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老婆女儿从义学回来,时间还早,一家人索性又逛起了汴京城,还领着两人特意去宣德门前的那条大街走了一趟,瞻仰瞻仰这古时候真正住着皇帝的皇宫。
说实话这古城那,逛多了也就那样,毕竟无论从建筑还是街上的繁华程度,以及各种商铺里商品的种类,跟后世的商业街步行街是完全没办法比拟的。
不过一家人在一起逛街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加上这地方,也没啥服装鞋袜箱包店,顶多就是一些首饰脂粉店,逛起来还是非常轻松愉快的。
一直游玩到华灯初上,带娘俩选了家颇为高档的饭店用了晚饭,才优哉游哉地将她们送回了家。
跟一脸便秘状的徐知县随顺便聊了些公事,王浩回到家中匆忙洗漱一番便躲进了书房,准备将之后的几件大事好好捋一捋。
目前最为要紧的还是那件一直搁在心中,对谁都不能讲的烛影斧声事件,之前以为只是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历史趣闻,现在竟然切切实实地与自己有了那么一丝牵连,甚至关系到自己之后的立身之本及家人安危了。因此不得不提前作个打算了。
关于这烛影斧声事件确切的发生时间,王浩大致只能记得是十月份的某天,可是据史书记载,当天是有个赵匡胤拿着玉斧戳雪地的镜头的。这里十月份就会下雪了嘛?身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总感觉农历十月份下雪是不是太早了些。
另外十月份之前的这几个月有没有发生过一些大事,王浩也并没什么印象,只记得有几路大军攻伐北汉这件事。
彼时的辽国,那个在史书上留下过浓墨重彩一笔的辽国萧太后,差不多刚刚坐上皇后的位子,正在竭力地巩固自己的地位,国内的局势差不多刚刚趋于稳定期,无暇再次出兵相助北汉,因此这次出征应该是准备一举拿下太原城的,不过由于中途接到赵匡胤的死讯,不得不提前返京了,等再次出征已经是几年后的事了。
这件事情与自己无关,并不需要过多的关注。
至于其他的,貌似也没啥大事了,因此剩下的烛影斧声这件事情了,此事的说法在后世那是五花八门,从各种传说到各种传闻,随便某度一下就能搜到无数说法。也有比较靠谱的比如百家讲坛这种解说视频。
王浩也没看过正儿八经的二十四史这种权威性学术著作,不过半权威性的东西还是看过一些的。尽管有一些的解说有较大的主观意识,但参考一下也是可以的。
比如《湘山野录》与《涑水纪闻》这两本书中都有记载的烛影斧声一事。大概就是稍微靠谱一些的记载烛影斧声这件事的书了。其中《湘山野录》的作者是个和尚,《涑水纪闻》的作者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可信度应该比《湘山野录》更高一些。据这两本书记载,前面的剧情差不多,后半段的剧情却有很大差异。
《湘山野录》中记载的是赵匡胤去世当晚两人饮酒至深夜,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这个说法有个不合理的地方,即便是亲弟弟,也不应该会留宿宫中,这不合礼数。除非当时赵匡胤就死了。赵二就守在他大哥的尸体边一直挨到天亮即位。而且这本书的作者文莹和尚本身也是个不太靠谱的人,所写的这本《湘山野录》里面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朝章国典、宫闱秘事、将相轶闻,下及风俗风情,主要内容是朝廷高官显贵的一些趣闻轶事,且很多故事都经不起推敲,并没有参考价值。
另一本《涑水纪闻》中的说法是当晚两人饮酒后,赵二就离开了皇宫,直到赵匡胤被人发现死于宫中,才由皇后令内侍总管王继恩传召赵德芳入宫,但老太监却直接去了晋王府找来了赵光义。
至于《涑水纪闻》中所描述的经过,记载明显是偏向于赵二的,就是赵大病死了,然后赵二入宫继承了大统。
尽管如此,也还是能从书中的一些细节处可以看出很多疑点。
首先王继恩为什么不奉皇后的命令直接去找了赵二呢?无非就是他早被赵二收买了嘛。所以一旦出了这种大事之后,他理所当然地会朝赵二家跑。
另一个疑点是当王继恩急匆匆来到晋王府后,首先遇到的是个叫程德玄的医官,这个陈德玄在后世被称为皇帝杀手,后蜀国的孟昶,南唐的李煜,吴越国王钱俶,传说都是被这个程德玄给毒死的。且不管这个说法真不真,反正那几个国主的死都是非正常死亡全是事实。
四更多五更不到的时辰,天还没亮呢,他就等在晋王府了,王继恩上前询问,程德玄回答说是晋王叫他过来的,二更天的时候就来了,一直等在晋王府。
这个疑点就不一般了,一个医官,大半夜的等在这里,等什么呢?上面说了这个程德玄在后来可是被传为皇帝杀手的人物。
唯一的可能就是在等赵匡胤的死讯嘛,而杀死赵匡胤所用的方法极有可能就是下毒,当晚赵二在宫中饮酒时乘其不备在赵匡胤的酒中下了毒了,八九不离十跟后来毒死南唐后主李煜是同一种毒药,牵机药,就是马钱子碱,一种剧毒的神经系毒药。包括后来吴越国王钱俶和赵德芳的非正常死亡估计也是被牵机药给毒死的。
并且在赵二登基之后,马上将这个程德玄升为了翰林使,后来又数次升迁,赵光义亲征北汉的时候也是随侍左右的人物,虽多为闲职,但作为一个小小的医官,能在那件事后得到如此待遇,其内情必然大有文章。
至于后来的金匮之盟,那就更不靠谱了,基本上只是赵普搞出来用来献媚取宠的一个手段,要真的有,当时早就拿出来了。
当然至于下毒这个事情,也只是联系前后一些事情的旁证而推敲出来的,并没有正史记载,更何况即便是正史中所记载的事也并不一定就是事实。经过这些推敲所得出的结论,也只是一个大概的可能而已。
除去这个阴谋论的说法,那有没有可能赵匡胤真的是病死或者猝死的呢?其实也有可能,因为史书中的确有当晚赵匡胤睡下之后鼾声如雷的记载,古人可能不知道鼾声如雷对人体的危害性,但现代医学是有打鼾导致窒息死亡的结论的。或者是酒后呕吐导致窒息也有可能。
饮酒过度可能还会发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导致猝死。
另外睡梦中发生脑梗也有一定可能性。
反正猝死的诱因也不少,如果真的是猝死,其实也可以提早避免。
不管怎样,不让烛影斧声这个事情按时发生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比如阴谋论的关键人物程德玄,应该能成为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其次内侍督监王继恩,也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你赵光义收买王继恩,那我就收买王继恩的专车司机,到时直接就把你拉到景灵西宫的赵德芳那儿去,到了那里总不能再回头去找赵二了吧?或者直接想办法让赵德芳跟那什么皇后提前通个气,让她注意着王继恩一些,甚至直接让赵德芳跟她挑明了王继恩已经被赵二收买了也没事,反正宋皇后中意的皇储是赵德芳。到时也就不会让王继恩去传诏了。
只是这么干的话,保不定赵二会狗急跳墙,到时弄出些流血事件也并无不可能。朝廷上下京城内外都是他的人,就一个没有实权的年轻皇帝,那位置坐着也是朝不保夕的。
所以最好的状况还是看能不能让赵匡胤多续个几年阳寿。这样操作的空间就大很多了。
奇怪的是赵匡胤为什么一直不明确继承人的身份呢?虽然说开封府尹是名义上的储君,当年的柴荣没即位前就是开封府尹加晋王的名头,但那也是因为当时郭威黄袍加身返回京城之后自己的儿子都被杀光了才会立他的外甥柴荣为储君的。
没错,郭威其实也是被黄袍加身拥立为帝的,只不过当时有些仓促没准备好黄袍,披的是面旗杆上取下来的黄龙旗,仓促起事也没来得及安排家人,杀回开封的时候几个儿子都被刘承祐给杀干净了,包括柴荣的家人也给杀没了,所以才会连锁反应出现后周幼帝临朝的局面,才会有你赵大成事的机会。
照这么说,柴荣最后不也是选的自己儿子即位吗,你赵匡胤为什么要一直遮遮掩掩的不明确的立个继承人呢,到目前为止也只是个大家心照不宣的有个默认的储君而已。你要是明确的立个圣旨啥的指定了赵二为继承人,或许也就不会被毒死了。大家也就不用这么忙活了。
或许是真的想传给自己儿子吧?可也说不通,即使真的要培养自己儿子,至少也封个实权给他吧?不但没实权,到现在连个王没封。是一点培养为继承人的迹象都没有。既不给实权也不封王,稍微透点口风出去也行啊,让机灵些的官员看到些风向,好及时的去依附,这样力量才会逐渐壮大,羽翼也才会渐渐丰满。
大的那个都二十六了,对这个世界来讲,二十六不小了。或者你中意的小儿子赵德芳,也快十八了,也马马虎虎能封个王了。
如果是担心自己儿子威望不够不好封赏太过,那去年攻南唐的时候就应该让自己儿子跟去镀个金的嘛。
然而也没有,所以从这几点看,赵匡胤似乎并没有让自己儿子继承大统的打算。
那那个不表态,这这个也不明确,你到底是啥想法呢?在这个年代,五十岁不小了,知天命了,真以为自己还能再坐个二十年江山呢?
当然赵匡胤之所以这样做,肯定有他自己的打算,作为结束五代乱世开创另一个盛世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一定是当时这个世界上最有能力,最了不起,运气最好的的一个人,没有之一。自己则只不过是占了一点点以后世眼光看全局观的优势,况且随着历史逐渐的偏离原有的轨道,这一点点优势也马上会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