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回到之前的那个问题,赵匡胤之所以代周建宋,除了上面所说的那几个原因外,还有及其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受他父亲的影响。
没错,在后唐天成二年二月的一个夜晚,古都洛阳夹马营的一户人家,有红光绕室,异香满户,一个通体金色的小黄人诞生了。
不出意料,此人便是太祖皇帝赵匡胤,大宋朝的开国皇帝!
也很正常,但凡伟大的人物出生,总要高点这种神神叨叨的事情,不是打雷闪电就是刮风下雨,要是没出现这些事,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伟人。
也果不其然,因为这个奇异的天象,赵匡胤从小便被唤做“香孩儿”,大家都一致认为他以后肯定有出息,能干大事,不是凡人。
“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宋史·太祖本纪》
这一年,正是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他算是五代十国中少数的几个还能称道的明君之一,他的前一任皇帝是死于兴教门之变的猛人唐庄宗李存勖。
同时这一年,辽国的太祖皇帝耶律阿保机下葬了,他的次子耶律德光继位。
十年、二十年后,他将带着契丹铁骑两次横扫中原,成为后唐、后晋两个中原王朝的掘墓人,非常的刚猛,也不知道出生时是啥异像。
而这个时候,宋太祖皇帝赵匡胤还是个孩子,所谓天示异象当然是扯的,只不过是拍马屁者杜撰出来的而已,为赵匡胤的称帝提供的一种天命论的虚幻支持。
与刘邦斩白蛇起义、李世民双龙盘旋如出一辙,只不过赵匡胤的这个出生故事更加的生动细致,细致到以至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后,也几乎全部照搬挪用了哥哥出生时的奇异景观。
反正都是自家兄弟,还客气个啥,专利费都不用给,不用白不用,哥哥这样,弟弟当然也能这样咯。
当然,说来也奇怪,唐宗宋祖,这两个中国历史上堪称了不起的君王,在家中的排名都是老二。
赵匡胤也一样,他原本还有个哥哥,叫赵匡济,不过死得比较早,赵匡胤称帝后,封这个哥哥为邕王。
赵老二一家属于涿郡赵氏,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北保定附近,这块地方,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先后归属于咸鱼国……不是,皮一下而已,是鲜虞国、晋国、燕国、齐国、中山国和赵国。
总的来说,属于那块自古出慷慨悲歌的豪杰之士的燕赵大地。
不过,赵匡胤的祖辈声名并不是十分显赫,高祖做过涿郡附近的小县令,曾祖当个藩镇的御史中丞,祖父做到一州刺史,也就是说,直到他的父亲赵弘殷之前,赵家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官家庭。
可父亲赵弘殷显然对赵匡胤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包括赵匡胤长大后,凭着一条铁棍打遍天下无敌手,棍棍出暴击,少有三棍之敌。
而且除了棍法了得外,还有一手太祖长拳更是流传至今,之所以如此,便是他爸爸也是武艺高强,勇悍绝伦之辈。
在“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的五代十国,只有这样的家庭,才有可能出现戡乱建国的强者。
赵弘殷生下真龙天子的故事也有点传奇性,据传说那一年,赵弘殷从河朔之地南下(赵匡胤开始壮游时也是一样首先选择了南下),路经定州,大雪,只好暂时躲在一个庄园下避雪。
结果看守园子的那人心热,看赵弘殷在门下面站了很久,就去请他进来招待了一些饭菜。
在言谈中,发现赵弘殷这人又帅又懂礼貌,是个不错的青年,就跑去告诉了庄园的主人,主人出来见了赵弘殷后,也觉得这小伙子精神头很好,有出息,于是便把他留了下来。
几个月后,觉得越看越顺眼,得了,索性把女儿也嫁给了他,这样就是一家人了嘛,你有出息,就等我们家有出息,莫名其妙就招他做了上门女婿。
这个庄园就是杜家庄,赵弘殷娶的杜家女儿就是日后赵匡胤兄弟的亲母:杜太后。
刘尚书涣尝言:宣祖初自河朔南来,至杜家庄院,雪甚,避于门下。
久之,看庄院人私窃饭之。数日,见其状貌奇伟兼勤谨,乃白主人。
主人出见而亦爱之,遂留于庄院累月。家人商议,欲以为四娘子舍居之婿。
四娘子即昭宪皇太后也。其后生两子,为天下之母。([宋]范镇《东斋记事》)
而赵弘殷生平最重要的经历,除了娶杜四娘为妻,另外一个就是和唐庄宗李存勖的相遇了。
一开始,赵弘殷在成德节度使王镕账下做一个普通武将,可王镕仁而无断,在后梁、后唐(当时李存勖称晋王)两大军阀争霸的背景下,首鼠两端,莫衷一是,终于引得梁太祖朱温的大举讨伐。
无奈之下,王镕仓皇投靠晋王李存勖,李存勖虽然很年轻,但是能力极强,他的爸爸李克用和朱温是死敌,无奈实力始终差那么一点,奈何朱温不得。
于是临死前,李克用愤恨难平,充满了不甘心,要李存勖为他报仇,给了他三支箭,对他说:干死那个泼皮朱三!
史载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李存勖也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一生灭后梁,收河北,揍契丹,血战百场,楞是打下了一个后唐江山。
一次,王镕派赵弘殷率领五百骑前去支援正与梁军隔河对峙的唐庄宗李存勖。
赵弘殷作战身先士卒,威猛无匹,李存勖见之大喜,就把他留了下来,让他掌管禁军,任飞捷指挥使(禁军骑兵队长)。
在这个职位上,赵弘殷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不过赵弘殷也不在意。
直到后汉隐帝乾祐元年,赵弘殷被派去参加平定王景崇叛乱时,再次因作战勇猛(被射瞎了一只眼仍坚持冲锋),而被提升为护圣都指挥使。
也是在这一年,21岁的赵匡胤投身在后汉枢密使郭威(后周太祖)账下,开始绽放光芒。
父亲的戎马倥偬,由此对赵匡胤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性格上的强悍坚忍,还是价值观上的渴望建功立业,以及武力值爆表,谋略超一流,胆魄过人,都是青出于蓝。
再加上有好的机会,一把抓住,所以才成为了赵宋三百年的开国之人。
所以大家不要被忽悠了,赵匡胤之所以能成事,还是因为有个好爹,毕竟他爹当时就是显赫一时的实权人物了,有权有钱,不是什么开局一条狗,升级全靠吞,那太扯淡了。
当然,之所以能建立赵宋,除了生逢乱世,恰逢其时,有个好爹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太祖皇帝的几个兄弟(并非亲兄弟)。
就是这些人,一路追随他,相助他,才能有机会建立大宋,定鼎万里江山,而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义社十兄弟。
可能有些人听说过义社十兄弟,但大部分人都未有耳闻,因为关于太祖“义社十兄弟”的由来、时间、地点,准确的史迹已经湮没在那个乱世不可考,大抵是赵匡胤在五代乱局中与几位志趣相投的兄弟结成的事业互帮互助组织。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结成了一个精英社群,只不过没想到,后来这个社群竟然打下了诺大一片江山,灭十国,家天下,开启了炎宋浩浩汤汤三百年国运延绵。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在最初的峥嵘岁月里,这些隐秘在历史尘埃的中的“义社十兄弟”到底是何许人也?
作者菌专门调查了一下,据资料显示他们分别是赵匡胤、李继勋、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刘光义(后改名刘廷让)、刘守忠、王政忠、杨光义、刘庆义十人。
太祖义社兄弟,保静军节度使杨光义,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义军节度使兼侍中李继勋,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书令、秦王王审琦,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刘庆义,左骁卫上将军刘守忠,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彰德军节度使韩重斌(赟),解州刺史王政忠。(李攸《宋朝事实》卷9《勋臣?太祖义社兄弟》)
在这“义社十兄弟”中,除了太祖赵匡胤以外,李继勋、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刘廷让五人在《宋史》、《五代史》、《东京事略》和其他一些宋人笔记中皆有记载,其他四人刘守忠、杨光义、刘庆义、王政忠等则史料颇少,已难寻踪迹。
他们几人都有着相似的经历,起初都是在后周太祖郭威账下效力,那时,郭威还是后汉的枢密使,率领着大军屯驻在北地,正打算去潼关讨伐叛变的节度使李守节。
有一种说法认为义社十兄弟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是赵匡胤在周世宗朝任殿前都虞候时奉命整顿禁军时形成的。
当然,大多是人倾向于前一种,包括作者菌,因为按照后一种说法,作为后周殿前都虞候时的赵匡胤已经非常显赫,这种拜香火的江湖风气,似乎不太像是一个禁军高级将领的所作所为,而且还把发小韩令坤排除在外。
同时在《宋史?王审琦传》中,记载了一则逸闻,也显示了义社十兄弟应是在赵匡胤未发迹时形成的。
这则逸闻说的是王审琦素来不能饮酒,但赵匡胤则嗜酒成性,而且每饮必醉。
有一次,赵匡胤摆宴,王审琦也在其中,赵匡胤酒酣耳热之际,向天仰祝曰。
“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兴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
说完,回头对王审琦说,上天必赐你酒量,你喝喝看,别怕。王审琦奉诏,喝了十杯,竟一点感觉也没有。
从此王审琦陪赵匡胤喝酒,常常满杯满饮,但是等他回到自己家却又变得不能饮酒了,要是强饮就会生病。
这则故事颇有逸闻野谈之趣,也许作不得真,当然也有可能王审琦只是装做不会喝酒,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赵匡胤说。
“审琦,朕布衣交也。”
说明两人在未发达时就已经有交情了,这个时期很可能就是在赵匡胤投奔后周太祖郭威账下之时。
要知道几人当年都曾是郭威账下的小兵或小头目,同是起于行伍,血战于沙场,而因为智力、武力、胆魄、运气等等各种因素的不同,他们的人生轨迹也便有了不同。
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中竟然没有一人在腥风血雨中丧生,这不得不说也是个奇迹了。
而义社十兄弟几乎都来自于今河南河北两省,不过这也无可厚非,因为五代中原王朝原本就是以河南河北为中心,北京以北是契丹的地盘,山西太原被北汉盘踞,南边则是十国林立,河南河北成为梁唐晋汉周五代争霸的地方,战火五十年,终于在赵匡胤出生以后,迎来了统一的曙光。
在义社十兄弟中,后来权力最大最难制,也许有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的,恐怕只有两人:李继勋和石守信。
船山先生曾在《读通鉴论》中这样说道:殷、峻诛,而后樊爱能、何徽可伏法于牙门,武行德、李继勋可就贬于国法;乃以施于有宋,而石守信、高怀德之流,敛手以就臣服。
天诛也,王章也,国之所以立、民之所藉以生也。故曰不可以葅醢韩、彭之罪罪之也。百年以来,飞扬跋扈之气习为之渐息,一人死,则万人得以保其生。(王夫之《读通鉴论》)
引文中提到的“李继勋可就贬于国法”,说的是周世宗征淮南时,李继勋“怠于守御“被南唐所败后,周世宗将其贬斥的故实,而石守信“敛手以就臣服”,说的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石守信等一干武将被迫主动交出兵权的典故。
这两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我们一个个来讲。
李继勋早于赵匡胤发达,在后周初年,李继勋已是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了,而在显德元年那场著名的高平之战后,李继勋升殿前都虞候,不久,改任虎捷左厢都指挥使,领永州防御使(守御荆湖割据政权),此时赵匡胤才被升为殿前都虞候。
同年十月,李继勋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在赵匡胤整顿殿前司之前,侍卫司实力远远超过殿前司,领昭武军节度使。
此时,赵匡胤才继李继勋之后领永州防御使,李继勋在“义社十兄弟”中,不仅年龄最长,而且升迁速度最快,是第一个升任禁军高级将领,第一个成为节度使的。
作者菌猜想恐怕在“义社十兄弟”的早期,还是以他为首的。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李继勋却在关键时刻莫名掉了链子,如显德三年,周世宗大举征讨南唐,却在寿州(今安徽淮南市寿县)碰了钉子。
南唐守将刘仁赡死守寿州,周世宗围攻三月不下,又碰上淫雨连绵,粮草不济,李继勋在寿州城南门扎寨,作为主帅的他竟“怠于守御”,防备松懈,结果被刘仁赡大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使得周师“军无固志”,于是军中开始议论班师。
周世宗将李继勋召回,罢去了他禁军职位,改为河阳三城节度使。
不久,连节度使的职位也被罢免了,降为右武卫大将军。
而此时,赵匡胤正趁着周世宗征淮南的机会大放异彩,数次立下奇功,被升任为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还军后,又拜为义成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
两年后,周世宗病殁之前,免去了禁军最高指挥官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之职,拜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傅。
这一年,赵匡胤32岁,也正是第二年正月,赵匡胤便发动了陈桥兵变,一举成为大宋王朝的开国之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