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九就是米行的老板,从他爷爷起就开始做这一行的生意了,等传到他手里的时候已经有三间铺子了,黄记米行在都城也小有些名气。
对着米行现在的规模黄九很满意,并打算等自己百年之后生意就传给儿子。虽说商人地位不高,但是能够吃穿不愁灾年也饿不死,再加上儿子还能在书院里头识几个字他已经很满意了。
腆着肚子的黄九这会儿正在铺子来回着急着的走动,无他,粮食快要不够卖了。都城的粮食一直没有大涨,但是因为外面的粮食没有运进来,很多粮铺的储备已经快要见底了,虽然不想被被人骂黑人粮贩子,但是黄九没有办法不涨价了。
黄九这会儿这在等消息,派出去的伙计已经出去打听新的粮食什么时候能运进都城了,这时间的长短关系到他价格价格定得多高。
不一会儿外面跑进来一个小伙计,额头上有些轻微的薄汗,面色通红,可见跑了很长一段路了。
“黄掌柜的,我去打听了,粮食根本就没运过来呢。”小伙一边大喘气一边说道。
“这消息可靠吗?”黄九追问。
“可靠,整个都城粮铺上的伙计这两天都集中在码头上了,都在等消息呢,今儿好不容易来了一艘两广的船,说那边也闹粮荒呢,要不是官家管的死,连种粮都要保不住了。”小伙计立马回到。
“这可怎么好,这可怎么好呢?”黄九原本红润的脸色更苍白了。
买卖做不成是小事,可是要是闹了粮荒可就是了不得的大事了。晋国这些年在宰相爷的发展下,很久没有闹过粮荒了,每年的的粮价都保持在五贯钱一担的标准上,是以他的铺子存粮并不多。
“我听说,其它店铺每天不仅限量还提高价格了,现在整个都城还原价的就我们黄记米行了。掌柜的,你说我们要不要……?”
“去,瞎出什么主意,打我爷爷那辈起,做生意就从来不亏了名声。我问你,官府那边粮仓说什么时候放粮了么?”黄九问。
“现在还没粮荒呢,没粮食的事情外头还不知道呢,没饿死人官府怎么可能放粮呢。”小伙计不屑的说道。他就是因为小时候家里头没吃的还被送到铺子里当学徒的,要不是黄九肯收他,指不定早见阎王爷了,至于官府,哪个百姓会相信这个?
“你归拢归拢三个铺子还有多少余粮,留下够家里吃到夏天的,其它都每日平价卖了吧,也挣不了多少银子不能亏了心。”黄九有些无力的说道。
“是,掌柜。”小伙计诚心的说道。
黄九的生意一直做得不错,除了他是好几十年的老买卖以外,就是因为他心底还算纯良,买卖也从来不坑人。
“唉,不知道这回要死多少人!”黄九叹道。
小伙计听着没有说话,自去忙去了。
这米行的生意这么多年,黄九对于粮食多少还是了解的。晋国上下两广是产量重地,其它地方都只是自给自足,但是两广的粮食却是每年都可以往外卖的。如今连那边都没粮食了,黄九不敢想象其它地方是什么样子了。
今年的冬天格外的长,往年这个时候,不说别的,至少地里的野菜都发出来了,虽然吃了不饱肚子但是肯定饿不死了。可是现在呢,外头除了到处都是冰渣子,哪里能看到半点绿色。
要是到了四月天还是这个样子,那死的可就是成千上万的人了。
“老黄,你们家粮食今天怎么就卖这么点?”外头有老顾客看到黄九,开口问他。
“老哥啊,能买就多买些吧,今年怕是不好过啊。”见是熟人,黄九也没什么顾忌,劝告买粮食的人。
“这是什么话,要不是你这没涨价,我才不买呢。”外头的人还以为黄九是不想卖,也想趁机涨价呢。
“算了算了,你买吧,明日这个铺子怕是要关门了。”黄九像是想通了什么一样,有些伤感的说道。
与其现在卖粮食扎眼,黄九决定把粮食都囤着,虽然赚不了钱了,但是至少家里头吃饭不用担心了。况且这么多年下来,家里头也存了不少银子,一两年不做生意也没什么。
这普通的一幕,今日在都城的很多家粮店都在上演,这些做了多少年粮食生意的人,只需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猜出大半事实了。
过了几日,宰相府里,尹清歌此刻正在吃午饭。
“沈嫂子,这米是不是去年的陈米,怎么味道变了?”尹清歌捧着手中的碗问道。
“以前常去买米的那家粮铺不卖米了,今日找了好几家铺子,这都算是好的了。”沈嫂子说道。
别院和宰相府在采购上面是分开的,墨竹负责采买大物件,沈嫂子则掌管厨房。因为引尹清歌并不缺钱,是以别院的米面油粮都是缺了就去买,并没有囤货。
“明天换一家,不要在乎钱。”尹清歌吩咐。
“是,东家。”沈嫂子答。
吃完饭,尹清歌叫来了墨竹,墨竹以前在宰相府,对都城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再熟悉不过的,尹清歌觉得问他比问沈嫂子的效果好。
沈嫂子虽说是忠心,但是格局摆在那里,是远远及不上墨竹的。
“听说最近城里好些地方粮铺都关门了?”尹清歌问道。
“回东家,确实是这样。我昨日听墨玉说,晋国各地的粮食都不太够,国君也正考虑再过些日子开仓赈灾呢。”墨竹答道。
墨竹的一番话让尹清歌觉得很满意,这一看就是知道内部消息的。
“都城粮仓里大概有多少粮食你知道吗?”尹清歌睨着眼睛,看着天空,随意的问道。
“一两万担总是有的,属下曾经跟相爷去视察过,满仓!不过咱家不用担心,宰相府下面有一个大地库,里面平日里也是储满粮食的,够府里的人吃一年绝对没问题。”墨竹已经完全将尹清歌当成了宰相府的女主人,将府中最隐秘的消息透露给尹清歌。
墨竹的回答让尹清歌很满意,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尹清歌觉得其实百姓是最好愚弄的,只要让他们不饿死,他们就会一直乖乖的听话一副温顺的样子,可是要是让他们有了饿死的可能,他们就会揭竿而起形成一股不可动摇的势力,直至推翻统治形成新的政权。
这晋国,怕是等不了多久要乱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