慰,颁诏酬功。授幽州刘正平贼校尉印,望尔等克勤克俭,再建新功。

落款是:中平元年七月十三日。在上面用了传国玉玺,以示诏书正规有效。

朱隽解释说,本来以刘正的献首之功,应该官至偏将军才是。奈何有奸人从中作梗,才导致官升三级的功劳只晋了一级。

这还是大将军府据理力争,说不能寒了广大将士们的心,这才让奸宦妥协,晋升一级算是安慰军心。

刘正听朱隽提到“奸宦”两个字,于是就问:“大人,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朱隽说:“佑兴莫急,我会把其中的曲折,跟你讲清楚的。”

在朱隽的讲述之中,刘正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是宛城张家的幸存者找到了十常侍之首的张让,不知怎么就话上了本家,还晒了一回族谱,认了个同宗。

最后才在有意无意之间,说起幽州兴汉军讨逆校尉部,苛待功勋豪强,坐视张家遭到屠戮。纵贼聚兵而无动于衷,以图养贼自重。

张让见本家人受了委屈,自然是义愤填膺的答应替宛城张家出头,参刘正一个怠惰军心之罪,好去官罢职,为张家人出一口恶气。

廷议时,张让果然不安分,把讨逆校尉部舞阴之战和博望坡之战说成了纵贼。

至于斩首赵慈的功劳,有首级为证,无法置喙。然而张让却说,两纵韩忠,擒一贼首。也是功不掩过,当去官罢职,着功勋后代执掌兴汉军,令刘正一干人等于军前听用,戴罪立功。

侍郎蔡邕字伯喈出奏说:刘佑兴义聚乡兵,战定幽州,克复青州;勇赴南阳,战功累累。可以称得上是天下义士之首,若是依了中官表奏,则天下义士何去何从?黄巾军逆乱如何平息?洛阳城中的百官们如何安心过日子?人家拿命替咱们拼出了一个安宁祥和的洛阳城,不酬功反而议罪,这不是把天下英雄推给黄巾军逆贼吗?

张让也觉得议罪会激起武将们的反抗之心,更何况十常侍久在深宫之中,就算是拿下了刘正的讨逆校尉部,也是大将军府派人接手。才觉得自己枉做了小人,对宛城张家误导自己的行为怀恨在心。

说来也是,张家作为南阳郡豪强之首,与大将军府的何家同为宛城豪强。怎么可能亲中官而远乡党呢?

张让想通了之后,就建议汉帝:刘正冠以皇姓,不宜苛责而落下虐待同宗的骂名。不如功过相抵,也好让天下义士知道,剿贼有功,纵贼死罪,不敢再生出怠慢之心。

又有朱隽具表陈奏:宛城张家,开门揖盗;先是献门纳降,再有献地捐粮以助贼势。兴汉军奉旨讨逆,张家私聚甲兵相抗。

与此同时,还附上刘正呈送右中郎将府的相关证据。

至于朱隽为什么故意把另外三家摘得一干二净,其中也是有原因的。

先说黄朱两家一直都是世交,有了这份香火之情,他也不好意思落井下石。

至于袁韩两家,唇齿相依。袁家势大,四世三公;韩家附冀,以求苟安。朱隽生怕会捅了马蜂窝,把自己也搭进去。

然而宛城张家不倒,北军的劳军物资又从何而来呢?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朱隽还是没有办法下定决心,于是就到郦县城中到处走走看看。

一群幼童高声唱道:张家跌倒,北军吃饱;不吃张家,如何是好?人家有钱,咱们吃草;搞垮张家,大伙都好!

朱隽一听,这话在理呀!这南阳郡内的豪强,张家最大,其余三家难望其项背。至于其他小门小户,也喂不饱北军这个大肚汉。

再加上黄巾军最大的贼首姓张,南阳郡第一位贼首同样姓张,有了刘正的材料,操作起来简直就是水到渠成。

于是就下决心搞垮张家,先拿到劳军物资再说。至于从汉帝嘴里索取劳军物资,简直就是在做梦。如果不能自己想办法,北军将士就得流血又流泪了。

朱隽的表奏一上,张让就坐如针毡了。他也是姓张,要是汉帝脑洞大开,没准就会厌恶了他。

事关身家性命,张让不敢怠慢。只得对宛城张家落井下石,洛阳城中的宛城张家族人,被恼羞成怒的汉帝抄家灭族。

张让为了自证清白,自告奋勇监刑。

张家有罪,讨逆校尉就有功了。心情不好的汉帝随口说了一句:平定赵慈,宜叙功劳。

百官见汉帝用了一个“平”字,就知道汉帝心中不高兴,也就不敢给刘正官升三级,于是就拟定了授予刘正平贼校尉的诏书。

张让信命,想到廷议时小小的得罪了一下刘正之后,就差点儿脑袋搬家,还是不要再招惹他了。

于是就不再刁难,痛痛快快的用上了汉帝的大印,还特意加盖了传国玉玺,算是小小的弥补一下刘正。

刘正听了朱隽的话之后,才明白了关于自己的任命,居然也是刀光剑影,自己和宛城张家,只能活一个。

现在看来,自己似乎已经赢了。

朱隽说:“汉帝有旨:宛城张家,抄家灭族;起获物资,充作劳军。”

朱隽的意思很明显,平贼校尉的任命书上加盖传国玉玺,这份量不亚于大将军了,至少大将军府是没有资格沙汰刘正了。

传国玉玺定天下气运,这就意味着刘正这个平贼校尉,已经与汉室的气运联系在了一起,就连汉帝本人,也不敢轻动。

刘正说:“大人放心,兴汉军上下必定会努力,不能让北军将士白忙活一场。”

朱隽得了刘正的承诺之后,心中大喜,决定三面围攻宛城。

兴汉军负责东门,他亲自带主力负责北门,孙策带领一万北军精锐负责西门。

各军立即准备,迅速的进入战斗位置,争取早日解决宛城的孙夏主力,还南阳郡一份安宁。

刘正回到营中,兴汉小精灵似乎对他手中的诏书感兴趣。

刘正忙问:“小姐姐,一封任命书而已,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吗?”

兴汉小精灵回答说:“这可是宿主承接汉室气运的关键媒介。”

在刘正的追问之下,兴汉小精灵才解释说:

汉室拥有的传国玉玺,虽然是假的,但是却是高祖在高人的指点之下,用和氏璧的孪生玉石雕刻而成。

虽然这孪生玉没有和氏璧主宰天下龙脉气运的功效;但是天生自带一丝气运,经过汉室四百年的孕养,已经与汉室气运融为一体,成了新的个体。

刘正就算是拥有真正的传国玉玺,这假传国玉玺上面附带的一丝龙运也收不回来。

如今有了这封诏书,让两个传国玉玺合而为一,刘正才算是真正的天命所归。

刘正问:“小姐姐,这和氏璧的孪生玉据说是很大的一块,这假传国玉玺应该不止一块吧?”

兴汉小精灵说:“天下至极,一正九副。”

兴汉小精灵告诉刘正:传国玉玺回归蓬莱仙岛之后,天下就出现了九个副玺。

北方三块,分别是:匈奴,鲜卑和辽东。

中原三块分别落到了:汉室,司马家和曹家手中。

南方三块是:巴蜀,拥有者未知;交州之南,拥有者未知;江东,拥有者未知。

天下十玺,正玺拥有者为刘正,想要尽收天下九玺气运,需要一份媒介。

再说汉室已经拥有两玺,这才可以借运崛起,重铸东汉,光武横空出世,继承汉室大统。

这第一玺,自然就是高祖所制的副玺,为汉室的第一份龙运;第二份则是冠军侯封狼居胥,强夺了匈奴人手中的副玺。

冠军侯夺得副玺,算是强掠了北方的气运,遭遇了副玺的反噬,这才为国捐躯,否则以汉武圣皇帝的雄才大略,北方三副玺,一个都逃不了。

冠军侯临死以自身的将命封印匈奴副玺,成功带回了长安。副玺解封,长安生乱。

光武以云台拜将,合二十八宿之力,才勉强聚合二玺,得天下安宁一百五十年。

刘正得了加盖双运龙玺的诏书,就可以用正玺抽走汉室气运,壮大传国玉玺,从而完成兴汉使命。

据野史传说:集齐天下九玺者,当王天下;集齐十玺者……

据说那个写这段话的人,用尽了平生精气神,也写不出后面的字。

刘正听了之后,立即取出传国玉玺,与诏书上的副玺贴合。

传国玉玺上的东方青龙和五行木龙亮起了一丝红光,看来气运勾连果然成功了。

刘正深知木主生,怪不得匈奴败而不灭,这一切都是天意呀。

刘正觉得冥冥之中,南山城的上空似乎多了两层保护色。

原来传国玉玺上的九龙,分别是四象之龙和五行之龙。这五行四象,对应到九州大地就是五湖四海。

四海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其中东海是太平洋,南海是印度洋,西海是大西洋,北海是北冰洋。

庄子逍遥游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虽然有些夸大的成分,但是能生活这种大鱼的,自然只能是北冰洋了,一个“冥”字,就已经把北海的具体方位给道明了。冥通明,意思是说没有黑夜的地方。

想来庄子到极北之地的时候,正好碰上了极昼现象。

东海就是极东之地,离开大陆架向东,就是太平洋。

南海龙王多宝,正好符合佛理兴盛的印度洋一带海域。

关于西海的描述,只有一个关于极西之地的传说。有人理解为中亚的里海,但是我认为四海龙王平起平坐,互通有无。除了四大洋之外,其他的水域都无法相提并论。

至于五湖,应该是各大州最有名的关键位置上的水域,而不是中原大地上的小水洼。

刘正认为地中海,马六甲,百慕大,巴拿马以及白令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湖。

以五湖沟通四海,才是五湖四海的真正含义。

传国玉玺掌天下气运,镇五湖四海,这才是刘正所认识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