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教训袁熙
作者:开先洞人      更新:2019-07-21 20:35      字数:2637

刘正看着垂头丧气的袁熙,冷静的问:“显奕,你知错了吗?”

明知不敌,还要纠缠到底,一将无能,害死三军哪?

常言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

你这样不见棺材不落泪,八万晋军轻出,还能有机会回并州吗?

晋军的兵力本来就不足,你这样贱卖爷田,四世三公的袁家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哪?

你怎么也不想想,当年二师兄主动放弃巨鹿,又与中山王相安无事多年。

就是想要给兴汉军和晋军之间,留下一个缓冲的地带。

以元皓的聪明才智,为什么要打破这样的平衡呢?

看来元皓为了晋国的长治久安,已经做出选择了。

袁熙说:“七叔以势压人,晋军还能有生存的机会吗?”

元皓先生一直恪守中立,不参与我们兄弟的夺嫡之争。

七叔这话,似乎是在故意的挑拨离间。

刘正问:“并州东线,相安无事十几年了,你就想不到其中的奥妙吗?”

你也不想想,要是兴汉军主动的挑起纷争,打破了平衡。

中山王韩馥在惊惧之下,就只能选择归晋一条道走到黑了。

如今却是让你带着十万晋军,率先的挑起了事端,不想卷入夺嫡之争的韩家,就只能选择投效兴汉军了。

中山王韩馥主动归晋,投效的对象是晋王袁绍,自然就有机会置身事外,不会卷入夺嫡之争。

然而你带着大军到了冀州,整个中山国就会打上二公子袁熙的烙印,这是韩馥无法接受的。

想必你应该明白了,元皓先生让你东进冀州,就是想借你的手把韩馥推向兴汉国。

十万晋军的牺牲,你所犯下的错误,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这可是釜底抽薪哪?

元皓先生略施小计,三子夺嫡中的次子袁熙,就彻底的失去了问鼎晋王宝座的资格。

更何况你和我还有着师徒名份,元皓先生肯定得先对付你。

袁熙问:“七叔,你的意思是说——元皓先生选择了三弟,才把大哥派到西线,打赢了晋国会有新地盘,要是打输了,就没有机会争嫡了。”

至于我这个二公子,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弃子。

我要是按兵不动,一个畏敌如虎的帽子,就会葬送了我的前程。

我选择了主动出击,这结果却变得更糟糕了。

冀州被推向了兴汉国,我就是罪魁祸首。

友若先生也是一等一的智者,为什么就不提醒我呢?

刘正说:“元皓先生知道子远先生和友若先生不服气,当然得出一道难题,以功绩论地位,大家都无话可说。”

元皓先生南下与魏军隔河对峙,可以收获忠汉王刘备的一百五十万斛粮草。

子远先生陪同显思去攻略凉州,也可以替二师兄开疆拓土。

至于友若先生,要是顺利的拿下冀州,晋国的人口会增加五百万,相当于增加了一半的人口。

这要是成了,友若先生就是当之无愧的晋国第一谋臣。

这诱惑太大了,让友若先生故意的忽略了其中的风险。

冀州五百万人中,韩馥又是有兵无将。

这可是一块巨大的肥肉,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友若先生自负舌辩之才,当然想要达成这份看似不可能的功业。

只是友若先生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他是以你的幕僚身份来劝说韩馥的。

这就是他失败的根源。

韩馥是袁家的门生,根本就没有理由拒绝的,只要友若先生代表的人是二师兄,韩家就得乖乖归晋,否则就是忘恩负义。

然而友若先生所代表的人,只是一个做不了主的袁家人,这就让韩家怒不可遏了。

韩家不想卷入夺嫡之争,更何况是根本就没有希望的你。

这样一来,走投无路的韩家,就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选择投效兴汉国了。

袁熙说:“原来我这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友若先生也是被我给拖累的,要是他可以名正言顺的代表我的父王,冀州就会归晋。

只可惜我统兵出征,一旦拿下冀州,韩家就会打上我的烙印,最后的结果是必败无疑。

难怪韩馥宁肯放弃土地和尊位,老老实实的到汉昌开办大学,发展教育,原来是想要保全韩家的书香门第的地位。

作为人师,韩家照样可以青史留名,历经万世而不朽。

友若先生投效兴汉国,想必是知道了元皓先生的用意。

这才放弃了晋国,替新主效力。

刘正说:“好了显奕,你已经回不了晋国了。”

就算是成功的回到了晋阳,也只不过是一个混吃等死的寄生虫而已。

无论是显思,还是显甫,都不会给你机会,让你再度的掌握兵权。

你去弹汗山城吧!

伯约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封狼居胥的准备工作。

去那里建功立业吧!

忘记晋国,忘记你的身份,以义士之名替落日原的英灵们报仇雪恨。

至于你要不要逃回晋阳,你自己看着办吧!

机会给了你,就得看你的选择了。

我不会替你决定人生,只是希望你可以牢记卢门的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独立自主的思想,做出正确的选择。

就在这个时候,轩辕无双牵来了白玉麒麟马,又让人抬来了火龙枪。

刘正替袁熙解开了绳索,袁熙接过火龙枪,飞身上马,出了昔阳,望北而走。

庞统问:“王爷,你说袁熙会怎么选择呢?”

毕竟到了弹汗山城之后,他就只是普通的一兵,而不是养尊处优的袁家二公子。

要是他继续带着八万晋军与咱们作对,还是会有一些小麻烦的。

刘正说:“袁显奕怎么选择,对于兴汉军来说,根本就没有意义。”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咱们可以抓他一次,难道他就可以在一夜之间长进了吗?

我的那位二师兄和他的军师元皓先生是怎么想的,这才是事情的关键。

友若先生是晋国的三大谋士之一。

元皓先生擅长军略,子远先生擅长理财。

至于这位友若先气,不仅集前面两人之所长,更有舌辩奇才。

也就是说只要拥有一个全心全意替百姓办事的友若先生,就相当于同时拥有了子远先生和元皓先生。

文武全才哪?

这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士元,你觉得元皓先生会昏了头,把友若先生这样的大才,拱手让给兴汉国吗?

公达在海上飘泊十年了,始终都没有机会上岸,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友若也是荀家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哪?

庞统问:“王爷,难道友若的投效存在问题吗?”

应该不至于吧?

荀家不是喜欢分别下注吗?

友若投效兴汉国,荀家就会少了一个分支呀?

刘正说:“士元,普通世家的谋算,通常都是以一百年作为计量单位的。”

像隐族九姓,他们的谋算都是以千年作为计量单位展开计划的。

兴汉国大势已成,辽东公孙家族选择了蛰伏对抗,东方家族和轩辕家族,选择了联姻支持。

吕家选择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超神吕布的选择,就是吕家的态度。

如何安置荀家,就显得至关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