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疯狂的黄金 下
作者:梦之名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14

吉尔不愧是最优秀的演说家之一,在他的极力鼓动下的议员开始倾向于直接对华出兵。

“让我们看看丘吉尔这个大骗子的真面目。就在不久之前,他还在反对扩军,甚至还一度叫嚣裁军,看上去像个和平主义者,可现在呢,那个战争贩子终于原型毕露了,他正在干什么我们大家都看得见。他正在要把我们的孩子们送到遥远而陌生的东方去,送到那个与我们关系不大的地方去,而且还是去干涉那里的人民的一场革命。我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我们的小伙子们在战斗,在流血,是在保卫我们自己的祖国,或是在为了印度,为了我们的荣誉,那我无话可说,可事实不是这样。我最亲爱的朋友们,好好想想吧,我们应该站在那一边……”

丘吉尔在鼓吹战争,甚至获得了不少来自于自由党的支持,可是他自己的保守党却在报纸上对他进行连篇累牍的嘲讽,事实上党内已经有不少人认为应该再次把他踢出保守党。

保守党的领袖们反对出兵,不是因为他们热爱和平,他们也不大可能突然良心现,与自由党比起来,他们倒是更像一群好战分子,不过他们清楚,能够影响他们是否赢得大选的不是远在天边的那个无能的大清帝国,而是大英帝国的选民。

黄金的价格又创历史新高。单是如此的话是不会有太多人担心的,这种事从前也是有过地,投机商们自然是焦头烂额。其他人更多地则是在幸灾乐祸。反正投机商们在大众心目中原本就像吸血鬼一样令人厌恶,没人会同情他们。

这次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之前的谣言。事实上进行黄金卖空投机地远不止是投机商,一些小企业主和中产阶级也参与其中,甚至连一向鄙视投机生意的贵族们参与其中的也大有人在。

受到黄济价格波动的影响,主营股票之类的投机者们也躁动不安起来,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多地谣言。

英国人的教育制度还是说的过去的,可是就看跟谁比了。德国人很早就普及了义务教育。这方面日本人干得也相当不错,相较而言英国人就太逊色了,正是由于教育的缺失,谣言这种东西显然在英国更有市场。

在英国社会,对贵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几乎根深蒂固,第一代企业家创业后,往往想把子孙培养成贵族,结果几代人之后。创业的**就荡然无存了。在那些富起来的老爷们看来,田园生活地绅士文化才是他们所追求的。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像丘吉尔这样的大政治家居然会对经济完全是一窍不通。

更加糟糕地是,英国的本土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得吓人。事实上,在英国人地投资中。对本土的投资只占百分之三十,剩下百分之七十则流向海外。资本的输出使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在国际贸易中也获利甚丰,至少来自于殖民地的财富还是能让英国维持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繁荣。但是,资金不断地从国内转向国外,长此以往,便制约了国内的生产投资和技术革新,而伦敦成为了全球金融中心,也使得金融界稍有些风吹草动对英国的经济都会造成巨大影响。

这些东西原本是不起眼的,没什么事情也许永远不会被人注意到,至少在经济持续繁荣的时候会注意到的人是在太少了,而张文英所利用的也正是这一点。过分的对外依赖造成本土工业的先天不足,难以支撑起国家的经济命脉,畸形繁荣的金融市场造就了越来越多的投机商,同时也使得普通民众很容易陷入投机浪潮之中。相对的,过分投机使得很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成为普遍恐慌,而谣言只会造就更多的谣言,最终真理反而没有人再去理会。部分企业主参与投机失败,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这原本算不得什么,却在一片谣言中产生了新的谣言,于是在人们看来便成了经济不景气的必然产物,而部分物价的有限上涨,也被普遍的认为是极度通货膨胀的前兆,有人说,政府就要打仗了,说不定还要加税,这种无稽之谈相信的居然很多……而在这一片恐慌中,张家的资本开始悄悄撤离——事情远比预先估计的要顺利得多。

主张出兵的丘吉尔终于如愿进了内阁,他才刚刚三十二岁,是个绝对的小字辈,当然,比起张文英他还是要大五岁的。他现在多少有些手忙脚乱了。有个街区生了团伙抢案,不知是缺乏经验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丘吉尔竟然调动了军队,甚至把大炮也拖来了,他本人就在现场亲自指挥,一个胆子很大的摄影记者也赶了去,并拍了照,面对被炸伤的民众,职责之声扑面而来。

“他和那名摄影师都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置之不顾。我知道这位摄影师正在做什么,但这位可敬的绅士又在做什么?”保守党的领袖们早就看丘吉尔这个叛徒不顺眼了,这次自然不会放过机会。

民众的不满一天比一天强烈,相大人的宝座看上去也岌岌可危。照原来的打算,南非的黄金一到,大部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是船毕竟才刚刚驶离开普敦,着这样下去,等不到黄金运到,政府就要下台了。

就在丘吉尔志得意满的时候,相大人将他叫道唐宁街去长谈了一个下午,没有人知道谈话的内容,但是丘吉尔出来后始终皱着眉头,第二天辞去了在内阁的职务,在他的选区里,他也只是以微弱的优势保住了议员的位置。

丘吉尔又在国会做了长长的演讲,可是这回已经没什么人愿意听了,就连他自己的表情也很沮丧。国会进行了投票,结果很快出来了——不出兵。

就在这个阳光远算不上明媚的上午,大英帝国直接出兵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