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离间计 破之立太孙
作者:九命紫林猫      更新:2019-11-08 21:10      字数:2965

只有一事朱棣十分不明白。这朱高煦三番五次挑衅太子权威,可这朱高炽一直温和有礼,似乎把自我境界都提升到了圣人的层次。而在沙场上拼杀几十年热衷于打仗的朱棣,则是永远不相信有人会做到这种地步:心态会这么平静安稳,对招惹他的人不悲不喜,不怒不嗔。

他曾问解缙:“太子是否故作姿态?”

老臣解缙不敢撒谎,答曰:“太子宽厚如同磐石,却也心思沉稳,看不透。”

此话传到朱高煦的耳朵里,便成了朱高煦造谣生事的基础。他迅速让人杜撰朱高炽的不忠不孝不义不仁。捏造了人证物证,举例了事实根据。那些不相干的人和事,在他的演绎下成了太子行为败坏的证据。特别是他诬陷太子在外养兵,意图造反。

朱棣对此并不相信。可他拿出了一封朱高炽的手书,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如何训练、如何隐蔽、如何造反之类的话,此书一出让朱棣信了三分。

他暂时按下不动,回书房找出朱高炽日常的奏章,细细对比,发现朱高煦给的这份手书,字迹与朱高炽一模一样。他心下震怒,不想这看似忠厚老实的太子,心中也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看来一直以来他瞒得很高明啊!朱棣同时内心也有些释然,果然,这个世上是没有什么圣人君子和以德报怨的人存在的,他的长子,他还真是小看了。

可只凭一封书信,朱棣无法给太子定罪,他还要谋划谋划,找到事实的根据,废长立幼,重立储君!

心中藏着事情,晚上回到徐皇后处入寝,他似有心事的样子,自然被徐皇后看在眼里。

“皇上这是怎么了?”

“无事,只是觉得太子的心思深沉,朕这个做父亲的,也难看得清。”

“皇上何出此言?炽儿兢兢业业,未曾怠慢过政务。东宫嫔妃和谐,大臣拥护,都是炽儿之能。”

“你知道什么,你看到的都是假象!高炽这个孩子,怕是连你也瞒过了。”

“皇上今日这是怎么了,莫不是知道了什么?”徐皇后一脸纳闷,往日只听说朱棣嫌弃朱高炽体胖过人,心慈太善,做不了杀伐果断的明君;这怎么突然成了他口中的搬弄心机之人?

“你自己看吧,你养的好儿子,还一次次的在朕面前保他!”徐皇后是他的发妻,在靖难之役中,她最终还是无条件的放弃母家,支持了他。他没有理由不信任,把手书拍在桌子上,朱棣一脸的恼怒。

徐皇妃展开一看,先是愣了一下,之后蹙眉问道:“这从何而来?”

“煦儿截获的,不然还不知道要被他瞒多久。”

“又是煦儿……”徐皇后当下便明白怎么回事,她大声把掌事太监叫来,吩咐他:“去东宫请太子妃务必前来。太子妃即便是歇息了也要请来。”

掌事太监领命而去。

“你请她作甚?馥郁是个好孩子,这事她定不知情。”

“皇上莫急,一会儿自有分晓。”

张馥郁本已准备睡下,听到传召不敢怠慢,梳整一番便来到皇后寝殿。

请安寒暄自不必多说。徐皇后直奔主题,对张馥郁道:“太子妃可会模仿太子笔迹写诗?”

“回禀母后,自然会的。”

“你且写来与我看看。”

张馥郁寻了室内的书房,提笔沾墨,在净白的宣纸上写下一首《江行无题》。

徐皇后未等笔墨干透,拿起给皇上看:“皇上,看这字如何?”

朱棣“咦”了一声,似是不信。他拿出手书细细与张馥郁刚写的诗对比,发现字迹丝毫不差,仿佛一人所写。

“这……”

徐皇后从皇上手中拿过手书信封,递给张馥郁道:“你看一眼,这字可是你夫君的?”

张馥郁不知那是何物,上面只写了“绝密封”之类的字眼。她拿起看了看,摇了摇头,肯定地说:“这字绝非太子所写。”

“说来听听。”朱棣追问。

“太子手掌肥大,握笔多数时候有些力不从心。所以他力求写字快、准、能看清楚,并不追求潇洒飘逸,太过美观。他的字起笔和落笔非常快,这些在字上都能看到。可是这上面的字,明明一个字的所有部分着墨均匀,是慢慢仿写出来的,根本不会是太子的手迹。其实这字,还不如我写得更像。”

朱棣闻言拿起朱高炽、手书和张馥郁的字迹相比,的确能发现细小的差别。

“难道……”朱棣迟疑地把头转向徐皇后。

徐皇后叹了一口气:“皇上,知子莫若父。您还不明白吗?”

朱棣挥了挥手,让太子妃先退下。张馥郁施礼告退,回到了东宫自己的寝殿,仍旧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何。

而在徐皇后的殿中,朱棣寻了一张椅子瘫坐下去,神色中像是老了几岁。“他当真这么忍不住吗?”

“何止是忍不住,他早动了杀心了。皇上若再由着他留在皇宫,迟早你的太子和皇长孙都会保不住的。”

“皇长孙?基儿?”朱棣的神色陡然紧张了起来,“你可是知道些什么?”

“太子妃曾隐晦地与我提过,希望我能多多照看基儿三分,神色间很是忧郁。我也听到一些谣言,但这些都不足为证。皇上不放心炽儿还不放心馥郁吗?”

“太子妃的父亲是朕的亲卫,随朕征战沙场几十年居然说没就没了。朕亦听说有人对张臣的死有所非议,也听到了一些谣言……朕原本以为……罢了罢了,朕这就再给煦儿寻一块封地,让他离开皇宫吧!”

“皇上,恕臣妾多语。您若是选忠孝之子,煦儿当之无愧,我也明白在疆场上他不止一次救过您的性命。但您要找的是这天下的主人的,煦儿有勇无谋,心狠手辣,切不可因之前救过您而放纵与他。要知道您为君,这天下人即便是豁出了性命,也要保您周全!他在疆场上救您是他的本分。”

“这道理朕自然懂,劳烦皇后费心了,朕再去想想,你早些休息吧。”朱棣挥手离去。他不知道的是,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机会于徐皇后商讨这些。

仅过两载,徐皇后病重,薨于夏末。

徐皇后一去,张馥郁心中的石头又沉甸了几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徐皇后在临死之前曾有遗愿呈与皇上。而这遗愿,可以说是救了张馥郁眼下的困境。

朱棣面对发妻的这封“遗书”,不知如何下手。

徐皇后的遗愿里多为保全她母家荣华的要求,此事好办,徐家一脉经靖难之役日渐式微,保全他们的荣华朱棣还是甘愿的,只是这徐皇后遗书中的另外一条,则让朱棣犯了难。

徐皇后请愿,希望朱棣能立朱瞻基为皇太孙。一则是安慰太子太子妃,望太子与太子妃能尽力抚养朱瞻基,不遗余力,为大明培养出一个有能力的明君。二则是断了朱高煦的念想,这样可保太明宫皇家祥和,避免争储流血。

这想法是好的,但确实难办。首先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健在,此时立皇太孙未免会伤了朱高炽的心。这种立法是前朝未有的,如此一立,朝廷上下皆知朱高炽是个多余的人,如同诅咒一般,实在不详;其次这样立皇太孙也不合理法,前朝朱允炆亦是由皇太孙上位,可那时朱标太子已去世四个月,合情合理。而这么立皇太孙,礼部的那些大臣们能答应吗?最后,朱棣不认为立下太孙便能真的定好百年后的继承人,他朱棣夺了朱允炆的皇位,是一个太过生动的例子,此事根本断不了朱高煦的野心。

可思来想去,反反复复与大臣们商议也未有结果。他与朱高炽商量,朱高炽满口答应,似乎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并表示他知道自己“形貌不佳,难显大明天子威仪;优柔寡断,难担治国重担,对父皇和母后的考虑十分拥护,面上没表露出一丝的不满,让朱棣心中对他赞赏不觉,觉得太子果然是“重大局,为大明”的无私之辈。加上此事乃是徐皇后的遗愿,经大臣讨论,礼部批审之后,提上日程。

#####解缙为当时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举全国文人之力,编撰《永乐大典》3.7亿字。本宝宝觉得解大神闪闪发光,比成祖朱棣还要闪亮~~比心~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