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淡处灵秀方显魂
作者:七弦儿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633

昨日因故未能及时更新,十分抱歉。.这会儿连夜把文赶写出来,还请书友们见谅!

———————————————————————————————————————————————

素服花下,莲步生娇。

一位娉婷少女做书生打扮自疏丛中信步而来,天青色的长衫不染纤尘,未施粉黛然色如朝霞映雪……

“天然绝代,吾今日得见矣!”黄希仁口中喃喃道,目光痴迷地看向盈盈步入亭中的少女。

再看与会的诸学子,大抵表情和黄希仁没什么两样。

其实李青筠也颇感诧异,眼前这位张若兮便是自己在藏书楼中得遇的少女不假,只是她此时端雅敛容、仪态万方,气质变化如许之大,竟与当日迥然两人。

“蔡夫子谬赞了,小女子只是心好水墨画的意韵天然,尝自临摩李公子的墨菊图而已,断说不上深有研究的!”张若兮微欠了欠身道,语声清脆柔婉,如珠落玉盘,闻者无不怡然。

……

“云青兄,你运气真是太好了,等下画作能得张姑娘亲口点评,说不定还有机会与之攀谈一二,便上不了藏书楼三层也不枉此行了!”方纬兰从旁小声说道。

“正是此说,云青兄你真是好福气!”黄希仁闻言也是低声附和道。

见他两人均是一脸羡慕地看向自己,李青筠却觉心里有些发苦,他的“运气”真是太好了!!

说话间,蔡老先生已经安排几位丹青高手依次于庭前作画了。李青筠既身负“家传”画技,自排在了最后一位出场。

`

水墨画法从李青筠在重阳菊会上的《墨菊图》始,方广为中原所知,于今流传时日尚短,如庭前作画的几位丹青妙手,其实只是听闻水墨画法的点滴,并不曾亲眼得见究竟。不过几位丹青高手俱是常年浸淫于书画,触类旁通,研习了一些时日后可算小有心得。

鉴于水墨画法目前所知技法,由《墨菊图》始,几位画者也均取材于菊,以作深研交流。

画作每成,即由张若兮一一比较品评。

那日重阳菊会因后来发生了变故,故而李青筠也不知道自己的画作流于何处,更不清楚如何跑到了洛阳张家,不过听张若兮对画作的评述之辞,即可以判断,张若兮自己的画作造诣一定不低,且果真对他的《墨菊图》所知颇深,她给这几幅画作的评述十分中肯,每每直指要义、鞭辟入里。

寥寥数语,便将一幅画作的优劣展现出来,其中夹杂着自己对水墨画作的理解,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加之又出自如此佳人口中,娓娓道来,场中诸人无不如沐春风,而于丹青之道用心之人更是从中若有所悟……

几位丹青高手画过之后,终于轮到李青筠上场了。

“云青兄,你定能行的!”方玮兰用力握了握李青筠的手,出言鼓励道。

少年毫无机心的目光真诚清亮,李青筠不由也回握了一下他的手,微笑道:“放心吧!”缓步走向画案。

“稍待一下!”

出声地正是那位洛阳牡丹张若兮了,她唇边笑容若隐若现,使得娇容更添光艳,百般难描。

“不知张姑娘有何见教?”李青筠轻施一礼,硬着头皮道。

“听闻楚公子家传渊源,水墨画技与亦筠公子一脉同出,想来自必是造诣深厚了!今日见得了几位方家大作,俱是仿效于亦筠公子,取材于菊。楚公子既长于水墨,何必拘囿于《墨菊图》所限,何不于此地取材、即兴题作,以飨观者?”

既是佳人倡议,场上学子们自然附和,一片叫好之声!

而亭中几位夫子对视一眼,皆有些无语。蔡老先生张了张口,终没有说出话来。

盖因此时节临近入冬,一应景物实已摧败,亭前栽种的树木凋零秃颓,唯一可入画的便是疏丛间的离离残菊。

不画墨菊却从何处取景?

至于山水景物,此地原在山脚之下,依山而建,太室山的巍峨连绵,在这里也无法窥其神韵。

李青筠心知她自必会有心刁难,微微一笑道:“多承张姑娘提醒,便依姑娘所言,就地取景吧!”

铺纸于案,凝思于前。

李青筠在人前当场作画这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终南画《岁寒三友》,即兴发挥;第二次翠华写《拨墨菊图》,则早有准备;此次他的本意是换一种技法画菊,以免日后有人将他这两幅画作相较,看出其中端倪。然此时张若兮此议,先前的打算不得不有所调整了。

~~~~~~~~~~~~~~~~~~~~~~~~~~~~~~~~~~~~~~~~~~~~~~~~~~~~~~

一众目光的注视中,且见李青筠自身后取下一个不大的背囊,解开来呈现出几支粗细不同的毛笔。

众人看着他将毛笔一字排开,均有些不明所以。

先时李青筠在重阳菊会现场做画,也只用了两支墨笔,众皆不解水墨作画要这许多画笔作甚?

张若兮浅浅一笑,“楚公子用这许多毛笔画水墨,也是家传之学吗?先前亦筠公子却是不曾用过呢!”

“呵呵,能否请楚公子为大家解说一二。”蔡老先生听得张若兮的语气中似有不屑,赶忙出言缓和一下。

李青筠点了点头,笑道:“水墨画法的用笔与别不同,不如这样,学生边画边为诸位师长同学解说一二!”

说着他便挑出最粗的一杆毛笔,开始蘸墨作画,画的竟是君子亭前那片池塘中的枯败荷叶。

重笔点下,团团的墨色深浅间,可见丝丝细脉。

李青筠边画边说道:

“荷叶之画法,可用侧锋、大笔来涂叶。用笔当整而满,重墨不可死,淡墨不能薄,且忌不可过于刻意!”

他竟是细细讲解起水墨画作的技法来:

“画叶可从外向内画起,用笔需得渐虚,叶心或勾或不勾;叶脉勾多少,则可根据叶子的墨色取之;墨平可多勾,墨和笔触较好时就少勾或不勾,可湿勾,也可干勾……勾线要虚实并用,不可太光。”

“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

李青筠边画边讲,现场示例,一点点地将水墨画法的技法原理剖析解疑。

前人作画,很少有人进行这样现场示范教学,李青筠的讲说深入浅出,即便对画技少有涉猎之人,也能参照他笔下的技法听得明白,令在场师生顿有豁然开朗之感。

李青筠心中自有计较,此前张若兮的一番评述,无疑在众人心目中树下权威的形象,面对眼前于水墨画尚未形成认识的众人来说,张若兮的评点自然成为了主要的参照。

他并不了解张若兮的性格为人,何况小女孩儿一时兴起小小报复下却也正常,李青筠自不想将此次的机会赌在她的行事风格上,于是通过现场示范教学让众人了解水墨画的特点,也借此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

至于这些技法原本也算不得不传之秘,他此前就答应将之授与古风书院,何必在乎早晚的差别。

……

“用墨亦如用色,墨分五彩,岂仅黑白?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

笔至荷梗,中锋淡墨,再以重墨点刺,复缀上一些水草、苔点,画作将成。

李青筠信口作出一段口诀,“……全浓全淡不精神,浓淡失调俗了人,浓处须精不凝滞,淡处灵秀方显魂。”

吟至尾声,最后一笔堪堪写就!

整幅画作一气呵成,笔断而气连,若行云流水,随意自然。

几株残荷枯叶轻举,卓然于荷塘之上,身姿或曲或立,任凭寒风。

细看来,那原本衰败萧疏的满目凋零中,却带着一丝沉静平和,使得这幅画作既有寒秋之萧瑟苍凉,也不失淡雅的况味,意韵深远……

`

“此画何名?但不知因何不见题款?”好一会儿,张若兮轻声问道。

“此地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而今盛景虽已,未始别无所取,是谓‘留得枯荷听雨声’。”(注1)李青筠淡淡一笑道:“且留余韵,不做题款罢!”

“留得枯荷听雨声……”张若兮目光投向画作,似有恍惚,口中曼声重复道。

失神了良久,她抬起头来婉然一笑,“楚公子果然是家学渊源,这幅《残荷图》竟似比之亦筠公子的《墨菊图》,也未见逊色呢!”

说着张若兮敛然一礼,脆声道:“先时却是小女子失礼了,这墨笔之用法,确是玄妙无穷,今日更得聆公子的一闻讲解,受益良多,在此谢过了!”

李青筠大感意外,他以为小姑娘肆机报复再所难免,是以此番才动了些心机,心料张若兮纵不讥讽几句也当不置可否,却不承想她别有襟怀、落落大方,竟是自己小瞧了她!

———————————————————————————————————————————————

注1: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个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林妹妹喜欢的,应该也能打动张妹妹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