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奈斯听到林肯的名号后,大喜过望,这图纸要是林肯写的,那他也可以自己锻造出斩马刀来,虽说时间有可能会久一点,但绝对是正品。
毕竟折叠锻造法他是会的,只是捶打钢锭的时候有些讲究,斩马刀那么多年没有人做过了,制作过程早已经没人能说出明细。
若是再过个上百年时间,估计折叠锻造法都有可能失传,偏偏这些锻造的技巧又被送到自己面前了,只要能做到这些,不愁做不出一把像样的斩马刀。
接下来的时间,莫然每天都是盯紧斩马刀的研发,自从黎澄去研发火器,看到那些需要点燃引线的火铳,黎澄都一直在想方法改进。
毕竟那些引燃火药的火线,一到下雨就无法使用,而且火药也容易受潮,这样导致火铳的威力小射程又短,到如今已经是大明初年了,火铳做的只是起威慑作用,就算在加了铅弹的情况下,也只能近距离射杀敌人,反而没有弓箭手有优势。不过火铳上手比较快,比培养一个弓箭手要快的多。
莫然抚摸头部,今年难得是安逸一年,趁着有这大把清闲的时间,如果不锻造一点厉害的兵器,总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
为此莫然对于火枪投入可谓很大,莫然七年刚刚过完年,莫然就经常会见黎澄,亲切的问候造火铳是不是有什么难处。
黎澄要人,立马给人,要钱给钱,要物资给物资,大明尽一切条件支持你研发。
黎澄也不辜负期望,半年多的时间里,实验长达上千次,最终研究出一款不用点引线的火枪,其原理就像两块燧石敲打一样。
在火枪的末端设置一个击锤,击锤的钳口上夹住一块燧石,引火孔边上设置一个击砧,射击时,扣引火枪下部机关,在弹簧的带动下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
引燃火药击发后,弹簧又会反弹将机关恢复原位。
莫然将这自动点燃的火枪称之为燧发枪,最后莫然又命令人在燧发枪的顶部,就是在枪管上装上一个指引火枪射击而凸出来的东西。这种东西看似无用,却大大加强了火铳射击的精准度,莫然称呼这东西为瞄准器。
这一些发明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莫然感觉到了火枪快可以是取代弓箭手的存在了。
只是黎澄又报告,火药每次射击后都会留下大量的残渣,很影响火枪的寿命,介意把枪管简化一下,若是把枪管分成两半生产,最后在拼装在一起也可以使用的,而且这样生产的话,枪管内部可以加工的更光滑些,火枪的效果也可以更好一点,至于把两个半圆形的枪管怎么固定在一起,到是挺麻烦的。
莫然随即自己去动手,做了一个两头都带铁钩的铁丝,围成一圈刚刚好把枪管给固定好了。这样又省工又省力,拆下来清洗枪管更彻底。
研发武器的同时,莫然又进行了宝贝计划,如今在莫然七年八月份,静娴又怀上了第三个孩子。
静娴怀上孩子的时候,林奈斯也终于做出来第一把斩马刀,莫然和徐聘、项飞等人实验了一下,威力还真不小,这就是正儿八经的斩马刀。
莫然宣布,外借朱棣的那二十个铁匠一用,为了让朱棣答应自己的事情,莫然还到商业专利局跑了一趟,草拟了一份协议。
莫然从应天府选出二百名一流的铁匠,让二十位姓林的铁匠来京师带领他们造斩马刀,这些熟练的老铁匠,不用一个月就能学会这门工艺。
莫然还规定斩马刀收购价为一百两银子一把。其中材料费和工本费大概有五十两银子,剩余的五十两则有朱棣和林氏铁匠分红,当然铁匠学徒也有分红。
朱棣提携林氏铁匠有功,每造出一把斩马刀,分红二十两银子。林氏铁匠造出一把斩马刀,也能得二十两银子。学徒是在林氏铁匠的指引下造出斩马刀的,没有功劳也是有苦劳,也能分十两银子。
当莫然的协议被送到北平的时候,朱棣真的很高兴,若是莫然培育出两百名会造斩马刀的铁匠,每个人一年按最慢的算,做五把的话,一个人他就能分成一百两银子。二百个人则是两万两银子,斩马刀才刚刚投入运行,这些铁匠一旦学成,一年造个十余把是绝对是没问题的,那就是近五万两银子。
朱棣对于这凭空多出的五万两银子很是上心,接到圣旨的当天就把二十个林氏铁匠送出北平府。
朱棣的想法是这些铁匠在北平城里一点用都没有,不如早日送给朱莫然,既能换银子,又能赚人情。
林家众铁匠也对离开北平很高兴,北平再好也不过刚刚温饱。去了应天府的话,不仅有温饱,还有大把的银子拿。
莫然八月份送出的圣旨,不到九月份就见到林奈斯的族人来到了京师,本身是一个多月的路程,林氏族人只用了十余天就来到了应天府。
看到红光满面的林氏族人,莫然问他们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快速抵达炼铁的战场得。
林氏族人齐声呐喊:“是金钱的力量,金钱既可以解决温饱,又能买到许多想要的东西。”
重赏之下的林氏族人很强力,半个多月就教会了学徒,本身说着一个月才能打造一把的斩马刀,二十天也能做一把出来了。
这些事实无疑可以证明,承包制的伟大……
远在北平的朱棣也跟着高兴,因为这样算的话,林氏铁匠一年能给他制造将近七万两白银的利润,他从黑市花四两银子买一石米,可以熬成粥养活四个护卫一年的口粮,也就是说自己稍微添点钱,就能养活自己的七万多精锐护卫。。
朱棣没想到是此时在应天府的莫然,正在咧嘴笑那。
莫然手里拿着一份名单,正是朱棣从黑市采购粮食的账单,上面写的很详细,朱棣几日几时采购多少粮食,花了多少钱,采购了多少批次,上面记得是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