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崔文卿与荷叶主仆出了杨府大门,一并朝着洛阳东北方的上林坊щщш..lā
从新中桥过得洛河,一片高高的坊墙出现在眼前,绕过拐角之处,便已看见上林坊坊门。
崔文卿也不多做停留,带着荷叶直入坊门之中,根据当初苏轼离去时所留下的地址,顺着大街仔细寻找。
片刻之后,下得长街拐进了一条小巷中,沿着曲曲折折的道路走得半响,一片幽静的房舍已是出现在眼前。
可见红漆脱落的木门上贴着尉迟敬德与秦叔宝两位门神画像,木门两边还挂着两张红色桃符,从其龙飞凤舞的大字以及琅琅上口,对仗工整的楹联,便知道这幅桃符应该是出自苏轼的手笔。
崔文卿上前登上了三级青台,叩响了屋门,咚咚之声在宁静的小巷中传了很远。
随着“吱呀”一声清响,房门被人从里面打开了,探出一个虎头虎脑的垂鬓书童,脆声脆气的问道:“你谁也?找何人?”
崔文卿抱拳笑道:“在下崔文卿,特地前来拜见苏公子。”
“哦,你等着。”书童懒洋洋的应得一声,掉头将视线投入了屋内,扯开嗓子喊道:“公子,外面有个叫崔文卿的人找你。”
一阵短暂的沉默。
忽地苏轼惊讶的嗓音已是从不远处传来:“噢呀,甚?崔兄来了?”
紧着这便是一阵木屐砸在地上的急促啪啪声,穿着一套麻布汗衫的苏轼已是脚步匆匆的走了过来,年轻俊朗的脸膛上荡漾着惊喜的笑意。
崔文卿见他发髻未梳,头发披散,衣衫简单,脚蹬木屐,不禁哈哈大笑道:“今日有幸,得见苏兄魏晋名士风范也,实在来得巧。”
苏轼笑嘻嘻的伸出拳头在他肩膀上猛击一下,好笑言道:“文卿啊,魏晋名士乃狂荡不羁之风范,我苏轼岂可比也!今日恰好有空在家内读书,为求凉爽,也就这般着装了。”
说完之后,他不容分说的把崔文卿拉近了屋子,对着那小书童吩咐道:“小虎子,速速将我珍藏的那一坛越州女儿红拿来,我今日要与文卿兄痛饮一番。”
小书童吐了吐舌头,唠叨一句“你又要喝酒。”这才转身去了。
崔文卿这才有机会打量苏轼所居住的这片宅子。
此宅毗邻于宁静小巷,倒也显得有几分让人心生祥和的安静。
院子不大,但花草树木皆有,只是那些花草未经修葺,有一种自然生长的狂放之美。
院子北面的正堂乃是一间青砖瓦房,紧凑中透着几分简单,如果用来装点门面,显然有些差强人意了。
似乎感觉到崔文卿正在观赏自己的房舍,苏轼一脸微笑的言道:“寒舍简陋,倒是让文卿兄你见笑了。”
崔文卿笑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哈哈,就你会说话。”苏轼大笑了一声,伸手作请道,“这段时间正堂内闷热得很,文卿非是外人,走,随我到里屋就坐。”
“好!”崔文卿点了点头,这才转身对着门外招呼道:“小荷叶,还不把东西提进来。”
话音刚落,娇俏可人的荷叶便提着几件府州特产礼物跨进了门槛,对着苏轼笑嘻嘻的拱手道:“荷叶见过苏公子。”
“呃……”苏轼很明显是愣怔了一下,紧接着呆呆的望着荷叶半响,恰如炎热的夏季被一盆冰水从头灌至双腿,冰凉凉一片。
见他神情有异,崔文卿好奇询问:“苏兄,你这是什么了?”
苏轼面如土色,嘴唇瑟瑟抖动着,后退数步猛然惊恐大叫道:“鬼啊……”
这一嗓子将崔文卿和荷叶都是吓得不轻,两人面面相觑少顷,猛然间,崔文卿想到了什么似的一拍额头,失笑言道:“糟糕,怎么把这件事忘记告诉他了……”..
暗感好笑之余,他连忙扶住苏轼示意不要惊恐,便将荷叶死而复生的事情真相原原本本道来。
及至听完,苏轼这才恢复了镇定,拍了拍胸口苦笑道:“文卿兄,你可是瞒得我好苦,待我今日突然见到荷叶,当真是吓了一跳。”
崔文卿无不愧疚的笑言道:“当初为求保密,故此这件事只有我和娘子两人知情,还请见谅了。”
“无妨无妨。”苏轼毫不介意的笑了笑,赞叹言道,“面对歹人的阴谋,文卿兄将计就计救荷叶脱困,实乃足智多谋,在下实在佩服,当初苏三得知荷叶亡故,还曾伤心了一段时间,现在若她得知荷叶安然无恙,必定会高兴万分。”
在府州城的时候,荷叶已经与比她年龄大不了多少的苏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听到苏轼之话,便忍不住笑问道:“对了苏公子,不知苏三现在何处?”
闻言,苏轼却是面露古怪之色,吭哧笑道:“她在我爹府中,并没有与我住在一起,改天我再带她出来与你一见。”
荷叶一听,欣然点头了。
绕过正堂来到里院,却是一片不大不小的院子。
院内一颗枝干虬结的老树,一泓小小的水池,再者便是一片搭建得甚是规整的葡萄架,串串葡萄犹如玛瑙般低垂而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苏轼将崔文卿请到葡萄架下的石桌前落座,亲自站在石凳上摘下几串葡萄,拿到水池中洗净之后,这才转身走来将葡萄放在桌上,笑道:“来,尝尝。”
崔文卿也不客气,扭下一颗葡萄放在嘴中大嚼,含糊不清的言道:“看样子,苏兄你似乎对我突然前来洛阳一点也不惊奇啊。”
苏轼哈哈一笑,心内却又一些不能告诉崔文卿的秘密。
因为他返回洛阳后得知,安石丞相得到他的禀告知晓了崔文卿的才华之后,可是入宫请求官家,让陈学士收崔文卿为学生。
官家对于安石相公之请尤为上心,没过多久便微服来到国子监与陈学士商议此事,陈学士自当满口允诺。
故此,才有了崔文卿前来洛阳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