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风雨飘摇
作者:黑衣侠      更新:2020-01-06 05:24      字数:2421

“浩一,这次南征算是大败而归了,我占据重州后见好不收,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冒然前进,经过连续几次上当受骗,最终导致大败。”郑钢沉沉地开口了,他的声音滞重得一个字一个字就如同用铅铁铸成的一样,“只怕李宋、曾思进、吴文宣他们在越都后方听到了还不知道有多么高兴呢。”

听郑钢这么说,杨浩一几乎不敢开口,因为他想在这场合说什么都不合适,不如谨守着“百言百中,不如一默”的铭训,神色内敛,紧闭着口不吱声。

“浩一,古人下完围棋都需复盘,打仗也是一样,今天留你下来就是要与你一起复盘研究,你且帮本座好好分析一下,此番南征重州,本座究竟是败在了何处?”郑钢的语调忽然变得十分缓慢而又十分清晰。

“在下以为太师这次的失败乃是意外之失。北方士卒不习水战,误听人言中了集列计,碰巧刮起了东南风……依诩之见,这些都是偶然的意外,谁也无法预料得到。您只要痛定思痛,查漏补缺,日后必能卷土重来,占尽上风。”

“浩一你是故意在宽慰我呢,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我这次失败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郑钢摸了摸自己的心口,摇摇头说:“浩一,我的心乱了,我被以往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如果能保持头脑清醒,一切都不能难倒我。”他的手指使劲地点在了自己的心口上,“这才让本座在淮安之战中一败涂地。”

“我在该进取的时候没有进取,该退缩的时候没有退缩。你曾经给我提过很多建议,但是我没有采纳,当日在宋津口处,本座若是听取了你的‘穷寇必追’之策,咬定牙根,调遣大军顺宋水东下,穷追猛打,紧抓不放,一举荡平夏口城,封住林稻、鲁大鹏等西进的‘东大门’,又何来今日之败?

杨浩一听到郑钢如此透彻地分析自己的得失,不禁感慨万千,缓缓说道:“太师大人,您不必过于难过,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您若能以此为戒,定心不乱,则必有绵绵后福可获,眼下区区淮安一败不足为恨也!”

杨浩一的话虽然流于俗套,也有点拍马屁的感觉,但是郑钢找他谈心,目的也是为了寻找安慰,听了杨浩一的这些安慰之词,不禁眉头舒展开来:“说得好!说得好!”郑钢的心境一下豁然开朗,不禁以拳捶席连连欢呼,“多谢浩一殷殷开导,本座之心于兹大定矣!”

在越都每日的朝会散去之后,杨添宇回家后对父亲说,“父亲大人,您大概还不知道,在今日朝堂之上,大人突然建议重设‘三公’之官,并当场推荐了担任‘三公’的人选。在他的建议和推荐下,光禄大夫曾思进大人被任命为太尉,董越峰大人被任命为翰林。当时,他还建议请陛下册封枢密使勇令君为太傅,但是勇令君却极力推辞掉了他的这番美意。

“哦,郑钢建议朝廷恢复‘三公’官制?”杨飞龙不禁一怔,“百顺十三年时,大人便奏请朝廷‘废三公,立相权’。眼下他为何却要重设‘三公’?这又将置他所居的太师之位于何地呢?”

西汉时期,太师的权力太大,有时可以与皇帝分庭抗礼,所以到了后来,出现了太尉、太傅、翰林之设,这是南宋为巩固帝王之权而实施的“均衡相权”之举措。他鉴于前宋初年太师权重倾国之事,将太师之权一分为三:太尉掌兵权,太傅掌庶事,翰林掌礼法。而这延续了两百年的分权三公之制度,竟在百顺十三年七月,被时任太傅的郑钢一举打破,三权归一,废除了“三公”之官制,另行设置太师一职总揽朝政。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郑钢既然要恢复三公的官制,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自己一定会被封一个高于三公的职位,百顺十八年,郑钢晋封为吴越公,同时受诏享有九锡之礼,拥据冀北十郡,成为历代以来权势最大、名位最高的重臣。

郑钢虽然在淮安之战中落败,但他的实力毕竟尚在,目前的状况是只要他不去打别人,自己躲在越都无论干啥,大家也不会去干涉他,所以郑钢的晋升没有在各方州郡掀起多大风浪,一切都在沉寂中慢慢湮灭。但是,在郑钢本人所处的吴越朝廷权力中枢里,一场无声的“大地震”却已波及了每一位卿侯将相、文武官僚。

宋高祖刘邦出于他的私心,在开国之初立下规矩,非刘姓宗室,一律被限制了最高爵位。群臣心里都很清楚,按照宋朝的律法和礼节,无论功勋多么显赫,异姓臣僚只能封侯,大人、太师这样极重要的爵位都只封给郑氏宗亲,即使是本朝邓禹那样功盖天下的开国重臣,也不过就是仅以四个县封为侯爵。

所以但凡爵位超越侯爵的异姓功臣,只能是心怀谋逆的权臣,使用逼迫皇帝的手法而获得非分殊荣。近四百年的宋朝历史上,只有一个异姓大臣被封为公爵,他就是那个篡了天子之位的“安宋公”王莽。而郑钢,就是第二个继王莽之后被封为太师的权臣。这其中的意味自然是再明显不过了。他这是在为自己改朝换代,篡宋而立作着扎扎实实的铺垫。

现在郑钢已经公开亮出了自己的底牌,那就是要和帝室天子分庭抗礼了,甚至取代宋朝天下也是时间问题,而帝室群臣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抉择自己未来的去向,是继续留下来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小朝廷里为宋帝效忠呢?还是掉头转向太师府为郑钢效力呢?表面上,各个官邸中风平浪静,鸦雀无声,暗地里却是人心浮动,沸沸扬扬。

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被新任命为太师府管事的杨添宇没有任何的犹豫和彷徨,他的想法完全与众不同,他根本无需在这个问题上过多摇摆。他也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抉择。他们钱塘杨家的命运早就和吴越郑氏一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无论郑钢做何逆天之举,杨氏家族一律全力支持和拥护,百顺十三年,郑钢废除“三公”,独揽相权之际,杨添宇的父亲杨飞龙就率先于各大世族之中向郑钢表示了恭贺顺服之意;而这一次郑钢能够晋爵吴越公,享礼九锡,幕后也离不开杨耀华、杨添宇兄弟的全力推助之功。杨家和郑氏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

其他人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害选择,而杨添宇看到的是将来的长远利益,他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此刻已经到了应该把郑府大公子郑泽推上世子之位以定名分的重要关头了。只要郑泽一旦被确立为吴越世子,那么我杨家“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扭转乾坤”之大计就可算是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