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这话,朱由榔差点笑出声来:“这老家伙还会搞怪哈,你批判儒术就批判儒术吧,怎么连人家吴炳还带上了?”
果然,吴炳再好的涵养也气得脸色发白,没好气地说道:“愿听宋夫子高论!你若说服吴某还罢,若是不能说服吴某,吴某定将你今日之狂言散播于仕林,让你接受仕林口诛笔伐!”
宋应星并不惧怕,眉毛一扬,朗声道:“吴大人且安座,听学生一言。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矣,道德礼教的规范和普及可以说已经独步天下,试问吴大人,哪朝哪代离开了法家学说?还不是法与礼的共同作用,才有了各朝各代的延续?为什么就不能对法家的思想进行吸收?究其原因,还是儒家学说天生具有排斥性,尽管事实摆在面前,也不愿去承认罢了。”
“此言差矣!若礼义信人人都遵守,何用法定思想?究其原因,还是圣人学说没有普及,或者说没有将之发扬光大到极致,历朝历代才会有乱臣贼子。”不等吴炳反驳,杨乔然首先驳斥道。
“杨大人,儒家学说做到极致?人人都克已复礼,确实可以达到大人所想像的理想境界。但杨大人别忘了,先别说能不能做到极致,就算做到了极致,必然会把人的天性泯灭,那势必会引起更大的反弹。刚才吴大人引用了圣人一句话,说只要人人克已复礼,焉用稼。事实证明,这句话并不全对。我大明自太祖开国,一直以儒家思想治国,克己复礼虽未达到极致,但也不远矣。为何在天灾人祸面前,百姓不能守礼,反而起来造反?若按圣人之言,百姓不是应该宁可饿死,也不会造反?据闻陛下曾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学生深以为然。人只有吃饱穿暖才有可能守礼,最基本的生存都解决不了,要求百姓守礼,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再回到刚才的话题,学生这本《天工开物》,若是推行开来,对农业、军事和工坊都大有裨益,地里可以打更多的粮食,工坊可以织出更多的衣物,军器营可以锻造出更多更好的兵器,与国与民有利。学生想不出三位大人有何理由反对呢?”
一席话说完,理义颇深,而且还夹杂着皇帝的圣训,吴炳、吕大器和杨乔然都不说话了,他们也想不出如何反驳。
“管子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宋夫子所言,甚合管子治国辅政之道,黄某佩服。”黄宗羲这时候站出来,给宋应星助拳来了。
“陛下,列位大人,史上所记载的战争大都是在长江以北地区,每次统一之战也都是从北方兴起,席卷而南。臣昨晚读书至此不禁掩头沉思,为什么战争易起于北方?而鲜有从南方而起?难道是北方的儒家学说不盛?礼教没有育化北方之民?这个答案显然是不正确的,战争的兴起成因很多,但绝非如此。后来,臣经过深思,还是从陛下所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之中得到了答案。北方易起战乱的根本原因,不是礼教不盛,而是北地多贫瘠,北人多苦,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们必须往南打,以掠取更多的资源。这是北地多战乱的根本原因,自然也能解释通南方为什么少战乱了。”
“而观当今之天下,满人倔起于北方苦寒之地,与其说奴酋想谋夺我大明江山,倒不如说是为了改变一个好的生存环境。闯逆席卷天下,从者甚众,也不能简单地解释为百姓们教化无功,而应该看到,他们是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才从贼的。同理,我大明也是被连年旱灾、蝗灾、兵灾掏空了国库,到后来无力支应边饷、兵饷,才使得满人和闯逆横行天下而难治,终致如今局面。”
“追古抚今,臣对陛下愈加折服,还是陛下洞察幽微,看到了前人未看到之处,总结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之至理。”
黄宗羲侃侃而谈,从更高的层次论证了朱由榔的论调。
朱由榔听了,心道:“行,不错,没白让你吃烧鸡。撑了你一顿,撑明白了。”
黄宗羲这番话说完,瞿式耜也激动地站出来,说道:“太冲之言,臣也有同感。只要我们为政者始终把百姓生计放在心上,让天下百姓吃上饭,穿暖衣,再佐以礼教,何愁天下不治?不但如此,以此为治政根本,我大明一定能走出朝代更替的窠臼,开创万世不替之基业。”
“臣附议!”陈邦彦最懂朱由榔心思,知道黄宗羲和瞿式耜二人算说到皇上心坎里去了,连忙出班表态。
“臣也附议!”陈子壮也出班表态。
吴炳、杨乔然和吕大器此时见风向大变,已经从与宋应星的学术辩论,变成拍皇上马屁了,虽心有不服,但也只好跟随众人,赶紧唱皇上的赞歌。
“陛下,臣治学不精,见识短浅,有负陛下知遇之恩。臣对宋夫子与太冲所言已然是服了。”吴炳说道。
吕大器和杨乔然也随声附和。
“卿等都是儒学大家,长期浸淫其中,学问自是精纯,朕对此并不怀疑。只不过,也的确有见不到之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朕觉得你们未必已经心服口服,恐怕心中还有很多辩解之词吧?”朱由榔道。
“臣不敢。”吴炳答道。
“无妨,朕并不会以言入人以罪。朕刚才已经说了,无论是政见还是学术讨论,大可以各抒已见,畅所欲言。但有一条,讨论时可以面红耳赤,但执行时必须发同一个声音,也不能因有争执而致同僚不和。”
“是,臣等遵旨。”
“刚才诸位爱卿之争论朕都听了,觉得长庚和太冲所言虽有理,但还是有见不到之处。正好今日天睛,朕心情正好,就给你等解说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