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孕妇
作者:爱吃烤串      更新:2019-08-10 10:10      字数:2254

当时是票的年代,买布要布票,,买一些紧俏商品也需要票,比如自行车等等。小时候好像买块豆腐都需要票。

在杨可的记忆里,好像没过几年各种票也就逐渐取消了。

好吧,那就做高粱米饭吧。

杨可淘完米,放入电饭锅里,多放了很多水。

正常煮饭时间是不够的,因为高粱米比较硬,所以到时间跳闸,还是要再煮一会儿的。

后来国家整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后,尤其是在东北,夏天吃高粱米水饭,土豆拌大茄子,或者炖芸豆,再吃上一枚咸鸭蛋、小咸鱼,那是相当不错的。

所以各地都有农家院,吃的就是此时杨可不愿意吃的粗粮。

但在当时,却不好吃,人们更向往大米白面。

杨可看见菜篮子里放的是芸豆,于是开始摘芸豆、削土豆。

没有肉,只好用荤油了。

因为天气热,荤油已经不是凝固的。

杨可又进入东屋,摸了摸炕,还好,不潮,那就不用生炉子了。

如果生炉子,小妹这一夜都无法入睡。

用液化气做菜吧。

……

晚饭的时候,杨可告诉爸妈半夜出差去滨城。

老两口为之一愣,儿子只是一个刚刚转正的工人,厂子没人了咋地。

杨可为了让二老放心,简单地说了上次去牛庄的事情,以及今天接到省服的传真。

二老还是有些将信将疑,杨可掏出传真,递给二老。

上面的字二老还是认识的:请杨可速来省服服装一科,署名:一科、冯丽。

二老这才相信,杨可妈周芳道:“一会儿我给你找换洗衣服,还有洗漱用品。对了,还得带点钱。”

“都不用,我都弄好了,厂子支了我200元,我只去一天,够了。”

周芳哪能同意,杨可也就不再聊这个话题,小妹道:“哥,那你能看见我姐姐吗?我都想她了。”

“应该差不多吧,我计划办完事,直接去她学校,妈,用我带什么东西给妹妹吗?”

“不用,她也马上放暑假了。”

这个话题聊完后,杨大河道:“我听厂子里的人说,你昨天晚上在厂外又和李文革打架了,是吗?”

杨可本想不说,但一想这事瞒不住的,于是轻描淡写地道:“也不算是打架,就是相互推搡了两下,你看我哪哪都没受伤。”

周芳道:“我上次告诉过你,让你离他远点,你怎么不听呢,他可是李刚的儿子,我们惹不起的。”

“知道了,妈,我以后躲着他就是了。”

杨可不想让二老担心,所以顺从地答应着。心中却不以为然,要是再惹我,还照打不误!

小妹感觉哥哥真是变了,不论是气质还是谈吐,都与以前大相径庭。

眼前的哥哥更加沉稳,给人一种安全感,而且有一种无形的威严,虽然不明显,但她明显能感觉到。

在她想来,哥哥应该是上班后,见过世面,自然而然的变化吧。

所以不赞同妈妈的观点:“妈妈,这都什么年代了,怕他啥,法律会为我们做主的。我哥就是好样的。哥,我支持你。”

“小小年纪懂得什么,乱起哄,快进屋学习去。”杨大可说道。

杨菊做了一个鬼脸,伸了一下舌头,然后笑呵呵地对杨可道:“哥,见到姐姐别忘了带我向她致以妹妹的亲切关怀,呵呵。”

“放心吧,忘不了。”

……

长话短说,杨可存完车子向候车室走去,通向候车室的台阶大约有八九级,一名女士背着一个大包,手中还拎着一个大帆布包,艰难地走到台阶前,放下手中的包,擦汗。

因为已经接近午夜,站前虽然有灯,但灯光昏暗,杨可走近才看清楚,是一名大腹便便的年轻孕妇。

杨可左右看了看,见没有人,心中纳闷,深更半夜的,咋没有人陪同。

“同志,你是要进站吗?”杨可指着候车室,问道。

女子身高大约1米61左右,白色汗衫,绿色军裤,脚穿一双白色旅游鞋。

梳着短发,额前已经微微出汗,娇美的脸有些浮肿,应该是怀孕带的吧,杨可心想。

女子有点微喘,点了点头。

此刻站前的人已经很少,只有进进出出的人,那些小商贩早已经回家进入梦乡了。

如果杨可帮忙去拎包,保不齐会被误会是抢劫的。

于是掏出火车票,递给女子,道:“我去滨城,我帮你拿进去吧。”

女子借着灯光扫了一眼车票,微微一笑,点头道:“谢谢你啦。”

“客气啥,出门在外就得相互有个照应。你把背上的包也拿下来,我一并帮你拿进去。”

女子毫不迟疑,拿下背上的包,杨可一手一个,拎着包踏上台阶。

进入候车室后,杨可左右看了看,分南北检票候车室。

“同志,你去哪里?”

杨可的意思是要把包裹送到她的候车区域。

“我也去滨城。”

“真巧。”

于是二人径直来到南行检票区域等候。

杨可没想到候车的人能这么多,根本没有坐的地方。

下午买票的时候,虽然没有买到坐票,杨可也以为人不会很多,但此刻人头攒动,令他重新认识了一番人口众多的凶猛。

候车室的墙上拉着横幅:计划生育好!

计划生育在1982年杯定位基本国策,并且写入宪法,主要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实施以来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不远处的横幅是:维护社会治安,人人有责!

有一位年轻女孩从座位上站起来,道:“你坐吧。”

“谢谢你啊。”

女子道谢,然后扶着长椅子的靠背,小心翼翼地坐下。

杨可则是把两个包裹都放到女子的脚前,然后环顾四周各色的行人,饶有兴趣地判断着都是干什么的。

身边放着鼓鼓编织袋的人,大多是到外地打工的农民工。

当时国家的改革开放给了人更多的希望,但是外出打工的农民还是极少数。

他们舍不得离开养活他们的土地,因为通讯不发达,对外面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大多不愿意出去。即便出去,也是在附近的小城镇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