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维看着兵部相关的九边改编预案,名目混乱。
不过普遍有定律可循,如守备下辖两个营,游击三个营,参将四个营,总兵一个直属标,副将两个到三个营。
大范围改编就怕编制名目繁多,越简单就越好,就像组建新军,先不管战时编制是否僵硬,先定死器械、兵员编制进行组建,先编选成军,再根据实际战斗需求来整改编制、器械。
他看的很不顺眼,原因就在一个‘标’字,本就是借督抚标营之意,取其代表的精锐之意,实际并无其他意义。
“今后新军以‘团’代替‘标’,两营到四营合而成军,谓之为团,取团结之意。九边改制,辖两营为守备团,三营为机动团,四营为主力团。”
吕维一开口,王在晋就拿出笔速记:“今后施行新军阶,军中粮饷也分两步,一部是职务饷,此项如旧不必改动;另一部是军阶俸禄,赞拟新兵、老兵、精兵三级,新兵扣发三钱月饷,老兵实发全额职务饷,精兵增发一钱月饷。”
“再增下士、上士两级,下士增发两钱,上士增发三钱。”
“再增下军尉,增发五钱银俸;中军尉,增发七钱银俸;上军尉增发一两银俸。”
“下军校增发二两银俸,中军校增发三两五钱银俸,上军校增发五两银俸。”
“再增少将,增发十两银俸;中将,增发二十两银俸,上将军,增发五十两银俸。”
新的兵三级,士两级,尉校将三阶九级共十四级军阶也在吕维一句话里制定,施行后,平均每个营维持成本再上升近一百两……兵部、户部也是可以接受的。
反正预定的军饷是每年一千二百万,每个营的成本高一点,就少养一点,每个营廉价一些,就多养一些。
户部就给了一千二百万的预算,兵部按着预算定编制就行了。
每个营每月一千六百两的支出,一千二百万能养六百二十五个营,二三百个边防团、机动团。
这些团也都是要重新制定番号的,又非京营新军,不必赐下名号,只需制定数字编号就可以了。
王在晋的一帮助手分工协作,不多时就制定了九边旧军改制的番号,一共一百三十个守备团,五十五个机动团,五十个主力团。
不出意外的话,以后战争期间,守备团是打死都不会调动的,能调的兵力就在机动团、主力团,大概能有近半的机动团、主力团能抽调远离辖区远征。
很可能也用不上旧军改编来的边防军,新军也是野战编制……遇到小规模的叛乱,最好还是拉新军去打,以锻炼新军。
平时只设立团一级编制,隶属于原来的各镇,由总兵官负责训练安排;粮饷由督抚衙门总理拨发。战时,再设立更高一级的指挥单元,原来的协、镇,也被吕维一脚踹开,用上了更复古的旅、师两级。
依他几个营聚合为团,取团结之意的基础,他制定旅、师两级名号后,后来战时拼组聚合时,弄出了少将旅团、中将师团以及规模更大的上将军军团。
旧军改制定下方略、基础后,就由兵部自己施行去了;反正督抚衙门已有锦衣卫坐镇听记,天司下辖的军械统计局也往各处派人,还有御史官在死盯着,不怕改制时出现太大疏漏。
旧军改制可以放在一边,最重要的就是新军缩编问题了。
辽镇九万多人必须裁剪,甚至辽镇、东江镇、朝鲜镇必须裁掉一个,保留两个镇,既二十个主力团的编制,也才六万四千人。
换言之,目前辽东方面必须一口气裁掉近十万人。这到底是该裁掉辽镇呢还是该裁掉辽镇?
这是很难受的事情,意味着此前辽镇大量的军事投入打了水漂。
谁也没想到,吕维也没想到朝鲜一仗打的那么顺利,几乎打崩八旗军。如果不是他过于保守,奋力追击的话,有可能全歼八旗军……也有可能在追击途中被反突击,先胜后败。
不过鉴于辽沈光复,毛文龙的平辽总兵番号得改一下。当初毛文龙取得镇江大捷后开创东江镇,王化贞为毛文龙申报平辽总兵名号,引得熊廷弼大骂……辽人又没反,你平哪门子的辽?
参战部队还要加以赏赐,这个倒是不需要额外支出,虽说黄太吉焚毁辽沈向北逃窜,可朝鲜战场缴获的金银足以应付这一战的赏赐。
反正大明军队是出了名的赏赐吝啬,往往大规模赏赐都包含着军队开拔费、补发欠饷之类的意思,不具备参考意义。
军队赏赐走的不是户部的太仓银,也不归兵部的军饷预算,走的是皇帝的内帑小金库……自然是越节省越好。
不过辽东全境失陷,也意味着辽东二十五个卫所体系的总崩溃,到底是该彻底裁撤三镇兵马,还是重拾卫所体系,将裁退的军队塞进卫所体系,让他们执行军屯,不求他们上缴钱粮,能屯守自足稳定边防就可以了。
这个问题兵部几番讨论,还是舍不得辽镇那九万‘纸上之兵’。
朝鲜战役期间,辽镇军队就派出了游击周文郁两千人支援旅顺,跟着沈有容参与了辽沈收复工作;赵率教率九千多骑在三岔口坐看黄太吉撤退延误战机。九万多编制,才拉出来不到一万的军队,京中士民讥讽辽镇的军队是‘纸上之兵’。
吕维稍作考虑就拒绝了兵部的提议,或许今后可以设立卫所这类生产建设兵团,可没必要在东北地区设立。
怀着统一全球的美梦,却在家门口搞卫所制度,有一种在门口种植荆棘丛的意思。
所以辽东都司及二十五个卫所可以宣告死亡,吕维不支持重建,除了这二十五个卫所武官家族还有心重建之外,就没其他人了。
三镇裁军和辽东开发其实是一体的,尤其是辽镇,因为有丰厚的军饷待遇,九万多编制里,近半是客军编制,另一半里的兵员也有许多内地、其他各边跑来投军的。
所以裁军辽镇,不仅辽西人会大批失去铁饭碗,许多千里投军的人也会失去铁饭碗。
吕维稍作考虑,就决定执行授田鼓励生产,吸引人口迁移东北。
九边服役过的军户、民户愿意迁移到辽东,授永业田百亩;普通军余、民户迁移辽东,授永业田五十亩。五年不征税,五年到十年内征半税,以鼓励生产。
同时重启左光斗的水稻北移工程,渤海国就有种植水稻的记录。
左光斗生前就在天津试验过水稻种植,徐光启在搞土豆番薯北方种植试验……就连玉米这种东西也比吕维想象的要早,这种耐旱的作物,十几年前就在北直隶地区出现,只是缺乏政府大规模推广,所以流传速度并不快。
以现在的辽东气候,种植水稻不存在问题。
之前他以为小冰河时期辽东就没法活人了,连海水都结冰……实际到了才发现,不是海水结冰,是河水入海口的河水结冰蔓延,才有了那惊人的几十里、上百里的海岸结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