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卧阶一问
作者:贝克洋葱      更新:2019-07-28 14:13      字数:2342

当下,呼笑从侧边的一间厢房出来,三转两绕的便到了正殿。这时才总算见着了几个正而八经的僧人,静坐于殿前的台阶上。

他们静坐的姿势,很奇特,一下子就吸引了呼笑的注意,就是四肢和躯体怎么放都行,怎么舒服怎么来,所以每个人的坐姿都各不相同。其中有个模样清秀的小僧甚至是半躺着的,那已经不能称之为“坐”了。

他们可是专业修行者,他们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件事:我是对的!

呼笑停了下来,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这些一动不动的僧人,仿如在欣赏一场精彩纷呈的表演。

一直以来,无论是养父卡洛韦还是巴甫导师,都要求我必须按照他们的标准修行,让我白白吃了不少苦头。哼哼,这回该找他们算账了!

他坐了下来,把每个僧人的姿势挨个地模仿了一遍。心说:在中国当和尚真好!中国,老大就是中国人的后裔,而我可算半个......

等等,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如意禅?

呼笑所学的宗教知识并不多,但他知道佛教是高蹈出世的,而东亚是一个例外。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而后日本后,逐渐被世俗化了;尤其是在与道家、道教的交融过程中,它获得了一种既出世又入世的灵活性,并因而有了一个新名字:禅。

之所以呼笑对“禅”有所认知,是因为当代几个主要的冥想流派都声称自己的功法渊源于禅。而静坐几乎是一切冥想功法的基础。灵修者在静坐时往往采用标准的跏趺姿势,那样更容易入静。

但我是资深灵修者!某人常以此自勉。

他以自己的方式修练斩念法,闯进了神奇的冥想世界——在卡洛韦和巴甫的全部教导中,都对它只字未提,可见连他们都没见过。的确,这非常值得骄傲。

所以姿势并不重要!听说如意禅就是这样的!好吧,那种自由随性的功法恰好契合了他对自己的放纵,尽管他对如意禅的那点可怜认知全部来自于道听途说。实际上他也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学什么禅。

所以当下的行为,不过是一时兴起。

喏,没练一会儿,他就撇起了嘴:好像也没那么好玩嘛……便想拍屁股走人。忽然,从山门方向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扭头望去,只见先前出去的梁山头领们都在拼命地往回跑,个个神色慌张,才一眨眼的工夫,竟全都散入四周庭院,不见了踪影。

正纳闷呢,又见一队官军旋踵而至,清一色的神臂轻骑。

而当骑兵们在殿前左右分列后,从中间走出来的,却是几个玉带锦袍的文官。有人通传:“魏国公张浚、参政李邴、礼部侍郎张九成、内翰汪藻、给事中冯辑、中书舍人吕本中、状元汪圣锡......”

接着,身后有人唱示:“默照院执事尚明禅师出迎......”呼笑回头仰望,见一群僧人从大雄宝殿里走了出来。

原来,这些官员是来此谒佛的。幸而梁山好汉们逃得及时,并未被发现。这下有意思了,接下来应该有好戏看……

“足下何人?”

正等着看戏呢,一个声音传进了耳朵里。呼笑忙又把脑袋转了回来,举目一看,乖乖!所有官员在台阶前一字排开,都拿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呢。“嘿!你们不去理佛,看着我干嘛?我是谁关你们毛事?”

好嘛,你横卧在台阶上,教人家怎么过去?你挡道了知道吗!

哦哦哦,这位观众朋友总算搞清楚了状况:合着俺也是戏中人,而且瞧这戏份也不算少……但是!我应该是主角才对呀,嗯嗯,走哪儿我都是主角,必须的!

话说刚才那几个静坐的家伙呢,啥时候溜了也不带响儿的?哦,群众演员!

他在这儿高乐,被佛教信徒看在眼里,却变得大有深意。见有人阻止自己进殿拜佛,这些个官员都不敢举步,生怕足下这位拦路者是佛主派来考验自己的——不,不是生怕,是巴不得。

张浚最先开言,他见呼笑一边坐禅一边说话,便问众人:“世间有醒禅乎?”

李邴应道:“无有亦有有还无。”

汪藻应道:“佛是永醒人,人是未醒佛。”

众人点头称善。

而呼笑听了,却皱起了眉头。

先前乌色气旋生成,使意象重现,乃是本心明悟所致,而非突然陷落,这是一个巨大收获。

那一刻,他真切感受到了自己的意志,以神识形式从本体散出。神识所过之处,万物无分内外,皆纤毫毕现;这种事情从理论上说,只有在使用四维仪观察三维世界时,才可能发生。这是一种全景观察能力,巴甫导师说过,获得这种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凝神——即觉醒。也就是说,自己已然觉醒无疑。

但是,初生的气旋却被一道闪电轻松击溃,使他当场从觉醒境界跌落了下来。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他万分迫切地需要找到原因。于是他问:

“如今我既醒又未醒,该怎么办?”

此言一出,官员们皆惊疑不定。那些刚刚从两侧走下台阶的僧人们,这时也陷入了沉思。

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把呼笑这个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陌生人及其言行,当成了一次促发自己开悟的契机。这是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相较于西方一神教而言的话。

成佛,必然是困难的,必然比上天堂困难得多。

于是大多数中国佛教宗门都退而求其次。比如追求往生极乐,就大大降低了难度,但比上天堂还是要高一个级别的,成功亦非易事。那就自然还有门槛更低的,比如追求世俗福报,甚至保佑平安、生子、发财等等,不一而足。

这便是中国佛教的灵活性。

而禅宗追求的是法身成就,它的必要条件是开悟,有时也称顿悟,难度可以用“很高”这个词来形容,介于成佛和往生之间,所以绝大多数禅宗弟子终其一生也做不到开悟,尽管他们珍视每一次机会,且对机会非常敏感。就如同当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强烈欲望,其实在其宗教生活中是普遍常见的。

换句话说,悟不透就放弃也是家常便饭。

呼笑卧阶一问,难住了所有人,半晌没个应声的。由是他撇了撇嘴,抱怨说:“原以为你们是专业修行者,理所当然能为我解惑,看来,还是得靠自己了。”说完将眼睛一闭,正而八经地开始了静坐。

下面的人则慢慢开始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