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高句丽王
作者:梦里大唐      更新:2019-07-22 19:43      字数:2368

大唐贞观十四年,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派遣世子高恒入唐,来到长安朝贡,重启中断了十一年之久的两国交往。

荣留王继承高句丽王之时,适逢隋炀帝身死,大唐初建之时,唐高祖皇帝李渊,无暇顾及高句丽。

隋炀帝几次东征高句丽,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也沉重的打击了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初登王位,急需整顿国内秩序。

隋末,隋炀帝因三次举兵征伐高句丽而使国内生变,群起反叛,最终导致王朝易主。

而就在隋朝覆灭的之际,战争的另一方,高句丽婴阳王也在该年薨逝,纠葛的仇敌双方几乎同时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后继者,中原政权的唐朝和高句丽继任的荣留王,当务之急皆是整顿国内问题,巩固政权稳定,都不愿将战争的阴霾继续延续下去。

尤其是作为藩属国的高句丽,为了尽早缓和与宗主国的关系,必须首先拿出积极态度,弥合与中原王朝的裂痕,而这个历史使命便落到了新继位的荣留王的身上。

荣留王高建武,又名高成,是前高句丽王婴阳王高元的同父异母弟弟,婴阳王在位二十九年而未立太子,荣留王高建武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了高句丽王位。

婴阳王末年,高句丽虽然以向隋“遣使乞降”,和送归隋朝叛臣斛斯政为条件,获取了隋炀帝的谅解,但婴阳王仍不肯遵从隋炀帝入朝召见的旨意,表现了其保持着警觉和敌视隋朝的态度。

显然,这与高句丽此刻“国亦困弊”,希冀尽快恢复和平环境的政治需求是不相匹配的。高句丽贵族集团迫切及早解决外忧,以腾出精力稳定国内矛盾,恢复经济生产,以防止威胁其政治统治的事情发生。

而婴阳王的态度,则与此刻的政治需求相悖,惹怒了高句丽的贵族阶层,最终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婴阳王逝世前,已经失去了国内贵族的支持和拥护,其支系的失势也是在所难免。

而荣留王高建成继位伊始,隋因乱失国的教训极大刺激着这位新任君主,所以面对中原王朝,便展开了与婴阳王截然相反的政策态度,积极遣使入唐朝贡,谋求与宗主国恢复的良好关系。

自大唐建国后的十四年间,荣留王高建成先后共九次,派使者入长安,向大唐朝贡,一直与大唐示好。

荣留王高建成对唐态度的逆转,源自于贞观五年,李世民“诏遣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往高句丽境内收瘗隋时战亡骸骨,毁高句丽所立京观。

李世民此举,无非是宣抚国中战殁家眷的一种姿态,告慰死者,当然,亦有震慑高句丽,重塑宗主国威严的意图。

但如果认为这是向高句丽宣战的讯号,则是荣留王高建成惊弓之鸟的想法。

大唐初立,历经了隋末之乱,户籍人口从九百万户,骤降至二百万户,民生己是极度凋零,急需一个平稳的环境,让百姓们休养生息。

又急于打通西域,重启丝绸之路,发展国内的经济贸易,敌对势力并不在少数。

李世民此时那里会去想,要佂伐高句丽,前隋炀帝几次东征高句丽,惨痛的教训还不够吗?

而十年之前的这一举动,却被荣留王高建术错误的理解,使其惧怕大唐的李世民,会像隋炀帝杨广一样,再次派大军攻伐高句丽,而是开始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边,千有余里。

此后,荣留王高建成便断绝了与唐朝的频繁交往。

此次时隔十一年,再次派遣世子高恒,前往大唐进贡,朝拜天子,希望与大唐重修旧好。

李世民虽然不满高句丽,在辽东边境上,修筑千里长城,将大唐视为敌人,但高句丽王主动派了世子前来朝贡,还是十分的高兴,并且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回赠了世子高恒非常丰厚的赏赐。

来而不往非礼也,大唐作为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然不能失了礼数。

贞观十五年,李世民派遣职方郎中陈大德,以高句丽太子入唐朝贡,唐朝一方予以答劳为藉口,实为深入高句丽境内刺探情报。

陈大德作为宗主国的使者,来到了高句丽的都城平壤城之后,高句丽的贵族阶层,对于大唐来的使臣,表示了十分的欢迎。

高句丽的大对户渊盖苏文,更是三次亲临陈大德的下榻之处,奉上厚礼,极力的表示对大唐的尊敬,希望与大唐重修旧好。

反倒是荣留王高建成,在接见陈大德的时候,令精兵强将身穿铠甲,排兵布阵进行操练,声势惊人。

表面上,荣留王高建成的做法,似乎是在向陈大德表示,他对大唐使臣的重视,但又何偿没有向大唐示威的意思呢!

其实这也怪不得荣留王高建武,荣留王一直都在警惕大唐,因此一直都在不断的修筑千里长城。

荣留王高建成筑建长城,以抵御大唐有可能的进攻,显然是表现出对宗主国的再次背离与对峙,将十余年努力修和的,与大唐的关系重新拉入冰点。

这种与唐关系的骤然变冷,显然是不符合高句丽贵族阶层,此时此刻的利益诉求。

此时,唐朝捭阖四方,国力蒸蒸日上,海东三国都需依托中原王朝的支持,以在相互对峙中获得最大的优势。

此时与宗主国背离,只会加剧高句丽国内统治的矛盾,恶化其外部环境,在对外关系上处于劣势。

在高句丽贵族阶级的一致要求下,为了保全自己的王位,也为了继续得到贵族阶层的支持,荣留王才不得不派遣世子高恒,前往大唐朝供,重修旧好。

荣留王高建成只从保全自身王位出发,未从大局考虑,高句丽需要仰仗中原王朝的政治支持,所以,在对待唐使陈大德的态度上,与大对卢渊盖苏文是迥然不同的。

陈大德到高句丽后,对高句丽各官守都有厚赠,因此得以了解高句丽国内的所有情况。

见到客居于此的汉人,就一一告诉他们亲戚的存亡情况,以致人人感动得流泪。所以陈大德所到之处,士女们都夹道观看。

回到长安后,陈大德向李世民禀报了,自己在高句丽的所见所闻,由于渊盖苏文时常的向他表示善意,陈大德也不免为渊盖苏文,多说了一些好话。

李世民听了之后说道:“高句丽所辖仅有四州之地,朕若是发兵几万人攻打辽东,各城一定会来相救。

朕若是用水军,从东莱泛海到平壤,是十分容易的事。只是天下刚刚太平,我不想再劳动百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