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国家创新体系
作者:大江东      更新:2019-10-01 10:59      字数:3365

苏建国笑着看向赵城,“赵老师,如您所知,1964年10月,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正式通车,列车运营速度210km/h,宣告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1988年,德国icei试验速度达到406.9km/h;1993年12月,日本star2l试验动车速度达425km/h;1990年5月,法国tgv动车组试验速度达到515.3km/h,创造了世界轮轨系统铁路速度试验记录。这些记录,都是动车的记录,更是我们国家研发的方向。”

赵城安静的等着苏建国说完自己的观点,这一刻开始,赵城感觉苏建国变了,不再是初见时候的毛躁,不再是上学时候的不自信,现在的苏建国有了自己的意识体系,也有了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这便是年龄增长之后的阅历吧?赵城想着。

苏建国指着给赵城看的报告,缓缓说下去,“这些研发方向,说白了,就是技术创新的方向,而这个技术创新包括了自己创新和引进新的技术。而关于技术创新上,有一位学者曾经他根据技术追随者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依赖程度和技术追随者自身的技术发展速度,把追随者对领先者的技术追赶分为路径跟随型、路径跳跃型和路径创造型三个类型。”

【因为是专业数据,参考文献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战略研究,作者:陈春阳】

苏建国缓缓的说着自己的观点,“如果这位学者研究的研究可信的话,那么这三种类型,是不是不就是我们未来研发的三种选择?”

“如果是的话,那么你会选择怎样的呢?”赵城没想到一个技校毕业的学生,不过教书四年,如今的苏建国已经有了教授才有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视野。

这样的人,眼界宽阔,心思活络,研究务实,工作踏实,是真正的研发的好苗子。

“如果是路径跟随型,我可以理解为亦步亦趋。这个的模式不是说不好,而是人云亦云,既不可能成为头部吃肉的技术领导者,也不会被行业淘汰,成为创新的失败者。虽然是中庸的最佳方法,却不是研究的最佳法则。如果真要选择这个模式,除非是金标准确定过的,绝对不可更改,或者暂时没有合适的技术和创新的基本法则,这样的技术是可以采取这样的技术创新的。但是……”

苏建国看着赵城,“但是如果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和产品迭代的自我更替,再没有拥有技术原理框架前,我们是可以选择路径跟随型予以搭建我们的知识框架。但是有了原理掌握的能力后,就要选择路径跳跃型的创新,这样的创新也就是赵老师一开始跟我说的,阶段性重点项目技术攻坚。”

苏建国的话让李英恍然大悟的点着头,原来铁路部的老人们选择的是这个技术创新的方法啊。

“很好,那么,你觉得创造型又该如何呢?”赵城的笑容越来越大,他仿佛看到了铁路部的希望。

“路径创造型,应该是我们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后,以链条式串联在一起,分析核心技术之间的缺失技术,用替代技术或新型材料来做配套的研发,而这样的研发便是路径创造型。赵老师,我认为我们没必要什么都要自己创造,但也不能什么都跟随他人,应该有选择性的进行阶段性创造和阶段性的跳跃式的研发攻坚。”

苏建国看着赵城,眼睛眨的越来越慢,“只有这样,我们在保证大模样与现有国际技术同步的情况下,保证自己不掉队的情况下,让自己拥有中国造的独有技术,甚至在原由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飞跃式的创造与创新。我认为这才是最合理的办法。而这种办法就要选择跳跃性的创新和阶段性的创造,而这个创造与创新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重大课题择选,我说的没错吧?”

赵城笑着点头,时至今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个词,他终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那么,你可有择选的好法子?”赵城希望苏建国能够给出落地的答案。

“从创新的强度看,技术创新可以分为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在实现技术跨越的创新方式上,实际上存在着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之争。”苏建国的话让赵城挑了挑眉。

“所以?”赵城等待着苏建国讲清楚到底怎么做。

“我最近得到一个消息,我国铁路部正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的调研,不久讲出草案。我有幸,有同学在北京交通大学,所以知道了一点信息。”苏建国诉说成建军跟他信中提到的一些知识。

“哦?北京交通大学?”赵城下意识的想到了成建军,如果没记错成建军和苏建国是老乡吧?这成建军正在上海铁路局上班,虽然最近借调回北京交通大学搭建中国知网去了,但是,苏建国说的那个朋友可能就是成建军了。

其实赵城所想的没错,就是成建军跟苏建国说的内容。

“是的。”苏建国点头。

“说说看,研究里面怎么说的?”赵城等待着苏建国的答案。

“研究里面提到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当创新活动呈现社会化的特征时,国家创新体系就存在了。人们为推动创新活动,把各种相关的创新主体要素、资源要素、环境要素有机地“编织”起来,成为创新的力量,从事知识的生产、知识的扩散、知识的应用,其结果是形成了体系。”

苏建国拿出随身的钢笔和信纸,一边说着,一边画着一个示意图,这个示意图叫国家创新体系要素网络。

“所以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完整、开放的体系,是若干要素按一定关系组成的网络。网络内各要素间围绕创新产生相互联系,是一个在国家层次上推动和提升创新能力的网络。”

苏建国在创新体系附近点了点,“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网络,它涉及方方面面,超出科学技术的范畴。社会网络的节点是创新主体,节点问的相互连接,则体现网络中的互动。按照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体系,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直接目标,以知识产生、传播、应用为核心的要素网络组成。”

苏建国将这个圆递给赵城,“所以,国家应该是将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并不打算一种一方,也不打算放弃一方。根据这个研究的部分设想,我可以这么理解,国家打算将知识做成一个整体的体系。”

苏建国指着圆比较大的一个地方,“赵老师,您看这里,这里说创新主体、资源要素、环境要素有机的编织起来,如果这个地方就是创新力量的话……”

“怎样?”赵城好奇的看着苏建国。

“那就是说,国家需要一个名叫突破性创新的团队去成为创新主体,而这个创新主体的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创造,就是突破性的创造,并将这个创造的知识形成教材。”

苏建国指着资源要素的部分,继续说下去,“既然创造的只是成了教材,就要有人传递这个教材,更要将这个素材落地,这个时候就有了资源要素这个概念。所谓资源要素,便是将这个字知识融化,融会贯通到整个创造知识体系里面,形成边边角角的供给与协助的畅通,是沟通上畅通无阻,材料供给上予给予求的体系。”

“那么,环境要素呢?”赵城笑了起来。

“环境要素就是边边角角的辅助了,任何一件事情之所以成功,必然是众多辅助体系协助创造主体完成的。但凡缺少一个,都无法完成。这就好比是当年洋火的制造,我们就因为没有火柴头的制作,就因为没动火柴头制作和火柴盒的制作细节和标准,所以连洋火都造不好。这种亏,我们国家吃过。所以现在国家更希望的是建立一个健全的体系,称之为创新体系,社会网络的要素概念,来完善我们的技术链条,又或者说重工业体系链条。”

苏建国指着示意图的另外一个圆圈,“也因为存在了创新主体的知识创造和编纂,教育体系和行业体系资源要素的供给和宣教,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环境要素的制成和配合,才有了创新的力量,从事知识的生产、知识的扩散、知识的应用,其结果是形成要素体系。”

苏建国抬眼看向赵城,“这所有一切重点就在知识的创造与生产商,但是贯彻实施的要点却在知识的应用和扩散上。而我们这些教书匠便是知识的应用于扩散,无论是扩散到大学、技校里,还是扩散到工厂和机关里,只有知识传递的顺畅,只有沟通畅通,我们的体系才能成为体系,才能贯彻执行,才能万无一失。”

赵城点着头,苏建国到底是他看中的孩子,这样的想法超出了他的预知,却又让他心欣喜。

“也因此,国家才说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网络,它涉及方方面面,超出科学技术的范畴。社会网络的节点是创新主体,节点问的相互连接,则体现网络中的互动?”李英明白了过来,原来是指的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啊?

“是的,国家要一批先进工作者和学者攻克当下国际技术,创造中国造的独有技术知识,然后传播这些知识,让沟通畅通起来。”赵城笑起来,“你老公分析的一点也没错。”

李英脸红了,赵老师打趣说她老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