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玉皇庙的传说
作者:捡贝拾珠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937

一行四人,来到了果村玉皇庙前。抬眼望去。那庙宇宽广雄伟,富丽堂皇。先自在心了产生了一种敬畏与虔诚。在李二嫂的带领下,在庙的前后左右观看起来。

玉皇庙分前殿、后殿、东、西、北三阁。北阁最雄伟,是一个四棱柱形重楼式建筑。走廊外延,抱柱林立,金砖琉璃瓦盖顶,顶脊双吻对称。正中葫芦冲天,四角飞檐,檐下铜铃下垂。脊兽栩栩如生。玉皇爷的坐式铜像就铸在这里。底楼只铸到玉皇爷的肩,二楼上是玉皇爷的头。一个**,若踩着玉皇爷的肩膀伸手向上,只能触到眉毛。玉皇爷头戴冕,冕前后垂旒,身穿圆领大袍,两腿屈,膝下垂,双手相握,神采奕奕,威严肃穆。

三个姑娘在玉皇爷神像前进了香,磕了头,少不了祷告一番。然后在李二嫂的带领下,到庙门外一家茶楼里歇息。

四人一边喝着茶,一边透过茶楼的格子窗观看外面熙熙攘攘游庙进香的人们。梅兰花很想知道有关于皇庙的故事,对李二嫂说:

“干娘,玉皇庙这么雄伟壮观,一定有不少传说吧。”

李二嫂乐得卖弄才华,见“才女”向她提问,高兴地说:“那敢情,关于这庙,老人们的说法可多哩。”李二嫂清了清嗓子,娓娓道出了这么一个传说:

传说,明朝初期,永乐皇帝朱棣与师爷刘伯温北上寻找修建国都地址时,最初寻找到这里。看到果村一片龙脉,风水甚好。但是,掘了一锨土,再放进去却盛不下。看出这一代富有,人群中七分坐轿的,三分抬轿的。怕在此建都后坐轿的更多了,没有抬轿的怎么行?便又向北寻去。北行七十里,走到了乌由县东北角上的崇教寺上,看到那里比这里更富,光有坐轿的没有抬轿的。就想返回到果村。这时,果村的龙脉已被玉皇爷占了。只得又北行七百里,建了现在的北京城。

据说,在刘伯温选都城选到这里时,玉皇爷选庙址也正好选到这里。待刘伯温走后,玉皇爷就把那一派龙脉用神光罩住,然后托梦给当时的乌由县知县,命他在果村这一带给他修一座庙。并嘱咐说,修庙的银子向“叫街的”要;木料向“辣脸的”要;图样向“卖玩具的要饭的”要。知县醒来,觉得梦蹊跷。何况修庙建寺是行好的事,就尊了梦中玉皇爷所言,立即出榜,招募名师巧匠修建玉皇庙。

要兴土木,必须有银子。县库里的银子又都有用项,知县就命张监工带领衙役们到集市上向“叫街的”去要。

这“叫街的”本是乞丐,但这类乞丐不是伸手讨要,而是“爷爷奶奶”的狂喊,声嘶力竭,掳人神经。客商们怕他的狂喊影响买卖,只好施舍些打走。

张监工带领衙役来到集市上,正好遇见一个“叫街的”正在沿街狂喊。他们就把他拉到一个僻静处,向他要钱。“叫街的”哭丧着脸说:“我要有钱,就不出来叫街了。”张监工见逼不出钱来,回去交不了差,就命衙役们打那“叫街的”。打得“叫街的”没法了,指着身下的土地说:“这地下有银子,你们刨吧。”衙役们拿起镐来一刨,真的刨出两大瓮银子来。

知县见真应了那梦。十分高兴。就又命张监工带领衙役去向“剌脸地”要木料。

这“剌脸地”也是乞丐。这类乞丐是手持一把利刃。对着客商狂喊。客商如不出钱。就朝自己脸上下刀。弄得满脸血污。惨不忍睹。在自己地货摊前出了这类事。客商也觉脸面上不光彩。只好早早地施舍些打走了了事。

张监工带衙役又来到集市上。把一个“剌脸地”拉到一个井台旁。向他要木料。“剌脸地”怒目圆睁。倒向他们要起填肚子地东西来。张监工就令衙役给他买了吃食儿。“剌脸地”吃饱喝足。心里想:“他们向一个要饭地要木料。真乃天下之大滑稽。我何不就以滑稽对滑稽。”于是。就指了指身边地井说:“这井里就有木头。你们往外捞吧。捞够了就言一声。”谁知。话音儿刚落。那井里就冒起了白雾。滚起了水花。那成梁成檩一根接一根地从井里漂上来。众衙役们抬地抬。扛地扛。不一会儿就捞了小山似地一大堆。一个衙役累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对张监工说:“不少了。再捞就用不了了。”话音儿刚落。那井中一幅上来地木头就一下子不见了。气得张监工搧了那个多嘴地衙役两巴掌。

有了银子和木料。知县又命张监工去向“卖玩具地要饭地”要图样。

这“卖玩具地要饭地”也是乞丐。这类乞丐就是拿了一些小玩具。一边卖些小钱。一边用玩具换饭吃。

张监工带着衙役。走了九九八十一乡。赶了七七四十九个集。抓了八八六十四个“卖玩具地要饭地”。也没要出图样来。

知县气极了,对张监工说:“眼下工匠来得这么多,只等图样了。再宽限你三天,到时还找不到,决不轻饶你。”

张监工吓得冷汗直淋,只好带领衙役二次出门去找。眼看日落西山,三天期限已到,图样仍无着落。张监工心里一着急,那眼泪就跟滚黄豆粒儿似的一个接一个地滚了下来。

正在这时,一个穿戴很破的老头手里拿着要饭碗,肩上扛着青竹竿,青竹竿上拴着一串蝈蝈笼子,拖拖拉拉地向这边走来。一边走还一边嘟囔着:“蝈蝈笼,好式样,多花钱,不上当。”

张监工闪泪眼一看,那蝈蝈笼子编制得十分精致,尤其那上边最大的一个,是四柱形重楼式样。四角飞檐,正中圆葫芦冲天。心想:反正旗限已到,且买回这最大的一个交差,权当一时。于是,就喊住卖蝈蝈笼子的。要买那最大的一个。

卖蝈蝈笼子的老头看了他一眼,说:“我这蝈蝈笼子是成套的,要买你就买一套,单个不卖。”说完继续往前走。

张监工没法,急忙追上,说:“一套就一套,单凭老者开个价。”

那老头回过头看了看他,笑眯眯地说:“我这蝈蝈笼子是闲来无事编着玩儿的,你要真喜欢,就送给你吧,什么钱呀、价的!”说完把竹竿给了张监工,头也不回地走了。

张监工接蝈蝈笼子在手,暗想:“这老头,买一个倒不卖,全要了又不收钱,真是个怪人。”回头再看时,哪里还有那老头的影子?知是遇上了神仙。忙回县衙,向知县报告了此事。

知县叫来工程总管,参看那笼子。工程总管一摆布,殿堂、阁楼、庙宇、亭台……共七七四十九座。整个图样,宏伟壮观,为这一带所罕见。知县十分满意,就下令动工,按照蝈蝈笼子的样式修建起了玉皇庙,炼铜水铸起了玉皇爷圣像。

玉皇大殿是二层楼,高十数丈。底楼只铸到玉皇爷的肩,二楼上的头,怎么也铸不上去了。正在着急,一个卖玩具的老头手举着一顶花花绿绿的帽子走了过来,一再要修庙的人们买他的帽子。张监工没好气地说:“头还安不上哩,还买哪门子帽子?”卖帽子的老人“哈哈”笑道:“过了这个村,在没这个店,今天不买,过后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张监工见话蹊跷,抬头仔细一看,见这个卖帽子的有些和那个卖蝈蝈笼子的相似。再看那帽子,前后垂旒,酷似皇冕,给玉皇爷佩戴再合适不过了。就换了一副笑脸,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帽子我们买下拉。您老人家见多识广,请您费神帮帮我们,用什么法子才能把头铸上去?”

卖帽子的老头说:“我都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还能帮你们什么忙呢?”说完,放下帽子,钱也没收就走了。

张监工顿时领悟,忙叫人在玉皇爷的坐身像周围屯起土来,直屯到脖子上。工匠们再在土堆上安模具、化铜水,铸成了头像。又按卖帽子老人留下的帽样,给玉皇爷加上了前后垂旒的皇冕。

玉皇庙终于修起来了。每年五月十五庙会。客商游人多达数十万人。因此庙是“叫街的”给的钱,“剌脸的”给的木料,“卖玩具的要饭的”提供的图样,人们念其建庙有功,多有施舍。所以,每年庙会上总有达几百名乞丐,其中“叫街的”、“剌脸的”、“卖玩具的要饭的”不下百名。

故事刚讲完,一个“叫街的”狂喊着向这边走来。三个姑娘忙把手伸向自己的衣袋,各取了些钱物,施舍给了“叫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