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德年十一月十五,宜迁居,宜嫁娶,诸事皆宜。今日更是镇王爷迎娶靳海国公主举国同庆的大日子。
圣江国的街上到处张灯结彩,灯笼高挂,树上满是红绸带,一眼望去全是一片一望无尽的喜庆的红色。十里红妆,大抵说的就是这幅模样了吧。
迎亲的道路上已经被人清空了出来,以备迎亲队伍能顺利通过。但是街上看热闹的人特别多,看热闹的民众们被士兵被围在了外围。众人都伸长了脖子想看新娘子的外貌,想知道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子才能配得上圣江国名震四方的镇王爷。
“你说靳海国公主是不是长得很美?”路人甲问道。
“当然了,不然怎么配得上我们镇王爷。”路人乙回答道。
圣江国镇王爷齐云扬,两年前当今圣上登基后便封当时的皇二子齐云扬为镇王爷,下旨让他带兵镇守边关。正是由于镇王带兵镇守,原本硝烟四起的边关这两年一直平静无战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因而百姓对镇王是赞不绝口。此次,镇王因为迎娶靳海国公主,这才得以返回京城举行婚礼。
而靳海国的靳香凝公主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只因她出生时便身带异香,靳海国皇帝便为她取了“香凝”这个名字。靳公主从小乐善好施,更因她习得一手卓越的医术,救了不少的人,在靳海国名声甚高。靳海国皇帝也将这公主当成掌上明珠,一直悉心呵护,让人怎么想不到的是皇帝竟会同意自己最宠爱的女儿远嫁圣江国。想必镇王爷是真真喜欢靳公主,这才求得美人归。
不一会儿,礼乐的声音由远及近,这是公主的迎亲队伍来了。只见一顶八人大轿浩浩荡荡地在街上前进着。轿子两侧簇拥着喜娘和丫鬟们,轿子后面还跟着一箱箱装着嫁妆的大箱子,这嫁妆的数量可是大得惊人,想必靳海国皇帝将公主的嫁妆备得十分丰厚。周围士兵们神情严肃,不断观望四周,以便应付突发状况。
今日的靳香凝是第一次离开驿站的范围,来到京城这一个月来她还未曾有机会去驿站外的其他地方过。今日是她呼吸到驿站外的空气,却也是她与镇王大婚,成为镇王妃的日子。想到这,靳香凝不禁抓紧了自己嫁衣的一角。轿外不时有人在低声讨论着自己话语或多或少飘进了靳香凝的耳里。
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在绕行了大半个京城后,轿夫抬轿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靳香凝知道这是预示着快到镇王府了。
“落轿”。喜娘的声音高高响起,大红花轿稳稳地落了下来。花轿落下来之后,周遭的礼乐声依旧没有停下来,周围看热闹的人更多了,众人都想看看这镇王爷的婚礼是如何的盛大。
“见过王爷。祝王爷和王妃白头偕老,永结同心。”喜娘见到镇王从府里走出来接新娘子,赶紧上前说着一些吉祥话。但是身着一身大红色新郎服的镇王却一语不发,脸上的表情让人猜不透他的想法。难道大婚王爷不该笑得合不拢嘴吗?
“喜娘,吉时快到了,别耽搁了。快请王妃落轿吧。”镇王府的管家见众人皆对自家王爷的漠然议论纷纷,赶紧在一旁打着圆场。
“是是,请新娘子落轿。”喜娘的声音一落,周围的民众突然向前挤,因为每个人都想趁机看看新娘的外貌,是否配得上爱民如子的镇王。
满身大红色装扮的靳香凝被丫鬟小心搀扶着下了花轿,新娘子一下轿,在场的众人就闻到了一阵香味,这公主真的是名不虚传啊。靳香凝透过盖头,她望见了自己眼前高大俊朗的王爷,这位即将要成为自己夫君的人。自己的手不知何时被人塞上了花球的一头,另一头被齐云扬牵着,靳香凝就这么被牵引着踏进了镇王府的大门。
见到王爷将新王妃迎了进去,周遭的民众顿时欢呼雀跃。
“各位,王爷在府内摆设了宴席,各位如不嫌弃,请入内同饮一杯水酒。共贺王爷大婚。”镇王府的管家蔡鸿的话一落,守门的侍卫自觉地让开了一条道。群众一听也相拥着进了王府恭贺王爷大婚之喜。
原本蔡鸿就不明白自家王爷明知道京城中的官员只是送上贺礼而不参加婚宴,却还吩咐自己照常准备宴席的举动,现在想来王爷这是准备与民同乐。这也好,原本自己以为王爷与王妃的婚宴会十分冷清,没想到现在却更热闹,收到的祝福却更多了。
两年前,本是皇二子的齐云扬是皇位继承者的不二人选,不料皇三子齐云皓却在众人的诧异中继承了皇位,成为当今圣上,改年号为圣正。齐云皓登基后下旨封齐云扬为镇王,镇守边关。原本以为镇王这辈子都不会回到京城,没想到因为迎娶靳海国公主而返京。圣江国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皇族中人成婚都可返京设立府邸,而镇王迎娶的是他国公主,返京更是毋庸置疑。
当今圣上为此还特地下旨为镇王兴建府邸,派人监工。可朝中的官员们却是一个比一个精明,只是送上了丰厚的贺礼却不敢参加镇王的婚宴,生怕圣上一个不满自己官途可堪。没想到镇王却一丁点也不在乎,反倒设宴与民同乐,让婚宴收到了满满的祝福。
拜过堂后,靳香凝被人带到了房间里,此刻齐云扬已经出去应酬外头的参加宴席的人了。
盖着厚厚的盖头,这身凤冠霞帔压得靳香凝自己快喘不过气来,嫁衣是京城里最好的绣坊制作的,上面嵌满了珍珠和金丝绣成的花样。房间里十分安静,随身伺候的丫鬟连大气都不敢出,只剩下龙凤烛燃烧时发出“嘶嘶”的声音。
靳香凝进京时只带了两名贴身侍女,春琴和夏棋。当今太后听说后便说公主身边伺候的人太少,便分派了四名丫鬟诺儿、慎儿、真儿和信儿,还有宫里一名刘嬷嬷,这五人以后随身伺候公主和镇王的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