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大致了解了郭进和党进两位新晋主将人选,用新晋这个词不大恰当,准确说这二位在宋军队伍中一直都是实力派的代表人物,实力派的特点就是能打仗,会做人,不张扬。
这恰好符合老赵的用人标准,所以这一次他们终于登上了舞台,老赵对他们也给予了厚望。
介绍完参会的主要人员,让我们把视线调回到会场上。老赵依旧闲庭信步,会场上的氛围十分轻松,只是细细查究,一股阴冷肃杀的气息迎面扑来。战前的会场,总归是很残酷,会上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决定战争的走向。
所以,老赵不希望大家紧张,他总是喜欢将仅有的信心都放到桌面上,如此一来,让将士们都以为领导早已成竹在胸。
实际上,他跟所有人一样,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充满疑虑,只不过做领导的就必须得拿出该有的样子,哪怕打肿脸充胖子也是在所不惜。
老赵围着会场转悠了几圈,接着话茬,
“其实,在下定攻打太原之前,我也为此权衡过利弊。刘家把持的地盘狭长,境内鲜有肥沃土地,未来发展的前途也不容乐观。有人就要问了,为何要费这么大的劲,调动如此之众的部队去攻占一块没有经济价值的地盘?理论上来说,这个疑问很有道理,打仗嘛那也是要分肥瘦的,就跟做生意一样,为了一毛三分钱,把自己折腾得半死不活太不划算。但我要说的是,刘家把持的地盘在战略位置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拿下它不仅可以将我大宋疆土向北拓展,更重要的是,此举彻底清除了刘家与契丹相互勾结的威胁。从此以后,咱们就可以明刀明枪的与契丹在边境上对峙,即便是打,我们也不用再担心腹背受敌,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诸位是打过硬仗的人,我在这里告诉大家咱大宋就是个精细的商人,大买卖要做,小生意也得接,只有这样我大宋才能永远站在竞争队伍的前面。”说完,老赵又踱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会场很安静,静得让人几乎可以听得见心跳。
“圣上的一番话,让我辈受益匪浅,您只管给我们下命令吧。”党进按捺不住情绪,主动请缨。
老赵侧过身,朝卢多逊递了个眼神。
“刚才皇上的意思想必大家都明白了,总之就一句话:咱大宋遇到老虎,要打,碰到苍蝇,也不会放过。下面宣布战场调动安排:党进为此次北征主帅,潘美为都监,你二人务必通力合作统领全军。”
选定主帅过后,老赵对北征进攻路线以及兵力配置进行了详细安排,此前曹彬已经透露了攻占太原的关键在于速度和进攻效率,为了尽可能缩短进攻时间,老赵决定使用突击合围战术,将部队分成五部分,这五部分各自为战,分别进攻太原周边的州县。在各自取胜后,快速合围太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其发动集团性冲锋,以期能够尽快攻破城池。
从老赵的派兵布阵来看,很显然这一次他是卯足了劲,誓要用压制性的力量优势来消灭敌人。
8月下旬,天气炎热,太祖发布出征诏令:令郝崇信、王政忠率领兵突袭太原西面的重镇汾州;令阎彦进、齐超领兵攻打太原南面的沁源;令孙晏宣、安守忠率军攻打太原东部的左权;令郭进、侯美率部攻打太原北边的代县;令齐延琛、穆彦璋领兵攻打太原西面的离石。五路大军并进,太原四面重镇同时受到宋军攻袭,刘家人无暇顾及周边安危,正担心太原的安全。
太原,是一座倔强的城池,坚固牢靠,成为很多攻城者的噩梦,老赵对此深有体会。在五路大军对太原周边地区发动进攻的时候,由党进率领的精锐部队并未参与战斗,这支部队绕开战斗区域,直接奔袭太原城。消息传进城内,北汉皇帝刘继元吓得可不轻,这几年家里事务不断,先是父亲忧郁而死,再又是兄弟刘继恩大白天的被人杀害,最后自个儿又稀里糊涂的被郭无为当作傀儡捧上皇帝,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一边忙着与郭无为内斗,另一边则大肆屠杀有能力的军事将领。本来北汉军事力量就很低下,经过刘继业这么一闹腾,北汉已然是强弩之末。
大宋先锋部队在城外对峙,刘继元在城内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手里头一副烂牌,怎么打也没有胜算。
如今之计,只能向干爹求救,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很快,辽国皇帝耶律贤就受到了刘继元的求援信,不用打开信奉,他都能知道里面的内容是什么。此时此刻的耶律贤内心十分纠结,这干爹当得可有窝囊,一来北汉就是个穷光蛋,二来自从刘继元上台后,越来越放肆,对辽国的态度时冷时热,让耶律贤心头很是不爽。
耶律贤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北汉这不知好歹的家伙,就让其自生自灭吧,咱大辽国也不缺这类货色。但转念一想,大宋几次三番攻打北汉,不正是顾忌辽国和北汉之间的盟友威胁么,细细一琢磨,看来还是得出兵。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很微妙,甚至比人际关系更为复杂,辽国历任皇帝都很清楚北汉的实力,也明白北汉之所以甘愿称臣就是想借用辽国的实力来钳制大宋,以此保全自己。辽国皇帝不是活雷锋,他肯定不希望自己被别人利用,但在对待大宋的态度上,北汉与辽国存在共同点,本着恶心自己成全别人的原则,辽国不得不做冤大头。
大宋与北汉多年以来数次交战,二者之间好像已经形成了约定,你来打,我就求援。辽国也在这些年里逐渐适应了消防员这个角色,所以这一次他们按部就班的派出一股骑兵南下增援。耶律贤盘算着只要援军杀到,战争就会陷入僵持阶段,北汉只要坚守城池与大宋对峙,时间一久,宋军必然吃不消。
到时候,辽国的援军再出来壮壮声势,想必宋军便会不败自退。这是耶律贤的想法,同时也概括了前几次大宋征讨北汉时的过程。
难道剧情真的像耶律贤设想的那般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