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一九八零年七月高考时间越来越临近,魏小峰的功课复习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车队为了鼓励魏小峰的学习并保证他有足够的复习时间,高考前给了他一个月的假期,让他专心在家备考。魏静波夫妇了解到儿子考大学的决心后,更是全力以赴地支持。一段时期以来,魏小峰的父母就像所有的在校应届高考学生的家长们一样,也一起进入了紧张时刻,他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孩子们的高考。
魏小峰作为社会考生,面对全市成千上万应届考生的竞争,应该说压力是巨大的,但这一次他把自己的心态调整的非常到位:无论考不考得上,他都要集中精力,竭尽全力去拼一把,先埋头耕耘,暂不问收获,尽量不给自己以心理压力。
临考前的一个月以来,魏小峰感觉到父母似乎把一辈子的爱都给了他,他几乎每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逐步打开,此时的社会生活物资已是极大的丰富,市场已非常的繁荣了,工区职工工资收入已有了一定的增长,平均工资水平已超过了江城市的人均工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魏小峰母亲每天换着花样买菜,不是鱼就是肉,饭菜做好了亲自端进书房给他吃。父亲魏静波像赎罪似的每天早上都要首先给魏小峰买好油条、豆浆,或者包子、蛋酒等早点回来后再去上班,同时时不时询问一下魏小峰的学习情况,给他解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难题及一些必要的指导。这让魏小峰很是感动:认为父亲经历了些许磨难和挫折后已经变了不少,变得更有亲和力了,变得更像一个父亲了。
夏天天气热,父亲专门买来电风扇,供他一人使用。那时的家用电风扇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讲,应该还是一种奢侈品,谁家有了电风扇,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经济实力的象征。虽然魏小峰父母既是双职工,又是机关干部,买一台电风扇应该是没问题,但母亲却继承了魏小峰外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如果不是为了魏小峰的高考,他们是不会买电风扇的。
这样反而让魏小峰不好意思了:“爸、妈你们把自己照顾好就行,别太顾及我了!”
爸妈总是开玩笑地说:“你现在是我们的‘特保儿’呢,你如果能考上大学,我们做什么都值得!”
李雨婷几乎每个星期一封信,还给他寄来了各种参考资料,让他学习参考,并给予了他很多的鼓励。他把这些信都一一收藏,学习累了的时候时常拿出来翻看,每当翻看信件,感觉李雨婷就像站在自己眼前似的,他在心中暗暗鼓励自己:加油!加油!
一个月来,魏小峰感觉到自己的信心十足,自己的精神状态与过去的前两次参加高考相比完全不一样,他认为主要还是李雨婷在爱情上给了他的精神动力,李雨婷执着的爱情表白,使他感觉像吃了定心丸似的。他感觉学习起来精力也比过去集中多了,这次的复习几乎是完全做到了心无旁骛。这也许就是爱情的魔力吧。但是,他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他之所以有现在的这种精神状态,也是得益于战争炮火的考验使他的心里素质和性格有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使他更加坚定和理性地来看待一切事情。
自从部队退伍回工地进入工作岗位后,魏小峰的学习应该是非常刻苦的,他报名参加了三个半月的职工高中补习班的学习,几乎是没有缺过一次课。在高考前的一个月时间冲刺过程中,他很少在晚上十二点钟前睡过觉,每天都是母亲催促几次才睡觉。早上都是六点不到就起床。虽然那时英语还没有完全纳入高考科目的主要分数,但要背数理化公式、背语文课本、背政史地题目,做各种练习题,学习任务还是非常繁重,难度还是非常大的,他几乎一个月来没有出过家门。
高考那天,车队考虑魏小峰的实际情况,安排了专车接送他,以表达对英雄的敬意。一九八零年七月七日至九日,江城市的这一届高考考场上多了一名特殊的考生,当他从车上下来,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艰难走向考场的时候,人人都向他投去了敬意的目光。
在商量报考院校的时候,李雨婷坚持让魏小峰将第一志愿中填报她自己所在的这所大学,希望他们能在这所著名的水电学府重逢!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魏小峰以高出国家录取分数线十五分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被他们父辈过去就读的母校——全国著名的华中水电工程大学水利工程系录取。当李雨婷得知这个消息后激动地哭了起来,她亲自跑到火车站接魏小峰,两个年轻人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紧紧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
不久,魏小峰又一次成了工区新闻舆论的焦点人物。市报纸和工区报纸同时刊登通讯稿《百战归来再读书》——战斗英雄魏小峰身残志坚踏上大学求学之路。稿子发出后在工地青年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青年们励志成功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