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碧水剑原本是吴三桂的佩剑。
碧水剑流落江湖,历经几朝几代,后来辗转到了吴三桂的手中,吴三桂当年凭借手中的碧水宝剑,威震辽东,曾让皇太极和多尔衮吃尽了苦头。
多尔衮曾说:“大明朝若不失吴三桂,满人永远也不可能问鼎中原。”
只可惜,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争夺美女陈圆圆不惜引清兵入关,毁了他一世英名。
当年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南有闯王的军队步步逼近,北有满人铁骑虎视眈眈。
最初,吴三桂是想投诚李闯王的,因为他知道满人势大,一但放他们入关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几次谈判都因刘宗敏不肯交还陈圆圆而让吴三桂愤恨不已。
刘宗敏认为吴三桂已经穷途末路,他没有资格再谈条件,若想投降大顺就必须无条件的投降。
闯王李自成当时也是非常傲慢,他认为天下已经大定,归了他李自成了,区区一个吴三桂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当时李自成主要是估计不足,他认为,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多年,多次重创满蒙的军队,双方结怨已久,他是绝对不可能去投靠满清的,同样,满清也绝对不会接纳吴三桂的。因此在和吴三桂的谈判中,便没有给吴三桂留有多大谈判的空间,几乎就是逼迫他无条件投降,投降后只答应保住他一家老小的性命,并未许以高官厚禄,最让吴三桂不能接受的是,刘宗敏霸占了陈圆圆,说什么也不肯将陈圆圆归还给吴三桂,这让吴三桂非常愤怒,吴三桂愤怒之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决定转身投靠多尔衮。
当年吴三桂和多尔衮谈判时多尔衮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让吴三桂交出碧水剑。
吴三桂这一生最喜欢的两样东西,一就是美女陈圆圆,二就是随身佩剑“碧水剑”。
当年吴三桂也是万分纠结,投靠李自成,就必须失去陈圆圆,投靠多尔衮就必须交出碧水剑。因为多尔衮最怕他这把“碧水剑”了,多尔衮说道:“如若你不交出碧水剑,就说明你投靠满清不是诚心,我们是不会出兵的,你若肯交出碧水剑,我们立刻出兵,而且可以满足你所有条件。”
面对李自成十余万军队的步步紧逼,加之他对陈圆圆的念念不忘,最后一狠心,交出了碧水剑,投靠了多尔衮。
多尔衮得到了碧水宝剑心中欢喜,在吴三桂和李自成打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当口,挥师进关,一路南下,一直逼近京城。
后来多尔衮成了皇父摄政王,凭借宝剑在身,独霸朝纲,朝中无人敢惹,此人后来甚至都不把皇上放在眼里,因此上让孝庄太后深感不安。
后来孝庄太后质问多尔衮,是不是生了二心,多尔衮其实当时很想废了顺治皇帝而自立,但他曾对孝庄一往情深,可以说孝庄就是多尔衮的克星,就像陈圆圆对吴三桂一样,面对孝庄太后的质问多尔衮只好说并无二心,孝庄太后说道:“你若有二心,大可杀了我们母子,你自立为帝,既然你说你并无二心,那好,为表诚意,请你交出你的佩剑,否则你每日持剑上朝让我们母子实在难安。”
自古以来都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多尔衮和孝庄年轻时就非常要好,若不是皇太极霸娶了孝庄,那孝庄太后便一定会嫁给多尔衮为妻,虽然孝庄最终没能嫁给多尔衮,但是多尔衮对她的那份情却一直都没有改变过,因此,无论他在朝堂之上如何专权跋扈,在外面如何凶残狠毒,但是只要一见到孝庄太后,他立刻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面对孝庄太后的质问,多尔衮无言以对,为了证明自己对她们母子二人并无二心,只好将佩剑“碧水剑”解了下来,交给了孝庄太后。
这柄宝剑孝庄太后一直保存到康熙亲政,这才将宝剑交给康熙。
这“碧水剑”原本就是吴三桂之物,如今他得知曾经跟随自己屡立战功的碧水宝剑就近在咫尺,岂有不夺之理?
高伯年哪里知道吴三桂和“碧水剑”的这段渊源,以为吴三桂并不了解“碧水剑”,还想借助吴三桂的力量帮他夺取碧水剑,他真是白打了自己的如意算盘。
平西王吴三桂并未说透此事,表面上和颜悦色地和高伯年商讨此事。
高伯年说道:“王爷独领云南,势力直连川贵,堪比三国时期的蜀汉,岂能久居人下,我们“圣泉山庄”大有和王爷合作之意,不知王爷意下如何?”
吴三桂说道:“我们合作?怎么合作?”
高伯年说道:“他日王爷若要兴兵,高伯年愿祝王爷一臂之力。”
吴三桂看着高伯年说道:“你如此帮我所谓何来?不能是只为了一把碧水剑吧?”
高伯年说道:“那当然不会了,我自然有我的目的。”
吴三桂说道:“那我到要听听看,你有何目的。”
高伯年也不撒谎,便将自己是北齐皇室后裔的身份说了,然后说道:“我们高家历经几世经营,目的就是想有朝一日能够光复北齐,王爷若举事,高某愿祝一臂之力,事成之后,封高某一隅之地足矣。”
吴三桂说道:“原来如此,此事好商量。”
高伯年说道:“目前最为紧要的是从柳彦奇手中夺得碧水宝剑。”
吴三桂说道:“放心,柳彦奇住在我的王府里,想要他手中的宝剑如探囊取物,你且回去等我的好消息就是了。”
吴三桂派人送走了高伯年,叫来自己的亲随护卫头目说道:“和你们同来的柳彦奇手中使用的可真是碧水剑吗?”
护卫头目回奏道:“王爷,的确是碧水剑。”
吴三桂说道:“那世子在给我的信中怎么没有提到这件事呢?”
那兵士说道:“在京城,驸马爷和柳总管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我想驸马爷并未觉得他拥有碧水剑会对我们不利,所以就没有告诉王爷吧。”
其实吴三桂跟碧水剑的事王府里没有几个人知道,因为当年自己用碧水剑换取多尔衮的信任,引来清兵入关,此事中原汉人无不对他恨之入骨,因此,他自然羞于提起此事,所以吴应熊并不知道碧水剑和自己父亲的那段往事,也就没有将柳彦奇拥有碧水剑的事告知父亲吴三桂。
吴三桂得知柳彦奇和自己的儿子吴应熊是好友,在京城以兄弟相称,心中狂喜,心说:“有了这层关系,将来自己举事,让吴应熊将他拉入自己的队伍里,那岂不是如虎添翼了吗。只是,他和自己的儿子吴应熊兄弟相称,又受吴应熊之托护送王府的人一路回到云南,自己该如何夺回这柄宝剑呢?碧水宝剑本就是我吴三桂之物,不夺回宝剑自己岂能甘心。”
吴三桂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即想夺回宝剑,又不想和柳彦奇闹翻,看来自己真的不能太心急,一定要想出来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才好。
柳彦奇哪里知道吴三桂和高伯年两个人之间达成的秘密协议,更不会知道吴三桂和碧水剑曾经的渊源。
第二天吃罢早饭,柳彦奇因为念着生母陈圆圆,便来找周妈,询问如何去见生母陈圆圆的事。
周妈说道:“此事不必操之过急,我得空先去王妃那里报个信息,等王妃应允了,我自然会带你前去相认的。”
柳彦奇说道:“我等这一天已经等了二十几年,我恨不得马上就能见到她。”
周妈说道:“此事千万不能让王爷知道,让他知道了你的身世,必然会给你招来杀身之祸。”
柳彦奇说道:“你放心,我会小心的。”
周妈说道:“王府里不比外面,到处都是王爷的心腹亲信,你我见面也要多加小心。你将当年你的包身之物给我取来,我得便先送去王妃那里,也好让王妃有个心里准备。”
柳彦奇说道:“那好,我稍后就取来给您拿过来。”
柳彦奇离开京城,一路西来,为了证实自己的身份,他中途前往华山,面见了华山三老,向他们索要回了自己当年的包身之物,也向三位师父询问了当年捡到自己时的具体情形。
华山三老听说柳彦奇找到了有关自己身份的线索,都为他感到高兴,并说若得空,他们也会前往云南,祝他一臂之力的。
柳彦奇千恩万谢,说不敢劳动师父,自己只要拿了这些东西过去,应该就可以找到自己的生身母亲了。
华山三老对这个弟子甚是喜爱,因此又嘱咐一番,这才让他上路去追赶平西王府的车队。
柳彦奇回到自己的住处,从随身包裹中取出了当年自己的包身之物,藏于怀中,离开房间,正准备去给周妈送过去,没想到此时吴三桂派人叫他过去,柳彦奇来不及放回包身之物,只好就这样跟着去了。
原来,吴三桂听说柳彦奇武功高强,若想从他手中夺回宝剑,必须先要摸清他的武功深浅才行,于是以他手下将军们欲与他切磋武艺为由,把他叫到了演武场。
吴三桂说道:“我的亲随们回来都说柳大侠武功高强,我的几位部下便磨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和柳大侠切磋切磋,我想柳大侠不会吝惜吧?”
柳彦奇说道:“互相切磋,有助进益,柳某怎会吝惜呢。只是诸位将军一会儿千万不要让柳某丢人太甚,给柳某人留下一点点薄面。”
吴三桂哈哈笑道:“柳大侠名满江湖,被人称之为云贵第一快剑,又在京城力败唐摩提,只恐我的这些部下们,无一是你的对手啊!”
说话间,一名军校走了过来,拱手施礼后说道:“王爷,我愿率先和柳大侠切磋。”
吴三桂说道:“好,有胆识,不过柳大侠武艺高强,你不可以轻敌哦!”
军校说道:“属下明白。”
说完话,脱去盔甲负重,走到兵器架上取过一口冷焰独环刀来,双手一擎,等候柳彦奇上场。
柳彦奇心知自己手中“碧水剑”乃是宝剑,削铁如泥,如果用他,必然难免伤害到他们手中的兵器,这样不利于自己留在王府里,自己生母还没有见到,皇上交代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当忍则忍。
想到此处,柳彦奇将手中“碧水剑”放置一旁,走到兵器架子上,随手取过一杆红缨亮银枪,来到场中,双手一拱说道:“请赐教。”
说完话,亮了个相,二人便各摆兵器战到了一起。
柳彦奇若想胜他,不过一两个回合的事儿,但是,柳彦奇并不想在此时和王府里的人结怨,因此,并未全力出击,二人打了二十几个回合,柳彦奇才一枪挑破这名军校的衣襟。
这名军校并不知道是柳彦奇在有意让着他,还想再战,可是,这一切早就被吴三桂看破了,吴三桂命人鸣金。
军校听见军令不敢再战,只好退在一旁。
吴三桂说道:“柳大侠武功果然了得。”
柳彦奇忙拱手道:“承让承让。”
这时,一位将军走了过来说道:“我来。”
说完话也脱去盔甲负重,取过自己的兵器镔铁霸王枪,站在场中说道:“柳大侠,让我来领教领教你的高招。”
柳彦奇也不多说话,将手中枪一抖,枪花漫天,与那位将军战在了一处。
几个回合下来,柳彦奇已经摸清了这位将军的套路,想要胜他也是不难,但是,柳彦奇却故意卖了一个破绽给他,那位将军见机不可失,手中镔铁霸王枪枪花一抖,枪尖直奔柳彦奇前胸而来。
柳彦奇假意躲闪稍慢,衣襟便被那位将军的镔铁霸王枪给挑开了。
柳彦奇的衣襟被挑开了并不打紧,可是,藏在他怀里的小时候的包裹之物便全都掉落了下来,这些东西可都是平西王府之物,如今掉落了下来,被吴三桂全部看在了眼里。柳彦奇心中“哎呀”了一声,是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