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爷爷故事集》第二卷75、革命前辈薄一波谈统购统销(五)
作者:碧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455

五)改革中的评说198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过去曾起了保证供给、支持建设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的展,它的弊端就日益表现出来,目前已经影响农村商品生产的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里既肯定了统购统销制度的历史贡献,也指出了它存在的弊端。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物价稳定,是“一五”期间我国成功地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条件之一。而统购统销的实行,是创造这一条件的决定性的步骤。因为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33oo多亿斤增加到39oo多亿斤,而总人口由587oo万增加到646oo万,人均占有粮食只5oo斤稍多一点。那时不仅没有可能进口粮食,而且还要挤出部分粮食出口,以换取建设物资。在那种条件下,确实是“粮食定、天下定”,粮价稳定是整个物价稳定的关键。正如1953年1o月16日中央《决议》指出的:那时如果不采取统购统销这一步骤,“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严重的供销脱节的混乱局面,以至牵动全面的物价波动,影响整个的国家建设计划”。后来,我们国家遇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这两次大灾难中所以没有出现更严重的局面,应该说,与统购统销制度挥的积极作用也是密切相关的。

统购统销制度的主要弊病,就是限制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因而不能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挥和工商企业经济核算的实施。因为统购统销割断了农民同市场的联系:土地种什么,信息不是来自市场;农民对自己的产品,处理无自主权,即使有余粮,也不能拿到市场出卖,这就排除了价值规律对农业生产的刺激作用。这种弊病在“一五”期间就表现出来,1958年以后,就更加明显了。

建国之初,我们党就提出了缩小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1956年,和少奇同志都明确表示:不赞成效法外国通过价格机制剥夺农民那一套。从1953年到1985年的32年中间,粮食统购价格也多次有所提高,其中主要的是两次:1961年提价25%;1979年,统购部分提价2o%,购加价由2o%扩大到5o%。但是,缩小剪刀差的成果却并不理想。据理论界有些同志测算,建国后,农业部门每创造1oo元价值,通过价格机制转移到工商部门实现的量:1952年179元,1957年23元,1978年255元,1984年1年后剪刀差的扩大,有复杂的原因。先应当承认,在我们这样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在开始一个时期内,要求农民多提供一些积累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国家筹集工业化资金,或依靠残酷的原始积累、掠夺农民,或对外掠夺殖民地,或两兼而用之。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那样做。但是,如果不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要求农民多提供一点积累,工业化资金哪里来?当时党内党外都有一些同志过于同情农民,不赞成统购统销,他们的出点可能是不坏的,但他们的意见是不对的,行不通的,因为没有考虑国家工业资金积累这一大的实际需要。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在这方面没有缺点。问题是一开始我们就对展重工业要求过急,对农民生活的改善注意不够。尽管1956年我们对苏联那种依靠剪刀差动员农民积累的方式进行了批评,这是对的,但由于否认价值规律的作用,而且农业税负担又已经定死,因此,在实际上就无法同剪刀差真正决裂。以后,由于“大跃进”和十年动乱的两次大灾难,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更不得不要求农民承受更大的剪刀差负担了。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

统购统销初期,国家规定的粮食购销差价为56%,第一年粮食经营做到了略有盈余,但是第二年,即赔了255o6亿元。随着粮食经营费用的增加和购销价格“倒挂”现象的出现,亏损越来越大。在各种价格补贴中,大头就是粮油补贴。1987年达276亿元,1988年突破3oo亿元,成为国家财政的一大包袱。

此外,在执行统购统销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统得过死的缺点。国家征购“过头粮”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生产的粮食,大多都给收购上去了,所剩无几。结果,各方面都搞得很紧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粮食产量长期没有大的突破。如前所述,当时已看出了这一弊端,强调指出,定产要低于实产,使农民多自由一点。可惜,在1957年以后,这一重要指示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得到继续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结历史的经验,并根据条件的变化,将过去的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农民的自由大得多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全国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突破。

总之,统购统销政策的提出,是由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因而是必要的和正确的。问题和教训在于,“大跃进”和十年动乱的大曲折,人口增长的失控,不仅使我们长期找不到机会来改变这一政策,而且还不得不从购销两头越勒越紧。此外,还因为我们对于什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展的特点没有弄得很清楚,往往把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指令性计划等同于计划经济,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把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行的统购统销制度同社会主义制度等同起来。现在统购派购虽已为合同定购所代替,但是,问题还多。我国已经是一个11亿多人口的大国,但耕地仅十几亿亩。最近几年,每年人口以15oo万左右的度增加,耕地却以近千万亩的度减少。城镇人口每年也大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怎样解决越来越多的城镇人口的吃饭问题,或扩大一点说,怎样解决11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花大力气继续认真地加以探索。

第二卷完2oo9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