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重苦夏》评论精选之与“浪子”问答篇
作者:sindy迪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022

浪子之情评论:

老实说刚开始看的时候并没有好感,因为唐太宗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不过长孙无忌和唐太宗的故事还是很吸引人,唐太宗的死是必然的,只是没想到会悲成这样也实属不易——

作回复:

呃,其实老实说,能吸引到像你这样本来不喜欢但最后能改变心志的读,才是偶这小说最大的成功之处啊~~~

世民绝对也是偶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不可能再有比他更让偶着迷的鸟~~~当然偶知道有些人爱一个人物,就把他当神灵一样尊崇起来,容不得半点人间烟火的污染的。但偶爱一个人,就是把他的各个方面都掘出来。可能已经不是历史上的那个他,但那确实就是我所爱的那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不在坐在神坛上供人膜拜,而是就坐在我的身边能与我同悲同乐、可以相拥而泣的朋友~~~~——

作回复:

说到结局世民之死的悲,这个效果也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本来我确实是打算写成悲剧,但最后的结局严格来说不算是悲剧,因为这样的死亡其实很正常的,人总要逝去,这是自然规律的必然。

但那样的悲——我自己这个作,是看一次就哭一次的,绝对没有夸张。昨天又重看一次最后一章,仍然是哭了出来。而我知道很多读,在最后都是看哭了的,至少是鼻子酸酸的想流泪吧。不少读甚至也跟我一样,都已经反复看了很多次,每次再看,还是会哭——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纪录了。不是因为非自然的悲剧结局,完全靠的是对当时气氛与感情的渲染,可以一再地让阅读的人重新进入小说中的人物在那一刹那里的悲伤状态。原来文字本身,确实可以有那样纯粹的魔力啊~~~~

浪子之情评论:

同意作的观点,我也不喜欢被神话起来的唐太宗,最喜欢作那句“我李世民这一生精采绝伦,君临万民、中外归心的好事做尽,手杀兄弟、不孝失悌的坏事也做尽了”作的一句话写出了唐太宗的一生——

作回复:

嗯,这句话,偶个人认为其实把世民刻画得很帅,但还是有世民粉看了觉得刺眼。这一句其实有网友跟我商榷过的,把有关的情况再贴一次在这里吧:

a1essia评论:

这个嘛,大概可以归因于我们对“铁杆”的定义8同吧,干笑。比如说,……还有什么诛杀手足的坏事做尽,也是值得商榷的。诛杀手足没错,但离“尽”还差了很远吧?至少他是在自己安危受到威胁情况下动手,而不是坐稳江山后再斩草除根,相比历史上很多皇帝,算是宽厚的了。这里不想去探讨兄弟俩争皇位到底是谁的过错——

作回复:

……难道你没看出来,那句由小李自己说出来,不是一种陈述事实,而是一种表达气概?是用来折射出小李的自信与自负,还是那一句,就是睥睨世俗——在世俗看来,杀兄杀弟无疑是坏事,道德上的大污点,但小李以这傲慢的语气地说出来,等于是说:那又怎么样?我就做了!无论你们认为是对是错,我做的,就是精彩绝伦的事!我不会因为你们认为是错的,我就不敢认!

当然,我不认为真实历史上的小李是这种想法的,我认为他其实是个很在乎道德评价的人,所以改史啊,后来重定李建成的封号啊,又分别过继自己的儿子给建成、元吉啊,都无疑是他道德良知确实有愧的表现,跟这里写的小李相比,气势还是差了些。

浪子之情评论:

今天将作的这篇小说又看了一遍想提一个个人的观点,既然作将长孙无忌写在唐太宗之前又是以长孙无忌的视角切入为何不另加一章写长孙无忌在贞观二十三年到其死前这几年其是如何度过的呢?看到李治会使他想起唐太宗吧?他又是以何种心态来替李治治理朝政的呢?还有长孙无忌在死前又会是何种心情。若作把我的好应该会不错的——

作回复:

对于你的意见,我的回答有两个:第一,其实这小说的主角严格来说是李世民,不是长孙无忌,因为这是一个庞大系列的第一部,所以原则上只会写李世民在生的情况。

第二,这小说是倒序的结构,开头的《序章》就是写世民临死的情况,所以最后一章也是写他的死,总体上的效果,就是整部小说在倒数着世民的死亡。如果再加一段高宗时期的,这个效果就不好了。

另外呢,其实我个人连贞观时期的事都不太想写,如果不是因为要写世民与无忌之间的感情就不能不写贞观的话,我甚至只想写到玄武门结束之处。还要进一步写永徽年间,我真是半点兴趣都提不起来。呵呵,这纯粹是个人的兴趣而已。

浪子之情评论:

原来如此啊。我觉得作将人物心里把握的很好觉得作写的很真实,尤其是看在结尾那部分时就好像身临其境,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长孙无忌的哀伤——

作回复:

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因为用了第一人称的缘故吧。但第一人称也有其危险之处,容易太过投入,如果读不能同样地投入,会觉得很雷。有读写过这部的评论,说本来觉得第一人称的小说大部分会显得很幼稚,幸好这部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感觉~~~~~

看你的评论,几乎会觉得你是长孙无忌的粉,而不是世民的呢,哈哈~~~~

浪子之情评论:

不论是因为自保还是争夺皇位可以做出杀兄弑弟之事说明李世民不是感情用事之人,可是李世民死前为何会对褚遂良说出‘我死之后,你要保护无忌。若你放任别人伤害他,就不是我的忠臣。’的话语,李世民明知道他死后李治即位就更不可能杀长孙无忌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说?还有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外戚乱政而且以贞观晚年来看长孙无忌想要乱政的确有这个能力,可是为什么这个历史上最有乱政实力的人却偏偏没有这么做?光这两点就会让人产生遐想

@@@@@@@@@@@@@@@@@@@@@@@@

msn聊天记录

Logyinetbsp;说:

我這才見到浪子留了那麼多言

嗚~~

在讚偶~~~讚偶~~~~

好開心喔

讚迪迪的太多了

==========

对于你的意见,我的回答有两个:第一,其实这小说的主角严格来说是李世民,不是长孙无忌,因为这是一个庞大系列的第一部,所以原则上只会写李世民在生的情况。

第二,这小说是倒序的结构,开头的《序章》就是写世民临死的情况,所以最后一章也是写他的死,总体上的效果,就是整部小说在倒数着世民的死亡。如果再加一段高宗时期的,这个效果就不好了。

==========

我覺得你這兩個見解有不足之處

sindy说:

我知道你的意思

Logyinetbsp;说:

第二點相當滿足

本來就是這樣,本來就是要尾呼應的

我覺得第一點有牽強

sindy说:

第一点当然

其实我举的理由

其重要性是倒过来的

哈哈

最后一点最重要

第一点最不重要

哈哈

Logyinetbsp;说:

你不應該說因為這篇的主角是李世民

所以只寫他在生

這篇是特別的

然後後面說李世績又突然會說世民死後

我覺得這解釋不夠圓滿

有點自打嘴巴

其實第二點已經夠解釋了

如果再寫下去

餘韻太長

反變成雞肋

sindy说:

其实不是这样的

是啊

当然不会写

绝对不会

第一点

其实也是理由的

偶本来就是这么想

但写到最后

想到李世绩篇是例外的

所以加了这个括号

也不是自打嘴巴

这里的理由比较复杂

我懒得写出来,也不想剧透李世绩篇

Logyinetbsp;说:

我不知道內情

就會覺得你在自打嘴巴

為什麼有的有

有的沒有

那樣子

sindy说:

先,那个是史书有记载的

李世绩那个跟世民有关的情节

不是偶编的

但如果现在写世民死后的无忌

那是要凭空编的

偶要有史实的支持

是因为李世绩有那样的史实

所以偶会写到后期去

Logyinetbsp;说:

其實長孫無忌在世民死後也相當精彩

我明白為什麼他想看

sindy说:

无忌在世民死后的精彩,与世民已经无关

至少史书上看是这样子

看不到世民的影子了

褚遂良都还有些

例如李治坚持要废立皇后时

遂良还哭着说

先帝临死时

牵着陛下和皇后的手对我说

这是我的佳儿佳妇

都托付给你了

现在我怎么能眼看陛下废掉皇后

我死了也没有面目到地下去见先帝啊

诸如此类

大意如此吧

但无忌是从来没有再提世民的

Logyinetbsp;说:

無忌的戀情很多都是編的

在千重苦夏中

如果要提都可能是編的

浪子他可能是想這樣子

sindy说:

怎么说呢

是世民对他的恋情

这是有史实支持的

可能不是双方性的

但世民对无忌就真的很好

于是我们推到是很爱

但一旦世民不在了

这根基就不在

不好编了

我不想完全地瞎编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Logyinetbsp;说:

你不是那樣的作

我反倒是那樣瞎編的作

sindy说:

如果要瞎编

那不如完全不要写历史同人

就写完全虚构的

这样还少些束缚

但这些说起来太复杂太麻烦

Logyinetbsp;说:

這是各人的原則有不同吧

我在這上面跟你觀點不一樣

sindy说:

也不是吧

写历史同人的话

这当然是需要的

你写的也会有根基啊

不会完全没有嘛

Logyinetbsp;说:

這是一個程度的問題

可以寫得很有根基

可以順藤摸瓜,憑些蛛絲馬跡來寫

sindy说:

世民死后的无忌

与世民的关系在史书上是百分百地没有

你说程度就这样回答你

完全没有

Logyinetbsp;说:

千重苦夏因為是第一人称

所以相當地隨意

是說無忌想些什麼

可以隨他想

sindy说:

他想什么,毕竟是外在的东西的折射

外在没有东西

没法写

完全架空当然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