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听得王朝马汉等人这样说,说今天可能审不了案了,所有的文举生都是不由一愣,随即是无比气愤的咆哮道。
“不是,你们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什么叫今天可能审不了了?今天为什么审不了了?玩我们呢?”
“该死,难不成是那包黑子又想包庇那小子吗?”
“靠,不是吧,那包黑子还是人吗,这种事都做得出来,枉我以前真的把他当做为民做主的青天大老爷,没想到竟然是这样一个昏官,这还有王法吗,还有天理吗?”
“太过分了,简直太过分了,告官,我要告官啊!”
“对,不是人,他简直不是人”
包括一众围观百姓听得他们这么说后,都是气愤道。
“什么,竟然不审案了,为什么?”
“就是,这青天白日的,好端端的为什么不审案了啊?”
“难不成包大人真的想包庇那小子吗?不可能吧,他怎么会如此糊涂啊?”
“可不是嘛,哪有这样办事的,不管如何都是那小子杀了人,他于情于理都该问一问啊,哪有现在这样不管不问的,这包庇的也太明目张胆了吧。”
“嗯嗯,真的是太过分了,难不成包大人已经糊涂到这个地步了吗?”
“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我,人心不古啊”
而听得一众文举生,包括众多的围观百姓都这样说,在那无比气愤的抱怨着,说什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埋怨包拯偏袒李小鱼,这是徇私舞弊,简直罪大恶极,简直不配为官,王朝马汉等人也是急忙辩解道。
“不不不,不是不是,大家可能误会了,包大人今天审不了案,不是他想包庇那王华,而是因为他今天头疾突然发作,头疼的厉害,实在审不了案了。”
“对对对,真是,我们不骗大家,包大人真的不是想偏袒那小子,而是头疾发作,疼的实在厉害啊,真的审不了案了,就请求大家见谅吧,先冷静一下,改日再来也可以。”
可听得王朝马汉两人这样说,一众文举生却并不买账,反而是连连冷笑道。
“呵呵,头疾发作,还真是巧啊,呵呵,真的是巧啊。”
“就是,早不发作晚不发作,偏偏这个时候发作,你当我们傻吗?”
“对,是你傻还是我们傻,就不能动点脑子吗?连编出的借口都如此荒谬,简直太可笑了。”
“不错,看来我们还真是猜对了啊,那包黑子就是想偏袒他臭小子,我们连鼓都敲破好几个了他都对我们爱答不理,现在又想出如此可笑的借口来糊弄我们,分明是给那王华拖延时间,还让他可以趁机想出脱罪的办法来。”
“对这一定是这样,所以不行,各位兄台,我们决不能让他们的奸计得逞,一定要让那臭小子血债血偿,不然沐风兄九泉之下都不会瞑目的啊。”
“说的就是,不听不听我们不听,告诉你,别用这些乱七八糟的破借口来糊弄我们,今天我们一定要告官,一定要那小子与沐风兄偿命。”
“对对,讲的对”
说着,一众文举生就是鼓动百姓,在衙门口振臂高挥起来。
“告官!告官!”
“血债血偿!血债血偿!”
“该死的包黑子,包狗官,快出来审案!”
“对,审案!审案!”
“打到狗官!杀人偿命!打到狗官!杀人偿命!”
“”
见得一群文举生包括围观百姓怒气冲冲的这样怒声大吼,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大有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冲进衙门大闹一场的冲动,王朝和马汉两人也真的是急了,急忙道。
“别别别,大家千万别冲动,千万别冲动啊,我们说的都是真的,包大人今天真的是头疾发作,审不了案了啊!”
“是啊,不过包大人说了,咱们开封府的鼓虽然不结实,可是听说皇宫门前的等闻鼓可是很结实的,怎么敲都敲不破,大家如果还有力气的话,可以去那里敲敲看,说不定局面就会有转变了啊。”
“没错没错,毕竟我们只是衙门口小小的当差的,大家就别为难我们了,因为你们为难我们也没用啊。”
“诶,对啊!”
听得王朝马汉这样说,却是让得所有文举生都是心中一惊,就如同一语惊醒梦中人一般,令得他们都是恍然大悟道。
“还真是,我怎么没想到啊,对啊,我们可以去告御状啊!”
“没错,开封府不管,那包黑子不管,我就不相信连官家也不管了。”
“说得对,官家可是最宠我们文举生了,一定会帮着我们说话的,到时有那王华好看的,恐怕就算想死个痛快也难了啊。”
“可不是嘛,到时我们不仅可以让官家为我们做主,而且可以惊动满朝诸公,让他们一起为我们做主,一定让那小子死无葬身之地。”
“哈哈,还真是,而且不止是这样,到时我们甚至还可以连那该死的包黑子一起告了,告他个徇私舞弊,偏袒那臭小子,也有他好看的,让这种面黑心也黑的狗官趁早滚蛋最好。”
“对对对,就这么办,说的太对了,就这么办,走,告御状去,咱们告御状去。”
“哈哈,没错,告御状去,咱们告御状去,一定要把这案子捅到天上去,让全天下人皆知,知道那群武蛮子的歹毒,知道这大宋朝到底是谁的天下!”
说着,一群文举生大笑之下,是转头就走,直接朝着皇宫奔去,准备敲响皇宫门前的等闻鼓,告御状,把这事上达天听,让天家来与他们做主,也让天下人知道他们文举生厉害。
“呼”
而见得一众文举生终于离去后,王朝马汉,包括一直躲在后衙等待消息的包拯等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心想总算是把这该死的麻烦给送走了啊。
虽然对于包拯来说,撺掇这群文举生去告御状,而自己这个开封府长官置之不理,也是一桩不小的麻烦,不过比起亲自处理这桩麻烦来,无疑要好上太多了啊。
嘿嘿,这该死的麻烦,就让官家去头疼去吧,毕竟这天下都是你的,你不头疼谁头疼,更何况,这重文轻武的风气也是你们弄出来的,就更应该你们去头疼了啊!
包括一众围观百姓见状,都是兴奋不已,心想这下有更加精彩的热闹可以看了啊,真好,绝对不能错过,料想这事一定会霸占接下来好长一段时间的汴梁城头条的,一定得赶快去看看,先睹为快啊。
于是也如潮水般轰然跟了上去,准备一观这场热闹,好掌握第一手的谈资,好在之后跟朋友吹嘘。
说起告御状,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像是这些年来曾播出的电视剧,特别是如包青天、大宋提刑官等古代审理案件的电视剧,相信对“击鼓鸣冤”的桥段更是不陌生。
虽然这其中有戏说的成分,让许多人觉得并不真实,但其实,在古代还真有击鼓鸣冤和告御状这种事。
例如在帝王纪中就曾提到,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尧舜时就设有“敢谏之鼓”。
任何人有劝谏君主的意见或是蒙受了冤屈都可以击打此鼓公开处理。
至西周时,有明确的史书记载称,周天子居住的宫室正门外就悬着一个“路鼓”,有专门官员负责看守。
若是有百姓击打此鼓,官员必须立即层层通告,冤情若重由周天子亲自处理,不得延误。
后来,百姓击鼓鸣冤所用之鼓就有了专门的名词,也就是本文中的“登闻鼓”。
在晋朝时,也允许申冤无门的百姓直接向朝廷申诉。
从此,这项制度在隋唐之时都一直沿袭,唐律更是规定,若有百姓击打登闻鼓,官员必须受理,否则官员便有罪责。
而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述,在宋太宗时期,曾发生一件关于登闻鼓的趣事。
某日,京城的登闻鼓被一个名为牟晖的百姓敲响。
宋太祖赵匡胤好久没有听说有人告御状了,以为民间有了莫大的冤情,命人将百姓叫来,准备亲自处理。
结果牟晖见到赵匡胤却说,家里有个下人将一头猪给弄丢了,因此跑来向皇帝抱怨。
赵匡胤听到竟然是如此一个“案件”,无奈之余,却也没有动怒,反而是赏赐了牟晖一千钱,让他再买一头。
处理完百姓的事后,赵匡胤是笑着对宰相说。
“连丢猪之事都来告御状,看来民间没什么冤情啊。”
由这件事可以看出,宋朝百姓“击鼓鸣冤”门槛之低,这确实是值得称道的。
也因此,许多“击鼓鸣冤”的事件、民间故事、包括戏曲多以宋朝为背景,也侧面说明宋朝在这项制度上的实行力度是超过其余朝代的。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也将这一制度沿袭了下来,还专门设置了官员管理。
一旦民间有百姓前来伸冤,任何官员不得阻拦,违者重罚。
若冤情巨大,皇帝需亲自审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同志乃是农民出身,当了皇帝之后依然不忘本,非常的关心农民的生活,而且非常痛恨官员的贪污**。
所以在洪武18年,他是亲自参与发行了一本大诰。
其中就明确记载了如果各地方官员有压迫百姓豆或有贪污**的事情出现,百姓可以手持这本大诰一路到南京城向朱元璋本人告状。
而且只要手持一本大诰,百姓就可以畅通无阻。
如果还有各级官员敢阻拦他们,那么这些官员全家都要被处死。
在这样严刑峻法的压力下,各地百姓自然可以比较方便的告状,同时,那些官员们也都战战兢兢,不敢再阻拦了。
当然,朱元璋也会对百姓说的情况进行细致调查,一旦发现这些老百姓是诬告,他也会严加惩罚,因为“奸徒若不抵罪,天下善人为所诬多矣”。
因此在朱元璋在位的年代,还真有这么一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群,此人就是江苏常熟县农民陈寿六。
洪武十八年1384年,陈寿六因受地方官吏顾英欺压,愤然与亲友一起将顾英捆绑,头顶大诰送到南京来向朱元璋告状。
得知消息的朱元璋非常高兴,他是亲自接见了陈寿六,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朱元璋是下令将顾英打入大牢,而且还特地赏赐了陈寿六二十绽银子相当于今天人民币一万两千块钱,并免除他们全家三年赋税。
这算是明朝第一个告御状并且成功的平民百姓了。
至于到了明朝中后期,这项规定渐渐变得名存实亡,不太受皇帝重视了。
到了清朝的话,除了晚清时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事件,由于进过许多艺人的宣传加工,所以传播的较为广泛,知名度较高。
而且牵扯的官员较多,最后惊动了朝野,事情传到了慈禧的耳朵里慈禧下令重查案情,最后在上面的压力之下,下面的官员重新调查案件才还了杨乃武与小白菜一个清白,这算是一个告状成功的案例。
至于其他时期,就比较少了,因此“登闻鼓”反倒成了普通百姓的禁忌。
因为告御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有人告御状说明你的政府办事不利,会使得人民不相信政府,所以有的史书也不会记载,很少有闻名天下的。
还有就是清朝也设立了御史台都察院等类似于今天检察院等的机构,这些机构人员每年都会到各省,州,市去巡查一番看到听到有人叫冤,案子的冤情可能比较大,他们就会将案子上报给皇帝,请皇帝定夺。
这时皇帝认为案子案情重大,他就会派他人重查案子经过,有时就会不了了之,还有这就是真正达到皇帝耳朵里的案子会很少很少。
再加上下面的官员,官官相护,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不会承认自己错判了案子,造成了冤假错案。
而且会直接贿赂上面来查的官员选择息事宁人,使冤情不能上达天听,甚至还规定告御状有罪。
例如大清律例规定,百姓击打登闻鼓必须有检举贪官、关乎国家大事、有极大冤情等事务方可,否则将以大罪重罚。
如此重重限制,百姓们自然不敢敲打此鼓。
但好在此时的宋朝还没有如此限制,可以十分轻松的告御状,也没什么处罚,是一件何乐而不为的事情,正好可以如他们的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